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动态规划题集整理
一、动态规划初探
1、递推
暂且先不说动态规划是怎么样一个算法,由最简单的递推问题说起应该是最恰当不过得了。因为一来,递推的思想非常浅显,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有涉及,等差数列 f[i] = f[i-1] + d( i > 0, d为公差,f[0]为初项)就是最简单的递推公式之一;二来,递推作为动态规划的基本方法,对理解动态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的开始总是枯燥的,所以让读者提前进入思考是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利器,于是【例题1】应运而生。
【例题1】在一个3 X N的长方形方格中,铺满1X2的骨牌(骨牌个数不限制),给定N,求方案数(图一 -1-1为N=2的所有方案),所以N=2时方案数为3。
这是一个经典的递推问题,如果觉得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来看一个更加简单的问题,把问题中的“3”变成“2”(即在一个2XN的长方形方格中铺满1X2的骨牌的方案)。这样问题就简单很多了,我们用f[i]表示2Xi的方格铺满骨牌的方案数,那么考虑第i列,要么竖着放置一个骨牌;要么连同i-1列,横着放置两个骨牌,如图2所示。由于骨牌的长度为1X2,所以在第i列放置的骨牌无法影响到第i-2列。很显然,图一 -1-2中两块黑色的部分分别表示f[i-1]和f[i-2],所以可以得到递推式f[i] = f[i-1] + f[i-2] (i >= 2),并且边界条件f[0] = f[1] = 1。
图一 -1-2
再回头来看3 X N的情况,首先可以明确当N等于奇数的时候,方案数一定为0。所以如果用f[i] (i 为偶数) 表示3Xi的方格铺满骨牌的方案数,f[i]的方案数不可能由f[i-1]递推而来。那么我们猜想f[i]和f[i-2]一定是有关系的,如图一 -1-3所示,我们把第i列和第i-1列用1X2的骨牌填满后,轻易转化成了f[i-2]的问题,那是不是代表f[i] = 3*f[i-2]呢?
图一 -1-3
仔细想想才发现不对,原因是我们少考虑了图一 -1-4的情况,这些情况用图一 -1-3的情况无法表示,再填充完黑色区域后,发现和f[i-4]也有关系,但是还是漏掉了一些情况。
上面的问题说明我们在设计状态(状态在动态规划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本章的第4小节会进行介绍总结)的时候的思维定式,当一维的状态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可以试着增加一维,用二维来表示状态,用f[i][j]表示(3 X i) + j个多余块的摆放方案数,如图一 -1-5所示:
转化成二维后,我们可以轻易写出三种情况的递推式,具体推导方法见图一 -1-6。
f[i][0] = f[i-2][0] + f[i-1][1] + f[i-2][2]
f[i][1] = f[i-1][2]
f[i][2] = f[i][0] + f[i-1][1]
边界条件 f[0][0] = f[1][1] = f[0][2] = 1
如果N不是很大的情况,到这一步,我们的问题已经完美解决了,其实并不需要求它的通项公式,因为我们是程序猿,一个for循环就能搞定了 <*_*>,接下来的求解就全仰仗于计算机来完成了。
【例题2】对一个“01”串进行一次μ变换被定义为:将其中的"0"变成"10","1"变成"01",初始串为"1",求经过N(N <= 1000)次μ变换后的串中有多少对"00"(有没有人会纠结会不会出现"000"的情况?这个请放心,由于问题的特殊性,不会出现"000"的情况)。图一 -1-7表示经过小于4次变换时串的情况。
如果纯模拟的话,每次μ变换串的长度都会加倍,所以时间和空间复杂度都是O(2^n),对于n为1000的情况,完全不可能计算出来。仔细观察这个树形结构,可以发现要出现"00",一定是"10"和"01"相邻产生的。为了将问题简化,我们不妨设A = "10", B = "01",构造出的树形递推图如图一 -1-8所示,如果要出现"00",一定是AB("1001")。
令FA[i]为A经过i次μ变换后"00"的数量,FA[0] = 0;FB[i]为B经过i次μ变换后"00"的数量,FB[0] = 0。
