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线下学习被迫转为线上学习,学生、老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面临极大的压力。疫情过后,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反思?教育应又当做什么样的调整和改进呢?本文,南京泰晤士学校总校长李康华将与我们分享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思考。
文丨李康华 编丨Jane
很多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当迈入新世纪二十年代,人类会面临如此深重而广泛的灾难。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八百万人感染新冠病毒,四十五万多人被夺去生命。2020年的这场新冠疫情注定载入史册,它在各个方面改变了世界,并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种族歧视、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国家间的不信任与敌意与日俱增,反全球化成为热点议题。而在教育领域,面对面的线下学习被迫转为线上学习,学生、老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面临极大的压力。忧虑疫情带来的安全威胁,原本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开始另谋出路。
灾难已经发生,但对灾难的反思却可以让我们成长和进步。疫情过后,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自由与公共安全的关系。中国从2月24日起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努力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一度抗拒口罩的欧洲各国民众也开始纷纷戴上口罩。
那么,疫情过后,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反思?我们的教育应当做什么样的调整和改进呢?
首先,我想,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应当努力回归培养人、关怀生命、助力生命成长这一根本目的。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对自由灵魂的启迪,是从生命的蒙昧状态发展理性与自由精神,帮助个体建立自我意识,选择恰当的人生道路,创造生命的价值。
疫情开始以来,每日更新的黑色的死亡数字让人心惊,而最近接连发生的一起又一起学生自杀事件更让我们悲痛和惋惜。
应试教育剥夺了很多孩子的快乐童年,在价值观扭曲、基本诚信缺失、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当下,中国教育生态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负起启蒙之责。
上海市已率先提出将生命教育纳入幼儿园和中小学课程,以便更好地传播医学和健康知识,普及敬畏生命、关爱健康、尊重医学规律的理念。个体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享受人生的幸福。
生命教育涵盖了生命与死亡教育、预防犯罪教育、灾难教育、健康教育、幸福教育、心理安全与健康教育、家庭生活教育、性教育、生涯教育等各个方面。
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希望帮助孩子们逐步认识生命与死亡,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规划个人职业与生活,逐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以人的启蒙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内在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即顺应孩子的天性,期待孩子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倾听他们的声音,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发展其能动性;
是“快乐的教育”,即尊重生命的阶段性发展,让孩子享受幸福的童年,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态度;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关注孩子在知识、情感、意志、行动力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与良好习惯;
是“个性化的教育”,即尊重和鼓励生命的多样化发展,以差异化、多元化的方式帮助每个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教育意味着解放,是对人的创造力与潜能的释放。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将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教育”将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学习,线上学习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滞后性及标准化、集中化、统一化的束缚。
在线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教材、大纲的局限,可以更方便地联系真实世界,实现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线学习的智能化支持可以为学习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推进教育的定制化、个性化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不同于商业领域的OMO模式(Online-Merge-Offline),我们应更强调线上教育对线下学习的补充和辅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情感交流将永远不可替代。
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性格塑造、情感发展、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同时,线上学习也对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媒体素养、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后疫情时代,终身学习的要求更成为必然。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知识更替急剧加速的当下,技术性失业早已成为现实的严重挑战,教育的重心应当尽快从知识传递过渡到终身学习技能的培养,这些核心学习技能包括交流技能、思维技能、研究技能、社交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
这一教育重心的转移期待课程、教学法、师生关系等多个维度的改革,而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尤为重要。
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应尽快从以考察知识的记忆与再现为主要手段,逐步转为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的表现性理解,考察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以敏锐的同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体验与进步。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也是绿色的教育。改变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要靠法律,更要依赖教育。
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立学科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连接,以万物为教材,以世界为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采取行动,用所学的知识让世界更美好,培养其现代公民的责任感,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与可持续发展,努力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后疫情时代,我们也要更加关注教育公平。任何经济危机都会首先影响最底层民众的生活,疫情的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了贫富分化,中国乡村学生失学的比例也持续升高。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尤其重要的是,加强对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鼓励他们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创新,探索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的实践。
同时,积极开展教育的城乡对话,鼓励不同教育体系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发展趋势不会逆转,教育的国际交流也不会停止。全球化的经济合作早已被证明是人类资源配置、提高生产力的最佳方式,疫情后的世界不会退回成一个个彼此隔绝的“孤岛”。作为命运共同体,人类面临的诸多经济、环境、政治、卫生问题,都需要国家间的密切合作。
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跃升为文化大国、创新大国,教育就必须更加开放。我们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
同时,家长和学生对出国留学的热切需求必然会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而回归。我们也期待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可以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中的社群观念、天人合一等思想,也许可以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文明发展走向提供启迪和借鉴。
我们今天讨论后疫情时代,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过去,全世界范围内,疫情还远未得到控制。后疫情的世界只表示“疫情发生后”这个已经完全不同的世界。
也许,人类与新冠疫情的斗争还要持续很久。但是,我们应该对科技与集体智慧怀有信心,疫情一定会过去,人类的文明将继续前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积极反思,努力创新,让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化危机为机遇,开启未来教育的大门。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5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