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一直都深信不疑牛顿的这句至理名言,因为我知道假如他没有潜心研究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笛卡尔等人的学说,即便100个苹果砸到头上,也很难冒出流传后世的万有引力。
2
曾几何时,琳姐告诉我,最快的学习就是模仿,站在优秀的人的肩膀上,你更容易到达你想要的目的地,更容易做出你想要的东西。
阿迪哥也曾告诉我,人类最本源的学习力就是模仿,“想想,为什么大家夸一个人聪明,精明,都会说,‘你看,那家伙精得跟猴似的’,因为猴子的模仿能力强啊!”突然被他的强辩震撼,赶紧点点头配合下,好像有点道理。
3
14年夏天,和小凤一起去吴江做小坡的督导,后半场,小坡一连模仿了好几个明星大咖的表演,借助他们的力量,他把全场推向高潮。
这是我意识里第一次亲眼目睹模仿能力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也可以是一个核心竞争力,作为主持人的小坡是成功的,靠这一杀手锏,他让现场所有嘉宾记住了他,苏州还有这么一个主持人,会模仿秀,模仿的跟真人似的。
4
今天,我又听到了这句话。
随着角色的转换和强度的提升,我越来越意识到,学习和模仿优秀的人可以让我走点捷径,用更少的时间做出更符合自己符合领导想要的东西,但同时,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我也必须保持自己的原创能力,或许从踏入这一行开始,就决定了学海无涯,让我在这种矛盾中相互融合和碰撞,寻找那个平衡点,也常常害怕失去自己。
5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自学能力。”
在《给年轻人的18堂公开课》里李开复这样提到,我也发现了,高中时的代数几何微积分,大学时代的高数、VB、会计基础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到了现在好像真忘得一干二净。
父母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大学学的好,工作就不愁,混社会更是如鱼得水,将来怎么怎么牛叉····
其实有半毛钱关系啊,迄今为止,我还没发现什么在大学里学到的课程在现在全部用到的甚至大部分,有吗?没有!
哦,不,有点矛盾,PS是了,不过当时学的好像也仅仅限于认识一些工具,了解几个图层,再深入的就看看天花板,闲暇时琢磨琢磨三剑客,放在今天,真的远远不够。教科书与社会要相差二十年,我从走出校门的第一天,就信了!
或许你要说,不对啊,我都用到啦,好吧,你是赢家!
专业不对口,知识滞后,这个解释可以给个八十几分吧,留下的十几分交给幸运者,别问我为什么。
有关机构调查显示,这个专业的就业对口率目前是13.56%,这就是答案。
幸运的是,我们还保留着爱好,这个专业涉猎范围相当广,我们可以百搭,可以更容易的打通各行各业的任督二脉,争取到更多的选择,这也是老天爷公平仁爱的一面。
但也有弊端,你得学习啊,不断学习,持续学习,放眼现在,好像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都是如此,社会就是永动机,发展的速度远远超乎你我想象。
6
说了这么多,你到底想说啥?好吧,原谅我的随心,这里基本都是想到哪说到哪,所以看到底的一定是真爱。
听到同样的话,我开始反思了,越来越多的朋友、领导、同事建议我不要再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学会去融合和吸收。
这些年一个人在外面流浪,大部分朋友总是觉得我是孤独的。
“没有啊,我参考的···”放在过去,可能会有更长的解释,可现在,没有了,比起这些,我更想听到,你应该····这样的建议。
李开复还说“一个人所犯的错误首先会被别人看到,而在别人眼里,问题会显得更加客观和透彻”。我,现在恰恰属于这种境地。(PS:他不是我的偶像,只是说的挺有道理)
彷徨吗?倒也没有,越来越多,学会冷静,去正视这个问题。去反思,如何弥补这个不足。去年起,没有为四五十个行业撰过稿也有七八百十来个了(数据仅供参考,我真的已经不记得了,也从来没有统计过),每天就很麻木的写稿写稿,做方案做方案,感觉整个大脑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紧绷状态,现在想想,看似很流弊,实则只是浮在了表面。
有人说,搞文字的人,不要做专家,要做杂家,好像我做到了,但却不是自己,也不是很多朋友想看到的状态,现在,我会为了一篇稿件,去请十几二十几个读者作者朋友帮我看稿,提出修改建议,再慢慢斟酌,尽管如此,依然不是理想的状态。
“你需要沉淀下去好好学习。”是的,我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一切,当看到同期的朋友接连出书、成为大V时,心中还是羡慕的也很祝福,我欣赏那种目标明确的人,相聊时坦然以对,我就是想挣钱啊,我就是想要流量啊,自媒体人根本上来说也是一个营销者,既然如此,何必扭扭捏捏。
学习、模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更容易摘到星星啊!不,我想上天,与太阳肩并肩。所谓的模仿、学习,更多的是要学习优秀者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对素材的积累和深度的挖掘,我想这是需要完善的,没有凭空的灵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想象,时间的沉淀也是自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