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
服务器-客户机,即Client-Server(C/S)结构。C/S结构通常采取两层结构。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客户机负责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
在C/S结构中,应用程序分为两部分:服务器部分和客户机部分。服务器部分是多个用户共享的信息与功能,执行后台服务,如控制共享数据库的操作等;客户机部分为用户所专有,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
C/S结构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它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强、具有安全的存取模式、响应速度快、利于处理大量数据。但是C/S结构缺少通用性,系统维护、升级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难度,进一步的数据拓展困难较多,所以C/S结构只限于小型的局域网
B/S:
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如Netscape Navigator或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SQL Server、Oracle、MYSQL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第一层是浏览器,即客户端,只有简单的输入输出功能,处理极少部分的事务逻辑。由于客户不需要安装客户端,只要有浏览器就能上网浏览,所以它面向的是大范围的用户,所以界面设计得比较简单,通用。
第二层是WEB服务器,扮演着信息传送的角色。当用户想要访问数据库时,就会首先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WEB服务器统一请求后会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访问数据库的请求,这个请求是以SQL语句实现的。
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存放着大量的数据。当数据库服务器收到了WEB服务器的请求后,会对SQL语句进行处理,并将返回的结果发送给WEB服务器,接下来,WEB服务器将收到的数据结果转换为HTML文本形式发送给浏览器,也就是我们打开浏览器看到的界面。
C/S与B/S结构的区别:
1、建立基础不同
C/S是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的;而,B/S是建立在广域网的基础上的。
2、硬件环境不同
C/S 一般建立在专用的网络上,小范围里的网络环境,局域网之间再通过专门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
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的,不必有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例与电话上网,租用设备,信息自己管理。有比C/S更强的适应范围, 一般只要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行。
3、对安全要求不同
C/S 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一般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采用C/S 结构适宜,可以通过B/S发布部分可公开信息.
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 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弱, 面向是不可知的用户群。
4、对程序架构不同
C/S 程序更加注重流程, 可以对权限多层次校验, 对系统运行速度可以较少考虑。
B/S对安全以及访问速度的多重考虑, 建立在需要更加优化的基础之上。 比C/S有更高的要求 B/S结构的程序架构是发展的趋势, 从MS的。Net系列的BizTalk 2000 Exchange 2000等, 全面支持网络的构件搭建的系统。 SUN 和IBM推的JavaBean 构件技术等,使 B/S更加成熟。 例如智赢IPOWER,采用AJAX和数据存储优化技术,相比一般B/S架构软件速度提高30%至99%。
5、软件重用不同
C/S 程序不可避免的考虑整体性, 构件的重用性不如在B/S要求下的构件的重用性好。
B/S对的多重结构,要求构件相对独立的功能, 能够相对较好的重用。
6、系统维护不同
C/S 程序由于整体性, 必须整体考察, 处理出现的问题以及系统升级。 升级难, 可能是再做一个全新的系统
B/S 构件组成,方面构件个别的更换,实现系统的无缝升级。 系统维护开销减到最小;用户从网上自己下载安装就可以实现升级。
7、处理问题不同
C/S 程序可以处理用户面固定, 并且在相同区域, 安全要求高需求, 与操作系统相关。 应该都是相同的系统
B/S 建立在广域网上, 面向不同的用户群, 分散地域, 这是C/S无法作到的;与操作系统平台关系最小。
8、用户接口不同
C/S 多是建立的Window平台上,表现方法有限,对程序员普遍要求较高
B/S 建立在浏览器上, 通过WEB服务或其他公共可识别描述语言可跨平台,使用更灵活。不仅可应用在Window平台上,还可应用于unix/Linux等平台。
9、信息流不同
