2015年8月,我到山西省晋中市出差数日,工作之余顺便游览了“榆次老城”。
晋中市即过去的榆次县-榆次老城的所在地,现属于晋中市下辖的“榆次区”境内。榆次老城是中国北方现存比较完整的古代县级城池之一,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代古城旧址上重建的,迄今已有1430多年的历史了。据有关资料介绍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新兴的城市化建设中,榆次老城才逐渐消失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榆次老城”是本世纪初,重新按历史资料复建的,復建的老城西至西门瓮城,东至俞家街,南至清虚阁,北至小井巷;总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修复后的榆次县衙,位于榆次老城的中心,其建筑规模和占地面积均比我去过的“平遥古城县衙”大得多。虽然多数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物,但其展现的丰富的人文文化,还是很值得点赞的。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若来晋中市旅游,这里绝对是一个很好的目的地,在这座不古老的古县衙中,你会看到很多、想到很多、收获很多。
下图、榆次县衙前的石雕牌坊,中间是一座三间四柱牌楼,坊额:左:敦仁,中:民具爾瞻,右:正风
左侧一间二柱牌坊,坊额:尚俭, 右侧单间牌坊坊额:崇礼
下图、牌坊后面(北面)全貌
下图、牌坊背面坊额:左起:厚俗、恪慎天鉴、举直
下图、衙门匾额:榆次县衙 对联:居官當思盡其天職 為政尤貴合乎民心
下图、衙门前廊右侧的大鼓,据说是供告状人击鼓鸣冤而设置的。鼓的后面是前廊东侧山墙,墙中嵌有石雕门神像,因被大鼓挡住身体部分,只拍摄了头部。
下图、前廊右侧墙壁中的砖雕篆字
下图、前廊左侧墙壁中的砖雕篆字
下图、前廊右侧山墙中的石雕门神像
下图、榆次县衙的第二道大门:仪门
下图、仪门匾额:晋藩首辅 对联: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 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
下图、仪门上的彩画,看似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图”。
下图、穿过仪门,中轴线上有一座石雕单牌坊,名为“戒石坊”,匾额:廉生威 对联:大其牖天光入 公其心萬善出
下图、这是仪门的后面,匾额:古并州治
对联: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 民供正果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
下图、走过“廉生威”牌坊,甬路左右各有一通石碑。这是右侧的石碑,碑文为: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 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 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嘉靖三年冬十月朔無極知縣闕里郭允禮節之書
下图、《御制戒石铭》,立于甬路左侧,碑文照录如下:爾俸爾祿 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 上天難欺 黃庭堅
下图、“牧爱堂”全貌,又称“大堂”,是榆次县衙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的建筑。
下图、大堂简介
前廊柱对联: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见下图)
后廊柱对联: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 (见上图) 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須克己守廉正
下图、“牧爱堂”内,“正大光明”匾下,是当年知县升堂处理政务时使用的公案和座椅。
下图、堂内右侧的堂鼓和师爷座位
下图、堂内左侧的仪仗和告牌
下图、这是在牧爱堂抱厦中向南拍摄的“廉生威”牌坊后面,此面的坊额为“公生明”。
下图、这是“大堂”后面的“二堂”,即第二公堂。
下图、“二堂”简介
下图、二堂匾额:懸鑒涵冰 对联:浮躁一分到處便招尤悔 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
下图、前廊右侧山墙壁中的砖雕
下图、前廊左侧壁中的砖雕
下图、这是二堂中的陈列的蜡像,左为理财专家阎敬铭,右为山西巡抚张之洞。
下图、这是榆次县衙的“三堂”全貌。位于二堂之后,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地方。没有案件审理及每天下午,知县在此堂批阅各种公文签字用印,故三堂又称“签押房”。
下图、堂额:恭敬惠养 对联:要辦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斂怨 可興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下图、三堂简介
下图、三堂内的陈设
请看下集:酂侯祠与钱税院、西花园
本文完
原题 (原创)榆次老城:走进县衙 2015-12-11 11:30 发表
2018.12.31 阅读(397)| 评论(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