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个文件,1个月备考?没问题!

工作分享的意义

成人学习记忆力曲线:随着年龄和时间的增加,没有学以致用的知识,一小时以后残余记忆是50%,一天以后残余20%,一周以后只剩5%。

      在银行业这点尤为突出,不仅每天刷新很多知识点,而且很多因为风险点设置的要求并不见得马上就可以用。脑子里面常常有很多个重复交叉的知识点,分不清孰对孰错(比如反复调整的利率)。偏偏这个行业是个不允许犯错的行业,为了避免风险,只有通过不断地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人在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方面自己要想办法记住,一方面不愿分享暗示自己不会,大脑CPU根本就处理不了这么多事,严重影响效率。

      所以,要想更有效率地掌握知识,只有一条路:共享并反复强化记忆


怎样做好分享

        针对固定期间的考试,如月考季考,定级考试等, 我们有很充分的时间来准备。

        首先,需要学会拆解任务,具体到每件事怎么做,并且不断地从进度反馈来调整方案。

48个文件,1个月备考?没问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48个文件,1个月备考?没问题!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个团队的人员构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学霸型的,有好动型的,有爱思考的等等。先将考试内容做个大致分类,拟定每个类别的操作重点,再分配给擅长这类知识的人。当然“分配”的方式会有一些弊端,比如某个人擅长演练,可是没有做过相应的岗位。通常我会这么做:先提文件名称,若有人主动举手,就把这个文件交给这个人。以此类推,到分完为止。那么不愿意举手的人,就会承担一些被选剩的(通常是复杂的长的)文件。告诉他们这个后果,鼓励每个人都举手,按照自己的岗位经验,把擅长的文件分解任务承担起来。


      其次,千万不要用各种荧光笔勾书。事实证明,这样会让你在需要查找知识点的时候非常费劲,不便于复习。

        请每个人启动思考的力量,搞清楚每个文件的架构,用最简明扼要的方式来内化这些知识点。做PPT太浪费时间的话,完全可以手绘,字体图像越有特色,越容易记忆深刻。如果会做思维导图,简直不能更棒,我推荐电子版的,当这个知识点有更新的时候可以方便地修改调整。


        然后,每个人将自己整理好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可以通过云共享,或者群分享,或者建聊天室都行。之后互相讨论错漏的地方,作者继续修改。遇到技能类的知识,或者讲到一些知识点的时候,某人有案例、故事、示范等,都可以发布出来,强化记忆。

        想要获得别人的劳动成果,就必须自己也付出,这是基本原理。不管今年多辛苦,不管这些知识怎么改,一定有一些规则是固定不变的,是今年辛苦以后明年就可以不用再辛苦的。一旦这些分享形成体系,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再多的知识点都能慢慢清晰起来。分享,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we are family!

        最后,虽然提倡分享,可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转载之前请经得本人同意,避免打击本人的创作热情,争取下次更好地合作。


人至“践”则无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常说“简直不知道为啥有这些莫明奇妙的要求”。而领导常说“一定是出过什么事故,所以才会有新的要求”。

        我有个工作习惯:把每天各种渠道的通知要求复制粘贴到一个文档上,谁谁谁什么时候做了这个要求。一旦我做事的时候感觉自己记不清楚,唯恐执行误差,我就会用关键字搜索的方式去查找到最新的要求。事实上,由于发公文的特殊性,不可能随时反复修改,所以每年考试文件里面有部分要求其实已经被通知里面的补丁覆盖了,所以这个《通知文档》也可以帮助我在学习复习的时候纠正强化,推荐大家养成。

        除了考试那段时间,每次得到一个新规定,试着从领导地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定,想明白风险点和背后的逻辑,争取发文的那个时候就记住这个要求的原理,并且在每一次工作的时候践行,这样的惯性思维可以让你在考试的时候面对一个选题,拥有自然的条件反射,知道出题者挖的坑在哪儿。而这换位思考的能力,于工作于家庭于人生,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48个文件,1个月备考?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