从图中观察得出,以A为根的树,它的左子树的最右端点一定是B,也就是说无论经过多少次变换,两棵子树的交界处都不可能产生AB,所以FA[i] = FB[i-1] + FA[i-1](直接累加两棵子树的"00"的数量);而以B为根的树,它的左子树的右端点一定是A,而右子树的左端点呈BABABA...交替排布,所以隔代产生一次AB,于是FB[i] = FA[i-1] + FB[i-1] + (i mod 2) 。最后要求的答案就是FB[N-1],递推求解。
2、记忆化搜索
递推说白了就是在知道前i-1项的值的前提下,计算第i项的值,而记忆化搜索则是另外一种思路。它是直接计算第i项,需要用到第 j 项的值( j < i)时去查表,如果表里已经有第 j 项的话,则直接取出来用,否则递归计算第 j 项,并且在计算完毕后把值记录在表中。记忆化搜索在求解多维的情况下比递推更加方便,【例题3】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记忆化搜索的问题,记忆犹新。
【例题3】这个问题直接给出了一段求函数w(a, b, c)的伪代码:
function w(a, b, c):
if a <=0 or b <=0 or c <=0, then returns:1
if a >20or b >20or c >20, then returns: w(20,20,20)
if a < b and b < c, then returns: w(a, b, c-1)+ w(a, b-1, c-1)- w(a, b-1, c)
otherwise it returns: w(a-1, b, c)+ w(a-1, b-1, c)+ w(a-1, b, c-1)
要求给定a, b, c,求w(a, b, c)的值。
乍看下只要将伪代码翻译成实际代码,然后直接对于给定的a, b, c,调用函数w(a, b, c)就能得到值了。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能看出这个函数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数级的(尽管这个三元组的最大元素只有20,这是个陷阱)。对于任意一个三元组(a, b, c),w(a, b, c)可能被计算多次,而对于固定的(a, b, c),w(a, b, c)其实是个固定的值,没必要多次计算,所以只要将计算过的值保存在f[a][b][c]中,整个计算就只有一次了,总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n^3
),这个问题的n只有20。
3、状态和状态转移
在介绍递推和记忆化搜索的时候,都会涉及到一个词---状态,它表示了解决某一问题的中间结果,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例题1】中的f[i][j],【例题2】中的FA[i]、FB[i],【例题3】中的f[a][b][c],无论是递推还是记忆化搜索,首先要设计出合适的状态,然后通过状态的特征建立状态转移方程(f[i] = f[i-1] + f[i-2] 就是一个简单的状态转移方程)。
4、最优化原理和最优子结构
在介如果问题的最优解包含的子问题的解也是最优的,就称该问题具有最有子结构,即满足最优化原理。这里我尽力减少理论化的概念,而改用一个简单的例题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题4】给定一个长度为n(1 <= n <= 1000)的整数序列a[i],求它的一个子序列(子序列即在原序列任意位置删除0或多个元素后的序列),满足如下条件:
1、该序列单调递增;
2、在所有满足条件1的序列中长度是最长的;
这个问题是经典的动态规划问题,被称为最长单调子序列。
我们假设现在没有任何动态规划的基础,那么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想到的是万金油算法---枚举(DFS),即枚举a[i]这个元素取或不取,所有取的元素组成一个合法的子序列,枚举的时候需要满足单调递增这个限制,那么对于一个n个元素的序列,最坏时间复杂度自然就是O(2
