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个性,不过是随波逐流

你以为的个性,不过是随波逐流_第1张图片

“我的梦想是通过努力赚钱改变命运”,坐在自习室里的小毅再次笃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吸了一口气,继续带上耳机,坐在燥热的教室里,继续复习司法考试。这是最后一次非法本学生能够在毕业前拿到职业资格证了,他不敢怠慢。为了与众不同,他还必须如此努力。

小毅出生在一个三线城市的普通家庭,妈妈在一所市立高中任教,爸爸是公检法系统公务员。小毅从小就表现出了优于其他同龄孩子的聪颖和好强,再加上父母要求严格,他的成绩从来都是年级前茅,没让父母操过心。在高考之前,他没想过将来,他知道父母让他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他只想让自己的成绩再高一点,这样会让他很舒服。

很顺利地,小毅凭着自己的水平,来到了一所知名985政法院校。一直以来,他在爸爸的熏染下,就希望能够成为一名雄辩滔滔的律师。用语言表达自己和取得辩论胜利,一直是他享受的。他的成绩比同届入取的考生都要好,但不甘平凡的他并没有选择读法学,而是给了自己一个挑战,报了入取分数最高的德语专业。

到了大学,他发现终于有了更多让他觉得有趣的人了。他上课积极吸收知识,平时不忘参与社团,还享受着每一次和兄弟们出去喝酒撸串。大二那年,他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开始辅修法学,然后在大三正式修读法学双学位。将近四十学分的课业对很多同级人来讲都是不堪重负,小毅却能没有怨言地继续完成他的每日计划。他知道,只有这样,才可以与众不同。

令小毅比较痛心的是,在大三下学期,他并没有得到罕有的保研资格,这也令他略略后悔自己对成绩的忽视。但是如果让他放弃社团活动和欢聚时光的话,他也不会忍心。“没关系,凭自己的实力,考研肯定没问题的。按照以往学长学姐的经验,考完司考再考研,应该是属于我的路。”小毅再次肯定了自己的信心。

这个假期,小毅每天早上五点半就醒了,为了能够给一起复习的小伙伴占个好座位。他认为自己的努力非常值得,因为自己会考上一所名校的研究生,然后进入知名律所,实现自己的独一无二。

只可惜,小毅的独一无二只属于他自己。他不知道,他引以为傲的各项经历并没有那么罕见;他也从没怀疑过,自己的学习之路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可能。他不知道,和他同年级商学院的同学并不在意什么司考和考研,已经成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项目。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同学居然在大三就开始实习了,并且试图在广告业闯出一番天地。

他更没有想过,仅仅和他同期毕业的本校法学院学生就已经上千,更不用说全国法学院的数以万计毕业生,法学专业就业率长年保持低位。一年又一年,小毅学校里最好的自习室永远坐满了复习司考和考研的人,二战三战者也大有人在。认为自己不可替代的小毅,在他人看来,不过是又一个普通复制品。

真正有个性的,永远是少数。而标榜自己有个性的,都淹没在了跟随者的大潮中。

每年数百万学子参加高考,几十万参加艺考,上万人参加自主招生,每一条路上,都充满了数不清的同质竞争者。当然,想要跳出这种选择的可能微乎其微,真正想要逃离高考这条路获得成功,更是需要顶着极大的压力,拥有过于常人的胆识。能够成为郎朗和丁俊晖的几率,实在是过于渺茫。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从未想过其他成长方式的话,就只能接受高考之路的种种弊端,无法跳脱。

同时很不幸,在很多其他领域,即使人们可以选择创新和突破,也并没有很多人实现了颖脱不群。闪耀的人永远是少数的,都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后来的人只能获得模仿者的名头,汲汲营营而一无所获。能够突破四分钟一英里神话而被铭记的,只有罗杰班尼斯特一人;英军特种兵千千万,也只有贝爷一个人让大家看到了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震撼;在中国现代舞的里程碑上,金星老师的独特性与奠基性没有人可以超越。而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们有着不甘于随波逐流的思想源泉。

我和所有大多数人一样,我们试图变得不一样,但仍然没有做出任何决定性的突破。我们永远不是那个一鸣惊人的变革者,只能哀叹于没有创意,并惨淡追随和模仿他人。很讽刺的是,到最后模仿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大家都一样,变得没有任何色彩和竞争力。

随波逐流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这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的社会脑让我们倾向于和大多数人保持行为一致,从而让自己获得肯定,收获安全感。但是,保持一致,就意味着可能失去个性,埋没闪光点,甚至被群体意见影响和拖累。如果你的骨子里流淌着想要与众不同的冲动的话,不要克制它,真正去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那个变革者,让自己不再无聊无谓地随波逐流,而成为那个弄潮儿。

最后,不妨感受一下这种悲哀:你晚上躺在床上,感叹一天又过去了,发现自己和昨天还是一个样子。你依然没做到不可替代,你还是泯然众人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以为的个性,不过是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