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 - 敏捷开发

阅读文章大约需要3分钟

一、关于敏捷开发

敏捷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开发在构建初期被切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互相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但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通常有以下几点:

  • 敏捷开发就是scrum、极限编程;
  • 敏捷开发就是每天站立会议、每两周一个sprint(字母意思是冲刺,可以理解为迭代);
  • 敏捷开发就是把需求变成故事,把故事写在便签上贴到白板,然后根据状态移动到不同的列;
  • 敏捷开发就是用看板软件来管理项目。

要理解敏捷开发,我们要了解其诞生背景。在2001年那会,瀑布模型还是主流,我们知道,瀑布模型是一种“重型”的开发模式,整个流程走完通常周期很长,少则数月,多则数年,长周期导致风险增加、难以响应变化。
敏捷不是一种方法论,也不是一种软件开发的具体方法,更不是一个框架或过程,而是一套价值观和原则。

二、敏捷开发的路线

1.测试驱动开发
它是敏捷开发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实现任何一个功能都是从测试开始,首先对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分解为一个一个的story,记录在story Card上。然后两个人同时在电脑前,一个人依照story,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编写测试代码,另一人看着他并且进行思考,如果有不同意见就会提出来进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这样写出来的测试代码就真实反映了业务功能需求。接着由另一人控制键盘,编写该测试代码的实现。如果没有测试代码,就不能编写功能的实现代码。先写测试代码,能够让开发人员明确目标,就是让测试通过。

2.持续集成
在以往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集成是一件很痛苦的十七,通常很长时间才会做一次集成,这样的化,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build未通过或者单元测试失败。敏捷开发中提倡持续集成,一天之内集成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如次频繁的集成能尽量减少冲突,由于集成很频繁,每一次集成的改变也很少,即时集成失败也容易定位错误。一次集成要做哪些事情呢?它至少包括:获得所有源代码、编译源代码、运行所有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确认编译和测试是否通过,最后发送报告。当然也会做一些其他的任务,比如说代码分析、测试覆盖率分析等等。在我们公司里,开发人员的桌上有个火山灯用来标志集成的状态,如果是黄灯,表示上一次通过,开发这时候获得代码是可用而可靠的;如果显示为红灯,上一次集成未通过,需尽快定位失败原因从而让灯变绿。

3.重构
相信大家对它都很熟悉了,有很多很多的书用来介绍重构,最著名的是Martin的《重构》、Joshua的《从重构到模式》、《重构-改善既有代码设计》等。重构是在不改变系统外部行为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整理优化,使得代码尽量简单、优美、可扩展。在以往开发中,通常是在有需求过来,现在的系统架构不容易实现,从而对原有系统进行重构;或者在开发过程中有剩余时间了,对现在代码进行重构整理。但是在敏捷开发中,重构贯穿于整个开发流程,每一次开发者check in代码之前,都要对所写代码进行重构,让代码达到clean code that works。值得注意的是,在重构时,每一次改变要尽可能小,用单元测试来保证重构是否引起冲突,并且不只是对实现代码进行重构,如果测试代码中有重复,也要对它进行重构。

4.结对编程
在敏捷开发中,做任何事情都是Pair的,包括分析、写实现代码或者重构。pair做事有很多好处,两个人在一起探讨很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也不容易走上偏路。在公司,还有很多事都是pair来做,比如学习、翻译、做PPT。

5.站立会议
每天早上,项目组的所有成员都会站立进行一次会议,由于是站立的,所以时间不会很长,一般来说是15-20分钟。会议内容并不是需求分析、任务分配等,而是每个人都回答三个问题:1.你昨天做了什么? 2.今天要做什么? 3.你遇到了哪些困难?站立会议让团队进行交流,彼此相互熟悉工作内容,如果有人曾经遇到过和你类似的问题,那么在站立会议后,他就会和你进行讨论。

6.小版本发布
在敏捷开发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拿到需求以后就闭门造车,直到最后才将产品交付给客户,而是尽量多的产品发布,一般以周、月为单位。这样,客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到发布的产品进行试用,而我们可以从客户那得到更多的反馈来改进产品。正因为发布频繁,每一个版本新增的功能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计,没有复杂的架构,所以客户有新的需求或者需求进行变动,也能很快适应。

