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画家毕建勋《永远和你在一起》创作感言
毕建勋
在画完《永远和你在一起》这幅作品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创作感言: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生有何欢?死亦何苦?最好的艺术,是那种表达爱的艺术。在人的肉身生活中,真正的爱,一点,都会令生命坚强,让肉身不朽,让在死亡之路上苦难的灵魂充满尊严。所以,画面这两位相濡以沫走过一生坎坷的老人,在病榻旁,最后地捍卫着她们的“爱情”。你能够想象出老太太最初成为新娘那一夜的羞涩,红色的嫁装映衬着她潮红的脸庞;你也能够想象出他们在一生奔波劳碌中,这种情感悄然结晶为固体,并缓慢风干。然而这一切都将烟消云散,并伴随着守候一生盟誓:虚无静寂地弥漫,死亡温柔地贴近,那爱与死交融在一起的美妙气息依稀可辨——这就是我的“言情片”,我的“床上戏”,我的“艳俗艺术”。这段文字我写得很动感情,人生在世,苦多乐少啊!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到头来万事皆空。这种生命滋味的形式化呈现,就是画,就是诗,就是音乐,就是艺术。所以,所谓的艺术不过是人生的一杯“苦酒”,只为那些爱酒、离不开酒、知道酒中滋味的人而酿造。
做为一个创作者,也是一个造酒者,我认为艺术最重要的特质,是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在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注重笔墨,注重构图,注重形状,注重肌理材质,但这一切都不是艺术中最重要、最内核、最灵魂的那种品质。在我看来,一件好的艺术品,它最为打动人的品质就是情感。我常和学生讲,你看一张画、听一首音乐作品、读一首诗歌、一篇小说,判断它是不是好的东西,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你是否为它所打动。如果你感动了,那么这个东西就是好东西。当然,你的感动还取决于你这个人的基本素养、精神品质、人生阅历和你对生命的体悟程度。但归根结底,你被感动了,这是一张好画真正的试金石。这种东西掺不了假,艺术家如果没有真正地感动过,他的作品就不可能出现那种感人的力量,画面里如果没有真正的情感,就不能感动人。如果说把看画变成一种猜谜,变成一种看图识字,这张画基本是失败的。如果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是肌理、特技、让人凑得很近看这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是笔墨,这一笔好,那一块墨不好,这也不是艺术的初衷,而是技艺。
中国著名国画家毕建勋 永远和你在一起192-250厘米
有了真正真挚的情感,情感的力量会引导你对画面形象进行取舍。我这张画主要部分画得非常细节化,其余部分干脆就是虚空,许多人说中国画是意象造型,要提炼,从视觉对象中把对象的要点提炼出来,提炼得越简洁越好,要似与不似,结果,丧失了好多视觉目击中的细节,变得概念化,没有视觉感染力,而另一种是不提炼,追求画面的丰富性,事无巨细,所有的东西都画的很细,这两种都不可取。什么是真正的提炼?提炼就是详略,该细的细,该粗的粗,该繁的繁,该简的简。画面上应当引起视觉关注的形象区域,要画得比物象本身提供的视觉丰富性还要丰富、还要复杂、还要有细节、还要集中。这张画我用的参考照片非常模糊,里面并没有什么细节,但实际上我画出这个老太太和老头形象里面细节极为丰富:能够看出,这个老太太是短发,是刚刚长出来的那种短的白色的头发,那这种头发应该是前不久做完头部手术,不是故意留的短发,是头部手术后刚长出的头发,她的脸部的细节又更加证明这一点:她的右半部脸是半瘫的,嘴、眼是失去控制的,可能在不久以前她刚遭遇过一次病魔致命的袭击,使得她险些丧失生命。尽管如此,她精神上仍然没有被击垮,生命的尊严仍然在,仍然负担起了照顾他老伴的责任。人们容易看到细节,比如老太太的手,这些细节的东西在画面上,往往容易吸引人和打动人,这个手色彩画得非常薄,但非常丰富,有点像古典油画画得那种手,甚至血管的颜色都有,带着结婚戒指,她的衣服处理的黑而软,被子处理刺眼而坚硬,很概念,没有衣服和被子的细节真实,是概略处理的地方,但实际上还是有到医院时看床单那种异样而刺眼的真实感觉,甚至让人回忆起那种白色所特有的气味。好的艺术的不在细节,亦在细节,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你做为一个有灵生物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受你生存所遭遇的一切,然后把这种感受充满感情地转换成画面形式,感情强烈的地方毫发毕现,反之,计白当黑,这就是艺术。
