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框架——一致性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被各种误判打造而来的。误判是思维定式、误判能让人不思而应。而造成这类事件的主体,就是人类本身,更具体的说就是人性使然。

这里面还隐含着高维和低维的差别,理性和非理性的差别。古今中外、身边大事小事,无不上演着高维碾压低维,理性在非理性之间获利的纭纭事件。

比如《王戎识李》中的王戎,又比如“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苏格拉底,他们是高维和理性的代表;而在现实中输来倾家荡产的赌徒,以及无脑购买高价保健品的中老年,他们是典型的低维、非理性的代表。

所以,无论你想要避免落入由以上原因造成的误判陷阱,想要避免受别人误判之害,还是说想利用其误判获益。前提是你得知道有哪些常见误判。

我之前说过要搭建一个关于误判的知识框架。这是第二篇,关于一致性。

人们讨厌前后不一,总想前后协调起来。有人专门为此在人群中做过实验。首先,向所有实验对象提问:在生活中,伪君子和真小人谁更令人讨厌。结果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伪君子。因为他们前后不一、反复无常,让人防不胜防。

一致性也可以说是习惯。这让好习惯事半功倍,坏习惯纠正起来事倍功半。

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沃勒斯坦进入麦当劳工作时,就劝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拉克卖更大包装的薯条。当时克拉克说:顾客要是想吃更多的薯条,可以买两包嘛。(由于当时“贪吃”是主流文化里比较受抵触的,所以很多人更愿意买大包装,而不情愿买两包)结果怎么说都不行,等麦当劳采取这一策略时,已经是1990年了,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而那时,超大包装都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早就流行开来了。

可以说,当时的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拉克就掉入了思维定式里的“一致性”坑里,以至错过了大好时机。

生活中,只要深入思考,都会发现关于“一致性”的踪影。

正因为“一致性”是根植在人类本性里,要改正这个思维定式特别困难,让人极其难受。所以才给少数真正能跳出“一致性”,看待“一致性”,甚至利用“一致性”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

我之前在课程里看见过这样一位成功女士,她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一流媒体和人际见闻,观点则形成于交流,特点一是人数多,二是看法杂,三是水平高。在这个过程中,她会反复摇摆,形成很多前后不尽一致的看法;然后,行动力又强,每有看法必决策,每决策必行动,于是整个过程来回翻烧饼。

一般人多半会觉得,这样做事自相矛盾,空耗精力,怎么行?其实不然。观点摇摆,是因为在聚合中要渐进校正;行动摇摆,是在实施中要迅速获得反馈并相应作调整。最终走向顶峰。

这个故事我特别受启发。光追求前后一致不空耗能量,美则美矣,但缺少信息忽视反馈在闭环里打转,又有什么用。

以上是个人成长,而企业发展同样如此,如果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花大量时间把产品打磨的自认为尽善尽美,再推向市场,这样一来时间耽搁了,效率降低了,同时,人们的欣赏水平和消费习惯也在快速改变。这就等于是在“一致性”的闭环里打转。

现在多数企业是快速把第一代产品不断投入市场,通过反馈,再进行打磨,如此反复迭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屹立在金字塔上层,多少能看出他们不拘一格的特性。这里的不拘一格,我认为就是能够跳出“一致性”这个思维定式。相反,如果固步自封、忽视反馈、保守教条、不知悔改,那么只会成为别人成功的垫脚石。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框架——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