n),n等于30就已经很变态了更别说是1000。但是方向是对的,动态规划求解之前先试想一下搜索的正确性,这里搜索的正确性是很显然的,因为已经枚举了所有情况,总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要求的解。我们尝试将搜索的算法进行一些改进,假设第i个数取的情况下已经搜索出的最大长度记录在数组d中,即用d[i]表示当前搜索到的以a[i]结尾的最长单调子序列的长度,那么如果下次搜索得到的序列长度小于等于d[i],就不必往下搜索了(因为即便继续往后枚举,能够得到的解必定不会比之前更长);反之,则需要更新d[i]的值。如图一-4-1,红色路径表示第一次搜索得到的一个最长子序列1、2、3、5,蓝色路径表示第二次搜索,当枚举第3个元素取的情况时,发现以第3个数结尾的最长长度d[3] = 3,比本次枚举的长度要大(本次枚举的长度为2),所以放弃往下枚举,大大减少了搜索的状态空间。
这时候,我们其实已经不经意间设计好了状态,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个d[i]数组,它表示的是以a[i]结尾的最长单调子序列的长度,那么对于任意的i,d[i] 一定等于 d[j] + 1 ( j < i ),而且还得满足 a[j] < a[i]。因为这里的d[i]表示的是最长长度,所以d[i]的表达式可以更加明确,即:
d[i] = max{ d[j] | j < i && a[j] < a[i] } + 1
这个表达式很好的阐释了最优化原理,其中d[j]作为d[i]的子问题,d[i]最长(优)当且仅当d[j]最长(优)。当然,这个方程就是这个问题的状态转移方程。状态总数量O(n), 每次转移需要用到前i项的结果,平摊下来也是O(n)的,所以该问题的时间复杂度是O(
n^2),然而它并不是求解这类问题的最优解,下文会提到最长单调子序列的O(nlogn)的优化算法。
5、决策和无后效性
一个状态演变到另一个状态,往往是通过“决策”来进行的。有了“决策”,就会有状态转移。而
无后效性,就是一旦某个状态确定后,它之前的状态无法对它之后的状态产生“效应”(影响)。
【例题5】老王想在未来的n年内每年都持有电脑,m(y, z)表示第y年到第z年的电脑维护费用,其中y的范围为[1, n],z的范围为[y, n],c表示买一台新的电脑的固定费用。 给定矩阵m,固定费用c,求在未来n年都有电脑的最少花费。
考虑第 i 年是否要换电脑,换和不换是不一样的决策,那么我们定义一个二元组(a, b),其中 a < b,它表示了第a年和第b年都要换电脑(第a年和第b年之间不再换电脑),如果假设我们到第a年为止换电脑的最优方案已经确定,那么第a年以前如何换电脑的一些列步骤变得不再重要,因为它并不会影响第b年的情况,这就是无后效性。
更加具体得,令d[i]表示在第i年买了一台电脑的最小花费(由于这台电脑能用多久不确定,所以第i年的维护费用暂时不计在这里面),如果上一次更换电脑的时间在第j年,那么第j年更换电脑到第i年之前的总开销就是c + m(j, i-1),于是有状态转移方程:
d[i] = min{ d[j] + m(j, i-1) | 1 <= j < i }
这里的d[i]并不是最后问题的解,因为它漏算了第i年到第n年的维护费用,所以最后问题的答案:
min{ d[i] + m(i, n) | 1 <= i < n }
我们发现两个方程看起来很类似,其实是可以合并的,我们可以假设第n+1年必须换电脑,并且第n+1年换电脑的费用为0,那么整个阶段的状态转移方程就是:
d[i] = min{ d[j] + m(j, i-1) | 1 <= j < i } + w(i) 其中w(i) = (i==n+1)?0:c;
二、动态规划的经典模型
1、线性模型
线性模型的是动态规划中最常用的模型,上文讲到的最长单调子序列就是经典的线性模型,这里的线性指的是状态的排布是呈线性的。【例题6】是一个经典的面试题,我们将它作为线性模型的敲门砖。
【例题6】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有n(n <= 50)个小朋友在桥的这边,现在他们需要过桥,但是由于桥很窄,每次只允许不大于两人通过,他们只有一个手电筒,所以每次过桥的两个人需要把手电筒带回来,i号小朋友过桥的时间为T[i],两个人过桥的总时间为二者中时间长者。问所有小朋友过桥的总时间最短是多少。
每次过桥的时候最多两个人,如果桥这边还有人,那么还得回来一个人(送手电筒),
也就是说N个人过桥的次数为2*N-3(倒推,当桥这边只剩两个人时只需要一次,三个人的情况为来回一次后加上两个人的情况...)。
有一个人需要来回跑,将手电筒送回来(也许不是同一个人,realy?!)
这个回来的时间是没办法省去的,并且回来的次数也是确定的,为N-2,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让跑的最快的人来干这件事情,但是我错了...
