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测试框架 Jest

前端测试工具一览

前端测试工具也和前端的框架一样纷繁复杂,其中常见的测试工具,大致可分为测试框架、断言库、测试覆盖率工具等几类。在正式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下它们:

测试框架

测试框架的作用是提供一些方便的语法来描述测试用例,以及对用例进行分组。
测试框架可分为两种: TDD (测试驱动开发)和 BDD (行为驱动开发)
常见的测试框架有 Jasmine, Mocha以及本文要介绍的 Jest。

断言库

断言库主要提供语义化方法,用于对参与测试的值做各种各样的判断。这些语义化方法会返回测试的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常见的断言库有 Should.js, Chai.js等。

测试覆盖率工具

用于统计测试用例对代码的测试情况,生成相应的报表,比如istanbul。

Jest

为什么选择 Jest

Jest 是 Facebook 出品的一个测试框架,相对其他测试框架,其一大特点就是就是内置了常用的测试工具,比如自带断言、测试覆盖率工具,实现了开箱即用。
而作为一个面向前端的测试框架, Jest 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快照测试功能,通过比对 UI 代码生成的快照文件,实现对 React 等常见框架的自动测试。
此外, Jest 的测试用例是并行执行的,而且只执行发生改变的文件所对应的测试,提升了测试速度。目前在 Github 上其 star 数已经破万;而除了 Facebook 外,业内其他公司也开始从其它测试框架转向 Jest ,比如 Airbnb 的尝试,相信未来 Jest 的发展趋势仍会比较迅猛。

安装

Jest 可以通过 npm 或 yarn 进行安装。以 npm 为例,既可用npm install -g jest进行全局安装;也可以只局部安装、并在 package.json 中指定 test 脚本:

{
  "scripts": {
    "test": "jest"
  }
}

Jest 的测试脚本名形如*.test.js,不论 Jest 是全局运行还是通过npm test运行,它都会执行当前目录下所有的*.test.js 或 *.spec.js 文件、完成测试。

基本使用

用例的表示

表示测试用例是一个测试框架提供的最基本的 API , Jest 内部使用了 Jasmine 2 来进行测试,故其用例语法与 Jasmine 相同。test()函数来描述一个测试用例,举个简单的例子:

// hello.js
module.exports = () => 'Hello world'
// hello.test.js
let hello = require('hello.js')

test('should get "Hello world"', () => {
    expect(hello()).toBe('Hello world') // 测试成功
    // expect(hello()).toBe('Hello') // 测试失败
})

其中toBe('Hello world')便是一句断言( Jest 管它叫 “matcher” ,想了解更多 matcher 请参考文档)。写完了用例,运行在项目目录下执行npm test,即可看到测试结果:

前端测试框架 Jest_第1张图片

 

若测试失败,会标识出失败的断言位置,结果如下:

 

前端测试框架 Jest_第2张图片

用例的预处理或后处理

有时我们想在测试开始之前进行下环境的检查、或者在测试结束之后作一些清理操作,这就需要对用例进行预处理或后处理。对测试文件中所有的用例进行统一的预处理,可以使用 beforeAll() 函数;而如果想在每个用例开始前进行都预处理,则可使用 beforeEach() 函数。至于后处理,也有对应的 afterAll() 和 afterEach() 函数。

如果只是想对某几个用例进行同样的预处理或后处理,可以将先将这几个用例归为一组。使用 describe() 函数即可表示一组用例,再将上面提到的四个处理函数置于 describe() 的处理回调内,就实现了对一组用例的预处理或后处理:

describe('test testObject', () => {
    beforeAll(() => {
        // 预处理操作
    })

    test('is foo', () => {
       expect(testObject.foo).toBeTruthy()
    })

    test('is not bar', () => {
        expect(testObject.bar).toBeFalsy()
    })

    afterAll(() => {
        // 后处理操作
    })
})

测试异步代码

异步代码的测试,关键点在于告知测试框架测试何时完成,让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断言。针对几种常见的异步代码形式, Jest 也提供了相应的异步测试语法。首先对于异步回调,向其传入并执行 done 函数, Jest 会等 done 回调执行结束后,结束测试:

// asyncHello.js
module.exports = (name, cb) => setTimeout(() => cb(`Hello ${name}`), 1000)
// asyncHello.test.js
let asyncHello = require('asyncHello.js')

test('should get "Hello world"', (done) => {
    asyncHello('world', (result) => {
        expect(result).toBe('Hello world')
        done()
    })
})

此外,对于 Promise 控制的异步代码,可以直接在 then 回调中进行断言,只要保证在用例中返回该 Promise 对象即可:

