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青春與抗爭

創作《家》時巴金年僅二十七歲,文筆還很青澀幼稚,想表達的東西也非常多,可以說有點“主題先行”。曾經我很不欣賞這部充滿說教味的小說,然而現在我認爲《家》雖然不是一部好作品,卻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高家三兄弟。他們出生在一個典型的封建地主大家庭,但都熱衷於新思想。開篇不久的一個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哥覺民跨過門檻時,窗內傳來了一個少女的聲音——那是高家的婢女鳴鳳,書中寫到她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不難想象她應該是美麗的。三弟覺慧呢,對著她使起了高高在上的姿態,卻羞愧地發現少女因他受了頓無謂的責罵。覺慧就是在這時候明白,他和鳴鳳之間永遠隔著一道無形的牆:他是三少爺,而他祗能是服侍他的丫頭。

可是他的心已經選擇了鳴鳳這一張順受的臉龐。儘管他在另一張反抗的面龐(琴)上,看見了更多的幸福和希望。

正因此他更加想要反抗。

其後,覺慧就揭露出他生活的這個紳士家庭外表的冠冕堂皇下隱藏的是明爭暗鬥、互相傾軋。在目睹了許多可愛的生命作了舊制度的犧牲品後,他發現昔日的家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他在痛苦中不斷地反思著,認識到在家中早已感受不到絲毫的愛,所有人都是僞善的、軟弱的,所謂的“家”不過是一個狹的“籠”。他愈來愈不能忍受祖父爲了鞏固至高無上的權威而隻手遮天、乃至任意犧牲子女幸福的行爲。在他看來,封建禮教統治下的大家庭充滿壓迫,各人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心懷鬼胎。

“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這句出自屠格涅夫《前夜》的名言成爲了覺慧的信念。從不顧祖父的嚴厲反對參與學潮,到同朋友一起創辦新刊物;從幫助二哥覺民逃婚,到最後的出走上海,覺慧在與封建勢力抗爭的道路上義無反顧,甚至是無所畏懼,同秉持著“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的大哥覺新形成了鮮明對比。

漸漸地,覺慧學會對家中一切千奇百怪卻又司空見怪的事都冷眼旁觀,心裏祗道一句“且不去管它!”“見鬼!”。如此淡漠的態度和強硬的手段讓他勝利了。可是,他成功了,覺新卻失敗了。長輩把所有的怨念都轉嫁到了覺新身上,陳姨太更是借著“血光之災”有意爲難覺新臨產的妻子瑞珏,間接導致了她難產而死的悲劇。

覺慧主要推動著劇情的發展,亦是作者偏愛的人物。但是,我個人不喜歡這個角色。他總令我想起《白鹿原》裏的白靈,同樣是清末民初的新青年,同樣一心要做舊制度的“叛徒”。同樣的,他們都激進、急躁、幼稚。當讀到覺新說出“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罷”時,我所想的是成爲他口中的“人道主義者”難道僅僅祗是把坐轎子改成走路這樣簡單嗎?所謂的“人道主義者”難道祗用做做形式功夫,對最親近的身邊人卻懷有如此心態?誠然,覺新的結局與他個人懦弱的性格有直接的聯繫,但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爲了成全大家庭,面對覺慧,他祗能無奈地說:“他太不諒解我了。”

覺慧不是英雄,祗是一個不成熟的青年,也是任何時代投身於各種形式的“抗爭”中的絕大多數青年的縮影。敏感的青年常常能透過現象發現他們並不深刻理解的規律,並將自身視爲改變家庭、社會乃至世界的主人,因而容易陷入狂熱的浪潮中不能自拔。

那麼,是什麼使得覺慧的性格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回到故事當中去,我們會注意到鳴鳳的死是小說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由此開始,一切悲劇如同連鎖反應一樣發生了。一向憤憤不平的覺慧,也在那時呈現出了心裏最柔軟的一面。心愛之人的死給他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他甚至夢到鳴鳳沒有死。一切祗是僞造的假象,她成爲了和他身份平等的小姐,不用再稱他“三少爺”。

他們終於能夠走到一起。

好景不長,鳴鳳的父親包辦了她的婚姻。她默默垂淚,輕聲說道:“我們的事完了。”這一次,他不願再放開她的手,他決定划船帶她逃婚……沒想到,河上的風浪刮的小舟搖搖晃晃,她的身影,最終還是消失在了他的視野裏……

從這場悽楚的夢裏醒來,覺慧終於瞭解到,阻擋他與鳴鳳之間的愛情的,不止是階級、地位,是整個社會大環境。從那以後,他對這個家再無眷戀。

這樣我們便能夠看到,這部作品講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步向衰落,也是新青年的抗爭,更是時代的悲哀。

也許放在今日,《家》的文學價值並不高。但透過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對青春與抗爭的歌頌與讚美——這就是《家》的成功之處,也是巴金永恆的主題。

巴金一再通過他的作品告訴我們,無論面前是怎樣的黑暗,前方一定是幸福的光明。在《家》中即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三兄弟始終不渝的手足情、覺民與琴純真熱烈的愛情、報社裏志同道合的幾位青年人的友誼……小說在覺慧的朋友為他送行的過程中步入尾聲,故事雖然還沒有結束,“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已給讀者留下了美好的希望。

巴金承認覺慧的性格非常像年少時的他,或許說明了青年人祗有沉澱下來才能成爲真正的革命者。但是,“青春是美麗的”,正是青年人的熱情為世界創造了豐富的價值。看來,這也是爲什麼巴金的作品在今日依然能夠震撼讀者的原因。

2015.02.28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青春與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