第二点,我个人以为,好的艺术是能让人停下来想一想的艺术,是能让人思考的艺术。我这张画很简单,两个人,一个病床,一个输液的架子,后面是虚无,但是能让人有所想。从浅层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你会想到医疗问题,低保的问题,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境遇,作为一般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所以我觉得用绘画的方式探索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比如关于婚姻、关于男人和女人、关于衰老、关于疾病、关于老龄化等,也有一定特别的地方。再往深入看,它是关于人的问题,关于人的生、老、病、死,这是人的根本问题。人从生到死,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算起来好的时候略少,不好的时候略多,所以,人在好的时候要珍惜,不好的时候要达观,毕竟能生而为人已是万幸。我还想画一画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同样的构图,同样是这个老头和老太太,当年他们正年轻,老太太穿着红色的嫁妆,坐在床边,老头是个小伙子,婚礼刚结束,宾客们都散去了,晚上入洞房,新娘子充满羞涩,也可以是早晨,花烛之夜结束了,初夜的幸福如潮涌起,新娘子脸上红晕未退,把两张画并列放在一起,你能想像人的一生,有那么灿烂的时候,也有衰老到支撑自己的肉体都非常艰难的时候,这个饱满的肉体总有一天会消亡,一个大分子团消散为氢氧碳氮小分子,这就是人和所有生物的历程。再深一层,这是关于爱的刻骨的描绘。作为普通的人,底层的人,这种质朴的情感,让他们相濡以沫,度过一生。这种情感虽然在千千万万人群中存在,但我觉得即便每天为之歌唱都不过分,越朴素的东西往往越伟大。一个人是孤独的,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就会不怕衰老,不怕面对死亡,即使到生命最后的时刻,与死神面对面的时候,我可能说得有点过分,她会叫人视死如归——死亡就如一起回家的感觉,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加美妙的事情,尤其是能够共同走过一生,然后死在一起。古代有好多这种爱情传说,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句话叫白头偕老,这是让人听起来都心酸的一个词,如果真是能白头偕老,这是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幸运,应该感谢生活。再往深看,这就上升到哲学层面,生、死、爱,这是最基本的主题,我的创作观,无外乎三点:用局部去表达整体,用个别去表现一般,用特殊去表达普遍。这两个特殊的人物,男性是这样的,手上都是青筋,应该是技术员一级的退下来,老太太很有可能是街道的大妈。通过这两个特殊的人,表达那种只有神谕才能传达出来的理念,包括生、包括死、包括爱,这些字眼都是这些生灵在世界上面临的最根本的范畴,如果你是个有头脑有思想的生物,你就会不停的思考这样的问题,生的问题,死的问题,向死而生,你也会思考爱的问题,经验爱的洗礼。在这个画面上,我要表达的不仅是生和死,而是在生死这种过渡中所体现出来的爱的力量。正是这种爱的力量,让生命变得尊严。我觉得一张好的艺术作品,一张好画,应当让人思考,我的最高理想,就是用绘画来表达思想。
著名艺术家毕建勋 子非鱼 360-192厘米2010年
第三点,一切要用画面本身的因素来说话。无论结构、造型、色彩、黑白灰关系、笔墨、虚实、强弱、软硬、方圆曲直等等所有的画面形式,都是表达意义。即便某一笔用的有多好,笔精墨妙,可是这一笔没意义,不知道它在说什么,那也是一句废话,满纸都铺上这样的笔墨,也没意义。所有的画面因素都是一种语言,是表达的,用西方的说法叫表现,用中国的理论叫心画、叫诗言志,画为心声,都是表达。每个形象,包括每个细节,甚至老太太握不住这个床栏干这个细节,都是在表达你要表达的东西。这个老人她在紧紧抓住她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可是她已经抓不住了,总有一天她会彻底地抓不住。画面大的结构(不是人物形象的结构)是画面意义表达的根本,可以反复推敲,反复寻找。寻找这个字很准确,那种有意义的结构是寻找出来的,我在每张画中都经历这样的寻找历程。这张画一开始是十字形构图,想有点纪念碑的感觉,太概念,后来变成倒丁字形构图,也觉得意义含混。到最后画得时候,我把床的白单子面积拉大,变成个三角形,充满着向左斜上方的力,与老太太往右上方的力形成一个支撑关系,更加有造型本身的情致与戏剧性。两种力量互相扶持,使画面从结构上形成了根本意义,即用造型因素本身来说话,两个力互相支撑住——“人”字形结构关系,一个笔画支撑着另一个笔画,真正的以书入画,这就是人的概念。