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

神州大地,每一次国家更替之后,都将是满目疮痍。因为长期的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庄稼上的精壮劳力,大多变成了战场的士兵,地荒了,树黄了,市面上要找到吃的都很艰难。人们常说,战争打的就是财力和补给能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的就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

《平准书》就是记录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应用的所有手段,让国家富裕起来,调节市场,抑商助农。

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由于汉朝时期,工业制造水平地较低,运输能力都比较落后。秦朝遗留下来的铸币重量较重,不便于流通。汉朝为了节约成本允许私人铸币,这样国家会省下铸币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秦朝的铸币特别重,制造的货币,产生相关费用和面值几乎相等,造假的人无利可图,同时秦朝是严禁私人铸币的。高祖建立汉朝以后,为了货币便于流通,改前朝12铢子为铢钱,同时放开铸币权限,民间也可以自行铸币流通,市场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商人这种投机取巧谋利的天性,让货币大量涌进市场,造成货币真正购买力下降,即贬值。其实,真正原因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因为政策有利可图,他们就会用尽手段去争取最大的效益。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经济学这种说法和理论支撑,人们不明白而已。

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市场的自下而上的自动调节会驱使更多的人去从事货币的制造,因为铸造货币的成本远远低过与它流通价值,这样就产生了利润。土地上,原来从事农业的人群,纷纷加入了挖矿,进入铸币的行业。

从事土地生产的人少了,市场上的供应物资就会短缺,聪明的商人或者警觉性高的人,就会发现囤积居奇可以获利,造成市面上的物价飞涨。

从高祖刘邦到文帝和景帝,朝廷的主文化都是提倡节俭,从宫廷到地方都是勤俭朴素。朝廷甚至颁发了抑制商人奢侈的禁制令。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较低的税负之下,汉朝还放开了官爵明码标价;想避免徭役,还可以捐款抵服,甚至犯了罪的刑徒也可以交纳粮食赎罪。

由于汉朝建立之初,到汉武帝之前70多年时间,国家没有战事,也没有遇上大的水灾和旱灾,百姓家家丰衣足食,这是国家休养生息的结果。

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的粮仓里面堆满了陈粮,国库里面的铢子钱堆积如山,数不胜数。胸有宏图大略的汉武帝,轻易的启动了战争,从此潘多拉的盒子又重新打开了,吃人的魔鬼又回到了人间。

由于战争,国家这边的财富捉襟见肘,而另一边商人富可敌国,奢侈成风,平头百姓甚至连饭都没能吃得饱。汉武帝想了很多办法,启用了很多能人去管理财政和农业,基本上都是国家与民众争利,所以起色都不是很明显。市面上一放开就活,一收就死,朝庭财政收入没有明显改善;每次经济政令变改最后苦的都是穷人和农人;商人其实受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手上有流通需要的货物,市场波动还可以做到有利可图。

因为政策上有漏洞,国家幅员广阔,交通不发达,地区差别较大,为商人图利提供了便利。其实这种行为都是自下而上的,受到市场行为的影响,自动产生的。所以国家自上而下制定的政策,如果跟市场没有匹配的话,短期也许会看到有明显的收益,但是很难会有长期的效应产生。

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种情况,只有当一个人的出现,最后才能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个人就是桑弘羊。用现在经济学的话来说,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很懂经济规律的大师级人物。

由于汉朝可以花钱捐官买官,许多富起来的商人都纷纷捐官为吏,所以出现了很多官署各自做生意,相互竞争,或者合伙哄抬物价,从中渔利。同时运输成本极高,全国某些地方向中央缴纳的财物,甚至不够支付运输费用。

针对这种情况,桑弘羊想出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平抑物价法。

各郡在县一级以上都设有均输盐铁官,各地每年进贡或者征收的贡赋,折收为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按照商人收购时贵的价格,运往其它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去转手获利,变成现钱上交国库。

同时在京师重地设置平准官,接收全国各地运来的货物,运费由国家支出。这种货物,在市场上贵的时候就抛出去调节市场价格,不让价格涨得太高;在市场价格较低的时候,国家大量购入,不让价格跌的太低,避免出现价贱伤农现象。大家想一想,这种方法今天是不是还在使用?

由于汉武帝接受了这个经济政策的推行,很快商人获取暴利的途径渐渐的减少,很多商人重新回到了农业生产上去,重新变成了农人。由于这个政策的推行,阻断了很多商人的谋取私利的机会,所以汉朝有很多贵族或者商人对桑弘羊恨之入骨。有一年小早灾情出现, 居然有人说要把桑弘羊煮了,老天就会下雨了,因为他指使官员在市场上做生意,不成体统,惹怒上天。

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桑弘羊的平准政策,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这种行为是国家对市场干预最小的一种,主要是让国家手段发挥调节作用。它可以让不同州郡之间,通过官输渠道输出粮食时互通有无,而不用国家提前干预或者行政调令,因为市场看不见的手一直在调节着。缺粮的郡,粮价自然会高;多粮的群,自然会把粮食主动运到那边去赚钱,这也许是最早有记录的市场调节吧。

司马迁是不怎么赞成桑弘羊这种平准政策,因为他也认为官员做生意不是很好的事。事实上,朝庭的政策确实让汉朝的国库日渐充盈。司马迁认为人应该靠仁德和礼义约束私心逐利。但是,他不明白市场这个概念,这个重要因素,这不能怪他,因为经济学这个概念也是近代学才出现的。

其实,司马迁虽然不赞同也不喜欢桑弘羊,但是当今社会,许多国家在经济上一直在沿用他这种平准策略,比如储备粮政策、外汇政策、农业补贴等等。从这一点出发,在经济理论方面,人类历史也没有进步了多少……

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