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说喜欢看我的,而且每天起床之后很自觉就看看我有没有发新的,让我有点惊愕,因为这位朋友和我年龄相仿,一般情况下这个群体不太做网络阅读。
我喜欢码文字,纯属个人爱好,更实用的想法通过回忆、记录、表达,强化大脑功能,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评估,培训,热爱工作和讲课,也是强化记忆的好方法。
记录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可以用照片、音像、各种纪念品,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仍然是文字。文字记录的内容最丰富,不仅可以记录现场,还可以把感想、印象等因人而异充满个性色彩的东西都详尽地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回头翻看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过程。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因为听景是别人的记录中的描绘,去除了繁杂,保留了精髓。文字记录是需要学习的,把你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写出来,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能力吧。
小学生的必修课是写日记,小学生的日记不是因为喜欢文字或者觉得生活需要记录,是因为老师的要求,要交作业,学习用文字记录对于小学生是一个很痛苦很纠结的课程。为什么纠结?小学生被要求写日记,写什么真是费劲得很。
小学老师说要学会形容和观察,一棵树,一朵花,一片青草地,要远看、近看地形容,还得采取拟人化的写法,于是“远看像什么……像什么……”学会了编造,“近看像什么……像什么……”学会了抒情。
这应该导致小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很善于表达才符合这种教育方针的初衷,但是很遗憾,像“冰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的想象是不能得分的,“冰雪融化了只能变成水”才能够得分,对于曾经是小学生的我们来说,这种训练有多少功效?
没有保留日记,不记得有没有过纠结,只知道十年文/革,读书、文字成为革命的对象了,于是书写文字记录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战天斗地成了教育的常态。
某日有个朋友问我什么时候上的小学,“1964年”,“那你等于没有受过良好的小学中学教育,文/革是1966年开始的,你们的小学要求写日记吗?”老师有没有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写日记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不过好像文/革开始时还不那么深入,三年级还被要求过写作文,我的人生第一篇作文还被老师作为写得好的作文“贴堂”,后来就没有在写作方面有多少要求了。
“1974年高中毕业?你有没有看过一篇小说叫做‘平庸的七四届’?你为什么还能考上大学?”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平庸的七四届”说的是这一届的学生被政治/运动的耽误,没有受到良好的小学、中学教育,而且是两届(1964年和1965年上小学的学生)合并上的中学,人数量巨大,反正都是凑合,好像也没有老师是否足够的问题的探索。
《平庸的七四届》的小说即使有原型那也是杜撰,给小说对号入座是不正常的做法,杜撰的结论与科学研究还是有距离的吧?“别人基本都不读书,我稍微喜欢看点书就考上了大学呗”,“就这么简单?”“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与努力、聪明、有眼光都没有关系,咱不是那种高瞻远瞩胸怀大志的人,七七级很多牛人,我只是混在里面的‘再肥的草地都有瘦马’的瘦马”。这不是矫情,事实本来如此。
不过我用文字记录的习惯还是有的,未必每天都写,但是喜欢写。比如到过什么地方,对什么事情、什么人印象深刻(喜欢的、讨厌的都有),担心自己忘记了,于是记录下来,想法和感受变成了文字,记录就成了很快乐的事情。
我用文字记录人和事不是为了留作纪念,只是担心记忆力太差想让自己印象深刻,但是从不做可以作为手迹留下来具有伟大意义的“读书笔记”,那是认真的过程不是快乐的过程。有文字记录的习惯却没有保留意识,如果没有网络,就像狗熊掰玉米,走一路掰一路丢一路的。
几十年用文字记录了很多东西,能够保留下来的文字却很少。将文字记录保留在网络,始于我的08年的汶川之行,临行前被要求将百日援川的日记放在网络共享,于是就开了空间保留了所写的文字,回头看看,已经积累多篇文字了。用文字记录所思所想,不时调侃一下自嘲一下,很开心很快乐也很丰富。
记录可以有多种,有朋友喜欢拍照并制作相册,记录旅途中的人和事;而我喜欢码文字做记录,文字记录最丰富、最经看和最经琢磨。我很喜欢看文字记录,网友的东南西北游记,各种经历和感悟。通过文字记录,可以传递超出文字记录的很多东西。网络可以让有文字记录习惯的人们不再丢失记忆,真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