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缓存机制

HTTP 缓存到底怎么实现呢?之前课堂上讲过怎么突然想不起来了... 从头开始捋一捋吧!
一、 思路1,无缓存
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资源 a.jpg,服务器找到对应资源把内容返回给浏览器。当浏览器再次向服务器请求资源a.jpg时,服务器重新发送完整的数据文件给浏览器。
优点:简单,啥都不用做
缺点:每次请求都查找并返回原始文件,浪费带宽(1990年的带宽很贵啊)
二、 思路2,有缓存无更新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a.jpg 时服务器会发送完整的文件,浏览器可以把这个文件存到本地(缓存),下次再需要这个文件时直接从本地获取就行了,这样就能省下带宽了。
优点: 省带宽
缺点: 如果服务器上a.jpg的文件内容变了,浏览器每次都从缓存读取无法获取最新文件
三、 思路3, 缓存+更新机制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a.jpg 时服务器会发送完整的文件,服务器在发送文件的时候还附带发送一些额外信息——过期时间,如 Expires: Mon,10 Dec 1990 02:25:22GMT。浏览器可以把这个文件和额外信息存到本地。当再次需要a.jpg的时候浏览器用当前浏览器时间和Expires做个比较,如果当前时间在过期时间以内,就直接使用缓存文件((200, from xx cache);如果在过期时间以外就重新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要资源(200)。 服务器在每次给资源的时候都会发送新的过期时间
优点:缓存可控制
缺点:控制的功能太单一;这种格式的时间很容易写错
四、 思路4, 缓存+更新机制升级版
比如:浏览器第一次请求a.jpg 时,服务器会发送完整的文件并附带额外信息

Cache-Control: max-age=300;

浏览器把文件和附带信息保存起来。当再次需要a.jpg 时,如果是在300秒以内发起的请求则直接使用缓存(200, from xx cache),否则重新发起网络请求(200)。下面是Cache-Control常见的几个值:

  • Public表示响应可被任何中间节点缓存,如 Browser <-- proxy1 <-- proxy2 <-- Server,中间的proxy可以缓存资源,比如下次再请求同一资源proxy1直接把自己缓存的东西给 Browser 而不再向proxy2要。
  • Private表示中间节点不允许缓存,对于Browser <-- proxy1 <-- proxy2 <-- Server,proxy 会老老实实把Server 返回的数据发送给proxy1,自己不缓存任何数据。当下次Browser再次请求时proxy会做好请求转发而不是自作主张给自己缓存的数据。
  • no-cache表示不使用 Cache-Control的缓存控制方式做前置验证,而是使用 Etag 或者Last-Modified字段来控制缓存
  • no-store ,真正的不缓存任何东西。浏览器会直接向服务器请求原始文件,并且请求中不附带 Etag 参数(服务器认为是新请求)。
  • max-age,表示当前资源的有效时间,单位为秒。

优点:缓存控制功能更强大
缺点:假如浏览器再次请求资源a.jpg的时间间隔超过了max-age,这时候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应该会重新返回a.jpg的完整文件。但如果 a.jpg 在服务器上未做任何修改,发送a.jpg的完整文件就太浪费带宽了,其实只要发送一个「a.jpg未被更改」的短消息标示就好了。
五、思路5, 缓存+更新机制终极版
比如:浏览器第一次请求a.jpg 时,服务器会发送完整的文件并附带额外信息,其中Etag 是 对a.jpg文件的编码,如果a.jpg在服务端未被修改,这个值就不会变

Cache-Control: max-age=300;
ETag:W/"e-cbxLFQW5zapn79tQwb/g6Q"

浏览器把a.jpg和额外信息保存到本地。假如浏览器在300秒以内再次需要获取a.jpg时,浏览器直接从缓存读取a.jpg(200, from xx cache)。假如浏览器在300秒之后再次需要获取a.jpg时,浏览器发现该缓存的文件已经不新鲜了,于是就向服务器发送请求 重新获取a.jpg, 在发送请求的时候附带刚刚保存的a.jpg的ETag ( If-None-Match:W/"e-cbxLFQW5zapn79tQwb/g6Q")。 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后拿浏览器请求的 Etag 和当前文件重新计算后端 Etag 做个比较,如果二者相等表示文件在未修改则发送个短消息(响应头,不包含图片内容, 304),如果二者不等则发送新文件和新的 ETag,浏览器获取新文件并更新该文件的 Etag。

  • 与 ETag 类似功能的是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当资源过期时(max-age超时),发现资源具有Last-Modified声明,则再次向web服务器请求时带上头 If-Modified-Since,表示请求时间。web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Modified-Since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进行比对。若最后修改时间较新,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200);若最后修改时间较旧,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 ,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总结:
浏览器缓存控制分为强缓存和协商缓存,协商缓存必须配合强缓存使用。
首先浏览器第一次跟服务器请求一个资源,服务器在返回这个资源和response header的同时,会根据开发者要求或者浏览器默认,在response的header加上相关字段的 http response header。
一、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的请求命中了强缓存时,利用[Expires]或者[Cache-Control]这两个http response header实现 。

  • [Expires]:描述的是一个绝对时间,根据的是客户端时间。用GMT格式的字符串表示,如:Expires:Thu, 31 Dec 2037 23:55:55 GMT 下次浏览器再次请求同一资源时。先从客户端缓存中寻找,找到这个资源后,拿出它的[Expires]跟当前的请求时间比较。如果请求时间在[Expires]指定的失效时间之前,就能命中缓存,这样就不用再次到服务器上去缓存一遍,节省了资源。但是正因为是绝对时间,如果客户端时间被随意更改下,这个机制就失效了。所以我们需要[Cache-Control]。
  • [Cache-Control]:描述的是一个相对时间,在进行缓存命中时,都是利用浏览器时间判断。

这两个header可以只启用一个,也可以同时启用,当response header中,[Expires]和[Cache-Control]同时存在时,[Cache-Control]优先级高于[Expires]。
二、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的请求没有命中强缓存,就会发一个请求到服务器,验证协商缓存是否命中。 如果命中,则还是从客户端缓存中加载。协商缓存利用的是[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这两对Header来管理的。

  • [Last-Modified]:原理和上面的[expires]相同,区别是它是根据服务器时间返回的header来判断缓存是否存在。但是有时候也会服务器上资源其实有变化,但是最后修改时间却没有变化的情况(这种问题也不容易被定位),这时候我们需要[ETag、If-None-Match]。
  • [ETag、If-None-Match]:原理与上相同,区别是浏览器跟服务器请求一个资源,服务器在返回这个资源的同时,在respone的header加上ETag的header,这个header是服务器根据当前请求的资源生成的一个唯一标识,这个唯一标识是一个字符串,只要资源有变化这个串就不同。
  • [ETag、If-None-Match]这么厉害我们为什么还需要[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呢?有一个例子就是分布式系统尽量关闭掉ETag(每台机器生成的ETag都会不一样)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一般都是同时启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HTTP缓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