我试图通过这样的构图,隐喻着汉字里“人”的理念,人就是两个个体互相支持。这个床单往下一走,虽然观众第一眼是看不出来,但是你会觉得画面后面还有东西。好的作品要经得起一层一层往里分析,比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桌子前面坐着十几个人,如果不分析是看不出波浪式构图的,这波浪式构图恰恰是由门徒两端把视线渐渐集中到耶稣本人的头上,这就是“大匠”或者“匠心”,他能在你根本没往这上想的时候把画面支撑的东西想得这么深。为了配合这种人字结构,在床上也出现了这种结构,包括虚的地方都是交叉支撑型结构,所以一个好画面,结构本身能说话,形状本身是有意义的,我一直强调“图式”,这张是个人字形,支撑的图式,这个图示也是在画得过程中不断寻找出来的,不是先入为主的。如果先入为主的话,那么这张画的构图一定是比较概念,所以只能在构图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结构,反复推敲,这种功夫远比深入刻划一个形象要费心,什么是功夫在画外?这就是。把床单拉下来,所有的意义都成立了。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三点,一切要用画面本身的因素来说话,正如音乐要靠音符来说话,舞蹈要靠肢体来说话。而画面的特定意义的结构只能一次性有效,这个人字形构图只对这张画面有意义,对别的画面没意义,第二张画就不能用,所以创作不是笔会,不是重复耍一遍拳脚,创作很慢,不可重复,中国画目前产量那么高,有人几分钟就能画一张,怎么听着都觉得不靠谱。现在好多画家,找到一种样式、一个符号,然后无限制地没有节制地重复使用,把这个符号在所有的画上都用得铺天盖地,熟练后速度就上来了,我觉得不好。
这张画打了很长时间的腹稿,在心中画了好几年。有一年住院时看到过这样的老人,医生检查的时候,让老头把舌头伸出来,老头的舌头不听使唤,老太太急了,掰开老头的嘴,把舌头拽了出来,抻着让医生看,当时心里很震撼,视觉记忆中医院的光线当时很是明亮,但后来在心里画这张画的时候,一直出现的是模模糊糊的黑背景,比现在的灰背景还重,特别冷的空间里,两个人在一起,有个声音一直在重复:永远和你在一起。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但是我一直梦想画一种永恒的事物,这也是绘画存在的理由。纸寿千年,毕竟比我们要久远。永远和你在一起,这张画是我的创作又一个开端,画的时候我是非常动感情的。我原来画画相对来说比较理性,那么现在看我并不缺乏感情。随着人年龄一步步增大,可能感情的程度越来越不强烈,不会爱、不会恨、不会激动也不会掉眼泪,我比较庆幸,这么多年来艺术道路走过来,这么理性但是感情仍然这么充分。如果自己感情不是这么充分,那么在展览上也不会让观众掉眼泪,而且不是一会功夫,而是一个多小时(注1)。我把这件事跟史国良说,他看了我一会儿,真诚地说:“我妒忌你。”我觉得史国良这句话是对我的奖励。作为一个画画人,不要过分追求这张画卖多少钱,这张画获了什么奖,观众的眼泪是最高的画价,是无价的,观众的眼泪是给你最高的奖。而且,绘画作品让人掉眼泪的,就我所知道的大概极少,让我掉眼泪的只有两张画:一张是梵高自杀前画的那张麦田乌鸦,另一张是蒋兆和的《卖子图》。我很少在美术馆看见一幅作品让人哭,所以我这张画能让人落泪,我觉得我心中很慰籍。我突然发现有一种事物更吸引我,那就是用你的艺术去打动人心,这比别的都有吸引力,在那一霎那间我觉得怎么有些事物对我丧失吸引力了,很多人蝇营狗苟做的事情其实都是特别无聊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几句一下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有什么区别?与自然主义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中国国画家毕建勋,现实主义是有思想的绘画,尤其是对当下问题,对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立场。现实主义是表达你的世界观、表达你的批判精神的一种绘画。仅仅把一个客观的现象直接搬到画面上来,肯定不是现实主义,而是“现象主义”。现实主义的对手们往往把“现象主义”指认为现实主义,并对其大加攻击,或者把“政治主义”指认为现实主义,亦对其大加攻击,这是不道德的。现实主义比这些要深刻得多,国画家主编 毕建勋,说白了,现实主义是知识分子的艺术。尽管现实主义有层面高的,有层面低的,但现实主义终究是一条道路,一条大道,通往顶端的大道,沿着这条道路你可以缓慢地达到悲悯与爱的神圣之地。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具有神性品质的艺术,到那种艺术的高度时候,它就从现实中超越出来了,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关怀与慈悲,就像伦勃朗。