如果总是跑得最快的人跑回来的话,那么他在每次别人过桥的时候一定得跟过去,于是就变成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了,
T =
minPTime * (N-2) + (totalSum-minPTime)
来看一组数据 四个人过桥花费的时间分别为 1 2 5 10,按照上面的公式答案是19,但是实际答案应该是17。
第一步:1和2过去,花费时间2,然后1回来(花费时间1);
第二歩:3和4过去,花费时间10,然后2回来(花费时间2);
第三部:1和2过去,花费时间2,总耗时17。
我们先将所有人按花费时间递增进行排序,
那么考虑前i-1个人过河的情况,即河这边还有1个人,河那边有i-1个人,并且这时候手电筒肯定在对岸,所以
opt[i] = opt[i-1] + a[1] + a[i] (让花费时间最少的人把手电筒送过来,然后和第i个人一起过河)
如果河这边还有两个人,一个是第i号,另外一个无所谓,河那边有i-2个人,并且手电筒肯定在对岸,所以
opt[i] = opt[i-2] + a[1] + a[i] + 2*a[2] (让花费时间最少的人把电筒送过来,然后第i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一起过河,由于花费时间最少的人在这边,所以下一次送手电筒过来的一定是花费次少的,送过来后花费最少的和花费次少的一起过河,解决问题)
所以 opt[i] = min{opt[i-1] + a[1] + a[i] , opt[i-2] + a[1] + a[i] + 2*a[2] }
区间模型的状态表示一般为d[i][j],表示区间[i, j]上的最优解,然后通过状态转移计算出[i+1, j]或者[i, j+1]上的最优解,逐步扩大区间的范围,最终求得[1, len]的最优解。
【例题7】给定一个长度为n(n <= 1000)的字符串A,求插入最少多少个字符使得它变成一个回文串。
典型的区间模型,回文串拥有很明显的子结构特征,即当字符串X是一个回文串时,在X两边各添加一个字符'a'后,aXa仍然是一个回文串,我们用d[i][j]来表示A[i...j]这个子串变成回文串所需要添加的最少的字符数,那么对于A[i] == A[j]的情况,很明显有 d[i][j] = d[i+1][j-1]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当i+1 > j-1时也是有意义的,它代表的是空串,空串也是一个回文串,所以这种情况下d[i+1][j-1] = 0);当A[i] != A[j]时,我们将它变成更小的子问题求解,我们有两种决策:
d[i][j] = min{ d[i+1][j], d[i][j-1] } + 1; (每次状态转移,区间长度增加1)
空间复杂度O(n^2),时间复杂度O(n^2), 下文会提到将空间复杂度降为O(n)的优化算法。
背包问题是动态规划中一个最典型的问题之一。由于网上有非常详尽的背包讲解
有N种物品(每种物品1件)和一个容量为V的背包。放入第 i 种物品耗费的空间是Ci,得到
的价值是Wi。求解将哪些物品装入背包可使价值总和最大。
f[i][v]表示前i种物品恰好放入一个容量为v的背包可以获得的最大价值。
决策为第i个物品在前i-1个物品放置完毕后,是选择放还是不放,状态转移方程为:
f[i][v] = max{ f[i-1][v], f[i-1][v - Ci] +Wi }
时间复杂度O(VN),空间复杂度O(VN) (空间复杂度可利用滚动数组进行优化达到O(V),下文会介绍滚动数组优化)。
b.完全背包
有N种物品(每种物品无限件)和一个容量为V的背包。放入第 i 种物品耗费的空间是Ci,得到
的价值是Wi。求解将哪些物品装入背包可使价值总和最大。
f[i][v]表示前i种物品恰好放入一个容量为v的背包可以获得的最大价值。
f[i][v] = max{ f[i-1][v - kCi] + kWi | 0 <= k <= v/Ci
} (当k的取值为0,1时,这就是01背包的状态转移方程)
时间复杂度O( VNsum{V/Ci} ),空间复杂度在用滚动数组优化后可以达到
进行优化后(此处省略500字),状态转移方程变成:
f[i][v] = max{ f[i-1][v], f[i][v - Ci] +Wi }
c.多重背包
有N种物品(每种物品Mi件)和一个容量为V的背包。放入第i种物品耗费的空间是Ci,得到
的价值是Wi。求解将哪些物品装入背包可使价值总和最大。
f[i][v]表示前i种物品恰好放入一个容量为v的背包可以获得的最大价值。
f[i][v] = max{ f[i-1][v - kCi] + kWi | 0 <= k <= Mi }
优化:采用二进制拆分物品,将Mi个物品拆分成容量为1、2、4、8、... 2^k、Mi-( 2^(k+1) - 1 ) 个对应价值为Wi、2Wi、4Wi、8Wi、...、2^k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