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如山倒,读来如抽丝

自从2012年9月份在PKU开启学术之旅的那一天,朋友总说为什么你的微博经常会显示你读了XX书,真的有那么多时间吗,好有闲时间好文艺啊!虽然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读书的生活,但“文艺”这个词我是深深地觉得不合适。

在读薛涌《北大批判》的时候,里面讲到的一点感触很深,那就是我国大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缺失。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60%,甚至更多的大学生活实践来学习英语,而忽略了语文或者说是文学素养的训练?

就说本科四年,真正用来读和写的时间又是多少?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一年读书不到一本,暂且没有查到这一本书的页数是多少,也不知道有没有把电子书统计进去,但就算是放点水分的统计,这个数字也着实让人着急。

我们再说写,除了人文、社科、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写作的机会会多一些之外,那四年下来,写出的字数也不过50页word,更别说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了。《北大批判》这本书的作者很赞成在本科的时候学些历史,即便是到研究生阶段再转读法学或者商科等专业也不晚,而且国外的很多大学更愿意招收这些本科是数学和历史专业的学生。不能否认书中的某些观点有些偏激,但归结起来,作为一个社会人,多读书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如果把平时刷人人、刷微博、刷朋友圈、玩爱消除的时间用来看五页书,这两者的性价比恐怕是不言而喻的。曾经给考拉小巫发过豆邮,因为我发现她基本平均一周就能读完一本书,姑且不说是逐字逐句的读,还是挑章节来读,我想这也是根据书的类别来定的,单凭她涉猎书本类别的范畴和读书的速度,我提出了一些困惑。小巫姐给我的回复内容我觉得我也可以做到,比如说睡前,比如说饭后,比如说利用电子书网站、电子书阅读器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读书,任何时间你都可以去读,当然最关键之处是在于你个人的意愿。

对我来说,读书的习惯严格意义来说是从在PKU读书以来逐渐养成的,大部分是因为专业背景知识太匮乏,太太匮乏,单说教育学这个方面我想不难提升,那历史、政治便是硬伤,别人从甲点直接联系到丁点,而我则需要从甲点学习很多基础的知识来到乙点,然后再用同样的速度来到丙点,最后艰辛跋涉才抵达丁点。简单一点说,就是同样一个课前汇报题目,我用来准备的时间是别人的三倍甚至更多。作为中国应试教育的典型成果之一,从高二开始就基本放弃了历史、政治和地理,造成现在的结果当然更多地是自己的问题,因为有很多同样的理科生在面对诸多历史政治话题的时候照样可以侃侃而谈,所以面对个人问题之后的反思,便是利用别人休闲的时间来恶补知识空白。

现在基本能够做到每天都写一些读后感或者日常见闻的感想,练习读、练习思考、练习写,自己有这个时间,那绝不浪费掉。蒋方舟同学也经常在微博上推荐一些书,但人家的文学素养过高,暂时攀不上,就来些浅显易懂的吧。

但是要积累,并且坚持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书如山倒,读来如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