C/S 程序一般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机械式处理, 交互性相对低
B/S 信息流向可变化, B-B B-C B-G等信息、流向的变化, 更象交易中心。
HTTP协议
协议概述:
HTTP是一个客户端终端(用户)和服务器端(网站)请求和应答的标准(TCP)。通过使用网页浏览器、网络爬虫或者其它的工具,客户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器上指定端口(默认端口为80)。我们称这个客户端为用户代理程序(user agent)。应答的服务器上存储着一些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像。我们称这个应答服务器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在用户代理和源服务器中间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层”,比如代理服务器、网关或者隧道(tunnel)。
尽管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应用,HTTP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它或它支持的层。事实上,HTTP可以在任何互联网协议上,或其他网络上实现。HTTP假定其下层协议提供可靠的传输。因此,任何能够提供这种保证的协议都可以被其使用。因此也就是其在TCP/IP协议族使用TCP作为其传输层。
通常,由HTTP客户端发起一个请求,创建一个到服务器指定端口(默认是80端口)的TCP连接。HTTP服务器则在那个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请求。一旦收到请求,服务器会向客户端返回一个状态,比如"HTTP/1.1 200 OK",以及返回的内容,如请求的文件、错误消息、或者其它信息。
发展过程:
0.9
0.9协议是适用于各种数据信息的简洁快速协议,但是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各种应用的需要。0.9协议就是一个交换信息的无序协议,仅仅限于文字。由于无法进行内容的协商,在双发的握手和协议中,并有规定双发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图片是无法显示和处理的。
1.0
到了1.0协议阶段,也就是在1982年,TimBerners-Lee提出了HTTP/1.0。在此后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HTTP/1.0成为最重要的面向事务的应用层协议。该协议对每一次请求/响应建立并拆除一次连接。其特点是简单、易于管理,所以它符合了大家的需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
在1.0协议中,双方规定了连接方式和连接类型,这已经极大扩展了HTTP的领域,但对于互联网最重要的速度和效率,并没有太多的考虑。毕竟,作为协议的制定者,当时也没有想到HTTP协议会有那么快的普及速度。
2.0
HTTP2.0的前世是HTTP1.0和HTTP1.1。虽然之前仅仅只有两个版本,但这两个版本所包含的协议规范之庞大,足以让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为之头疼。网络协议新版本并不会马上取代旧版本。实际上,1.0和1.1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并存,这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更新缓慢所决定的。
工作原理:
HTTP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且面向连接的。典型的HTTP事务处理有如下的过程:
(1)客户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2)客户向服务器提出请求;
(3)服务器接受请求,并根据请求返回相应的文件作为应答;
(4)客户与服务器关闭连接。
Web服务器原理
(1) 用户做出了一个操作,可以是填写网址敲回车,可以是点击链接,可以是点击按键等,接着浏览器获取了该事件。 (2) 浏览器与对端服务程序建立TCP连接。 (3) 浏览器将用户的事件按照HTTP协议格式打包成一个数据包,其实质就是在待发送缓冲区中的一段有着HTTP协议格式的字节流。 (4) 浏览器确认对端可写,并将该数据包推入Internet,该包经过网络最终递交到对端服务程序。 (5) 服务端程序拿到该数据包后,同样以HTTP协议格式解包,然后解析客户端的意图。 (6) 得知客户端意图后,进行分类处理,或是提供某种文件、或是处理数据。 (7) 将结果装入缓冲区,或是HTML文件、或是一张图片等。 (8) 按照HTTP协议格式将(7)中的数据打包 (9) 服务器确认对端可写,并将该数据包推入Internet,该包经过网络最终递交到客户端。 (10) 浏览器拿到包后,以HTTP协议格式解包,然后解析数据,假设是HTML文件。 (11) 浏览器将HTML文件展示在页面
Java Web 开发环境与搭建
JDK安装:
1.Java官网jdk下载并安装到电脑
Java EE:http://www.oracle.com/technetwork/java/javaee/downloads/index.html
2.打开我的电脑--->属性面板, 选择高级系统设置。
选择环境变量,
在系统变量这块进行设置:
新建系统变量:
在系统变量里面找到Path选择编辑:
在最后添加【\;%JAVA_HOME%\bin】
安装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