// promiseHello.js
module.exports = (name)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resolve(`Hello ${name}`), 1000)
    })
}
// promiseHello.test.js
let promiseHello = require('promiseHello.js')

it('should get "Hello world"', () => {
    expect.assertions(1); // 确保至少有一个断言被调用,否则测试失败
    return promiseHello('world').then((data) => {
        expect(data).toBe('Hello world')
    })
})

Jest 也支持 async/await 语法的测试,无需多余的操作,只要在 await 后进行断言即可,和同步测试的写法一致。

测试覆盖率

Jest 内置了测试覆盖率工具istanbul,要开启,可以直接在命令中添加 --coverage 参数,或者在 package.json 文件进行更详细的配置。

运行 istanbul 除了会再终端展示测试覆盖率情况,还会在项目下生产一个 coverage 目录,内附一个测试覆盖率的报告,让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分支的代码的测试情况。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 branches.js
module.exports = (name) => {
    if (name === 'Levon') {
        return `Hello Levon`
    } else {
        return `Hello ${name}`
    }
}
// branches.test.js
let branches = require('../branches.js')

describe('Multiple branches test', ()=> {
    test('should get Hello Levon', ()=> {
          expect(branches('Levon')).toBe('Hello Levon')
    });
    // test('should get Hello World', ()=> {
    //       expect(branches('World')).toBe('Hello World')
    // });  
})

运行 jest --coverage 可看到产生的报告里展示了代码的覆盖率和未测试的行数:

前端测试框架 Jest_第3张图片

如果我们把branches.test.js中的注释去掉,跑遍测试对象中的所有分支,测试覆盖率就是100%了:

前端测试框架 Jest_第4张图片

在前端项目中使用

如果对软件测试、接口测试、自动化测试、面试经验交流。感兴趣可以加软件测试交流:1085991341,还会有同行一起技术交流。

搭配React和其它框架

针对前端框架的测试, Jest 的一大特色就是提供了快照测试功能。首次运行快照测试,会让 UI 框架生产一个可读的快照,再次测试时便会通过比对快照文件和新 UI 框架产生的快照判断测试是否通过。对于 React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生产一个快照: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Link from '../Link.react';
import renderer from 'react-test-renderer';

it('renders correctly', () => {
    const tree = renderer.create(
        "http://www.facebook.com">Facebook
    ).toJSON();
    expect(tree).toMatchSnapshot();
});

运行测试,我们可以看到生成一个快照文件如下:

exports[`renders correctly 1`] = `
<a
    className="normal"
    href="http://www.facebook.com"
    onMouseEnter={[Function]}
    onMouseLeave={[Function]}
>
    Facebook

;

这个可读的快照文件以可读的形式展示了 React 渲染出的 DOM 结构。相比于肉眼观察效果的 UI 测试,快照测试直接由Jest进行比对、速度更快;而且由于直接展示了 DOM 结构,也能让我们在检查快照的时候,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

除了 React ,Jest 文档中也提供了针对其他框架进行测试的指南。

无缝迁移

如果你的项目中已经使用了别的测试框架,比如 Mocha,有一个第三方工具jest-codemods可以自动把用例迁移成 Jest 的用例,降低了迁移成本。

后记:前端自动化测试,值不值得?

近几年前端工程化的发展风起云涌,但是前端自动化测试这块内容大家却似乎不太重视。虽然项目迭代过程中会有专门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但等他们来进行测试时,代码已经开发完成的状态。与之相比,如果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就进行了测试(直接采用 TDD 开发模式、或者针对既有的模块写用例),会有如下的好处:

  • 保障代码质量和功能的实现的完整度
  • 提升开发效率,在开发过程中进行测试能让我们提前发现 bug ,此时进行问题定位和修复的速度自然比开发完再被叫去修 bug 要快许多
  • 便于项目维护,后续任何代码更新也必须跑通测试用例,即使进行重构或开发人员发生变化也能保障预期功能的实现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好处虽然明显,却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值得引入测试框架,毕竟维护测试用例也是需要成本的。对于一些需求频繁变更、复用性较低的内容,比如活动页面,让开发专门抽出人力来写测试用例确实得不偿失。

而那些适合引入测试场景大概有这么几个:

  • 需要长期维护的项目。它们需要测试来保障代码可维护性、功能的稳定性
  • 较为稳定的项目、或项目中较为稳定的部分。给它们写测试用例,维护成本低
  • 被多次复用的部分,比如一些通用组件和库函数。因为多处复用,更要保障质量

以上就是我对前端测试的一点浅见,欢迎斧正。
以上内容就是本篇的全部内容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有被帮助到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端测试框架 J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