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要去美国上市?

人人网上市后,网秦、世纪佳缘、凤凰网、土豆网、淘米网、迅雷分别于5月5日、11日、12日以及五月的中下旬在美国上市.

为什么到纳斯达克而非中国上市呢?江涛对此解读如下:


1)国内许多互联企业在上市前都经历好几轮融资,其中都有海外风投机构的身影,为让其能顺利推出,国内公司普遍会采取离岸注册,股权结构都是外资;

2)与国内市场审核制不同,美国资本市场采取注册制,对于拟上市公司不设盈利门槛。只要你的公司业务高速增长,占据很大市场份额,即便亏损也能上市。例如优酷在国内就上不了,因为根本无法满足盈利条件;

3)从总体融资环境看,美国对于互联网公司、高科技公司普遍看好,并会给予高估值,优酷、360那么高的市盈率就是例子。而且在美国再融资比较方便,优酷最近二轮融资就是例证(这么搞会让首次IPO的土豆极其被动)。

除了上面三个主要原因,在美国上市时间短,不用排队,也不用支出各类“关系费”,也是一个总要原因。


罗璞解释如下:

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初期非常缺资金,银行不给贷款,所以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天使投资+VC+PE,而这些投资机构一般都以境外的为主。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基本上从设立之初,绝大多数就是中外合资的。
但是我国法律又规定,境外资金投资电信相关企业(含互联网在内)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合资企业基本上不可能获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合资企业纷纷采取VIE架构,绕过这一层政策监管。
但是到了上市的时候,中国证监会就不管这么多了,把VIE架构视为规避法律政策,合法性有问题,不给境内上市。
所以就成了这个局面:缺钱——引入外资——变成合资企业——采取VIE架构——没法在境内上市。

这是为什么早期互联网企业都跑到国外去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强调早期,是因为那时候人民币基金还很少,境外投资者只能用外资基金来投,现在有了人民币基金以后好多了。

后期的互联网企业仍然去境外上市,境内外的审批差异确实是主要原因。
互联网企业成长很快,所以总是非常缺钱,在C轮融资以后就要准备上市做大规模筹资了,但是多数企业这时候可能才刚刚开始盈利,不符合境内上市连续三年盈利的条件。要是等两三年后再去上市筹资,早就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了。为了抢这个业务发展的时间,提前上市筹资,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多数仍然瞄准NASDAQ等市场。

李淼:
Google的IPO:04年8月,出让19.6m股份,同时公司持有271m股份,出让比率不足7%。尽管如此,Google也融到了16.7亿美元:对于一个不缺钱的IT公司来说,它用不了那么多钱,反而过大的所持现金会给它带来种种资产管理上的麻烦。(我国很多公司,最后都把超募资金买了各种投资物,然后各种违规各种赔。)
Amazon的IPO:(找起来太费劲了,1997年...我连股票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时代)融资54m美元,总市值438m美元,出让比率12.3%。这个与京东和当当都有一定的可比性,因为毕竟都是电商行业。Amazon的低估值IPO原因有两点值得注意:1. 当时电商领域尚未成气候,Amazon也只是个破买书的,没人对这个行业有类似今天如此之大的信心;在当时呼风唤雨的是电邮、门户、ISP。
2. 当时还是.com bubble的前期,NASDAQ还只是1300来点的时期。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
相比起来Google算是捡了大便宜,NASDAQ重回2000点,传统.com风潮褪去,市场上的it业投资者们正等着一个划时代的概念。

再看京东的IPO:5b美元的融资额,接近20b的市场估值。如此大量的融资,似乎是京东拿下三轮投资后,不得不走的一步:“传说中的C轮对赌协议:2012年实现100%增长达到500亿,2013年增长50%达到750亿”,“第三轮融资15亿美元将全部用于物流建设(刘强东原话)”,“今年同时开工建设7个一级物流中心和25个二级物流中心(同上)”。
似乎种种迹象表明销售额的增长,对于刘强东在京东的去留,起了决定性因素:除3C外拓宽日用品市场,做大做强物流,扩大销售地域等等。当然,这是题外话。
言归正传,由于边际效应,京东在继续高速扩大其销售额的时候,将不得不投入更加巨量的资本。而仅凭15亿美元来铺设成满足年销售额120亿美元(2013年)的物流网络,似乎是有些力不从心。在知乎上,对物流网络比我了解的人有很多,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