7.较少的文档
其实敏捷开发中并不是没有文档,而是有大量的文档,即测试。这些测试代码真实的反应来客户的需求以及系统API的用法,如果有新人加入团队,最快的熟悉项目的方法就是给他看测试代码,而比一边看着文档一边进行debug 要高效。如果用书面文档或者注释,某天代码变化来,需要对这些文档进行更新。一旦忘记更新文档,就会出现代码和文档不匹配的情况,这更加会让人迷惑。而在敏捷中并不会出现,因为只有测试变化来,代码才会变化,测试是真实反应代码的。这时有人会问:代码不写注释行吗?一般来说好的代码不是需要大量的注释吗?其实简单可读的代码才是好的代码,既然简单可读了,别一看就能够看懂,这时候根本不需要对代码进行任何注释。若你觉得代码不加注释对话别人可能看不懂,就表示设计还不够简单,需要对它进行重构。

8.以合作为中心,表现为代码共享
在敏捷开发中,代码是归团队所有而不是哪些模块对代码属于哪些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系统任何一部分对代码然后修改它,如果有人看到某些代码不爽对话,那他能够对这部分代码重构而不需要征求代码作者的同意,很可能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部分代码。这样每个人都能熟悉系统的代码,即使团队的人员变动,也没有风险。

9.现场客户
敏捷开发中,客户是于开发团队一起工作的,团队到客户现场进行开发或者邀请客户到团队公司里来开发。如果开发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者产品经过一个迭代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客户的反馈。

10.自动化测试
为来减小人力或者重复劳动,所有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或集成测试等都是自动化的,这对QA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熟悉开发语言,自动化测试工具,能够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或者用工具录制。我们公司在自动化测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Selenium开源项目。

11.可调整计划
敏捷开发中的计划是可调整的,并不是像以往的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开发-测试-交付,每一阶段都是有计划的进行,每一个阶段都是有计划的进行,一个阶段结束便开始下一个阶段。而敏捷开发中只有一次一次的迭代,小版本的发布,根据客户反馈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敏捷开发过程与传统的开发过程有很大不同,在这过程中,团队是有激情有活力的,能够适应更大的变化,做出更高质量的软件。

三、敏捷开发解决了什么问题

软件工程 - 敏捷开发_第1张图片
如果你读仔细了敏捷宣言,你会发现,宣言中右边的内容其实都是瀑布模型核心的内容:流程和工具、详尽的文档、合同谈判、遵循计划。
虽然敏捷开发并未对瀑布模型的价值进行否定,但也表明了瀑布模型做的还不够好,同时提出一套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说,我们开始做一个新项目,需要从客户那里收集整理需求,如果按照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我们需要在开发前获得所有需求,然后和客户签订合同,在发布前都不会轻易修改需求。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开发项目,那这样做显然违背敏捷的价值观:“客户合作高于合作谈判”。
所以如果是敏捷开发,在每个迭代后,都应该向客户收集反馈,然后在后面的迭代中,酌情向客户收集反馈,然后在后面的迭代中,酌情加入客户反馈修改的内容。
结合敏捷开发提出的背景,你其实不难发现,敏捷开发就是想解决瀑布模型这样的重型软件开发方法存在的问题,用一种轻量的,敏捷的方法来改善甚至是替代它。
这些年敏捷开发也是一直这样做的。瀑布模型的典型问题就是周期长、发布烦、变更难,敏捷开发就是快速迭代、持续集成、拥抱变化。

总结、

敏捷开发是一套价值观和原则。对比瀑布模型和敏捷开发,差异还是很大的,瀑布模型面向的是过程,而敏捷开发面向的是人。敏捷开发要解决的,恰恰是瀑布模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要不要使用敏捷开发的这个问题上,不用过于纠结,看好敏捷开发,那就放心去用,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还不够了解,就先试点或者只是先借鉴其好的实践。
软件开发,最核心的是人,而不是用什么方法,以前没有敏捷开发只有瀑布模型的时候,也一样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软件,像Windows、office。现在有敏捷开发,更多的是让我们多了一些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