现实主义中国画和传统中国画,特别是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画拉开了距离。传统中国画更像一门文化的技艺,然后在师徒之间传授。就如同一门武功,一门拳脚,在师徒之间一代代传授一样,你是跟谁谁学的,你的这一笔怎么样,那一笔是从哪里出来的,正宗不正宗,要不然也没有南北宗之说。你的这一笔怎么传下去,又比师傅的这一笔进了一步,哪一步或不如你师傅,这是中国的传统,传统就是师徒传授,正统的是正本清源,不正统的是左道旁门,包括佛学也是传灯,一代代上师相传。那么在这种传统艺术中,它所面对的一方面是古人,一方面就是一笔墨为代表的工具文化。而中国画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所开创的是什么呢?它让你所面临的是现实,你所要表达的是真实,你做要表达的是人间的真情、真意,你所要表达的是真实的人物的命运,你所生存的现实情境肯定要比你所要继承的传统要重要得多!你只是要用一些传统技术、文化观念等,但是对你来说更重要的不再是古人,不再是南北宗,不再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等等,不再是这些。你所面临的一切都是在现实中的问题,都是你个人直接面对的问题。所以,在这一点上,现实主义是中国绘画从传统上农业社会的文化形态向现代类型的文化形态转型的一个标志。这意味着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的、当代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古老的传承下来的技艺,它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艺术选择,是当下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面临的现实问题都不一样,你表达什么,不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去表达,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不再是你师傅或者是某个古代大师的要求。所以我觉得从徐、蒋开始,中国画已经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个意义是徐蒋体系在近现代美术史上最为重大的意义。它已经不是一个程式化的文化形态,这个文化形态会随着事物和社会的不断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有时候会跟社会节奏的变化是同步的。比如汶川地震了,一批汶川地震的中国画作品产生了,地震作品的笔墨是从董其昌来的,还是从四王来的,是学石涛的还是学八大的,这些问题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画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一种民族精神。所以,别太虐待现实主义中国画,画现实主义不容易,又要懂传统,又要有造型能力,又要有思想,又要有生活,又要有笔墨功夫,又要懂色彩,真的不容易。别再说它不写意精神,中国著名画家毕建勋,别再说它不书法入画,因为它不再是那种东西。总之,应该感恩,中国画由此变成了一种当代艺术形态。
注1: 毕建勋的作品《永远和你在一起》描述了两位相濡以沫走过一生坎坷的老人,弥留之际仍在病榻旁守候爱情,那种爱与死亡交织在一起的气息令人震撼。在观看这幅作品后,年近八旬的杨澄泉哽咽了,他与画中人物的命运极为相似,自己和病榻上的老伴儿正如画中情景,这一作品使他无法克制多年来的辛酸和对老伴儿的不舍,忍不住哭出声来。“艺术家们在这些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也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状态,是一次真正关注民生的展览。” 杨澄泉说。 又见中国艺术报《民生?生民: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时代强音》:在展览中,毕建勋的《永远和你在一起》和孔紫的《搭伴》就是这种建设性的一种体现。两位画家将作品表现的内容聚焦在老人晚年生活上,尽管毕建勋表示,他不想刻意强调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社会身份,而是想说普通人也有可歌可泣的东西,爱和悲悯是他想真正传达的。但是,对病房里老年人生活关注的独特视角和充满真情的描绘,感动着每一位从画作前经过的人。一位已经照顾卧床不起的老伴3年有余的老者,难掩心中的激动,看完画作后泪流不止,他觉得画面上的情景似乎就是在描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