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_第1张图片
满满的“回忆杀”

选择题部分:全军覆没

但我还是很“无耻”地找到了一个相通点:都运用了“年代尺”。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_第2张图片
2017年湖州中考题

    “历史本身是一个时间的序列”“一切历史事物都是在时间长河里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到特定的时间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与价值。以时序为基础,才容易理解历史发展模式,容易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从这个角度讲,“时序观是理解历史、形成历史思维、发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换言之,老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交给学生串联历史知识的方法。画年代尺正是串联知识体系的好方法,好工具。

      “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2017年湖州卷非常巧妙地将这一意识融入了年代尺当中,非常直观,形象。但是仅仅直观展示历史脉络,题目还是会稍显单薄的。所以本组客观题具有以下特色:

      1、一题多考,充分利用年代尺的包容性。第13题的解题思路有很多,可以从基础知识的考查来选择正确选项,“抗日战争起点”“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这些都是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可以单纯地从历史史实和历史时间的相符程度进行排除,“百团大战”发生在40年代,然后再对其他三个选项进行排序。但是如果我排除了“百团大战”,即序号3,那么我就排除了选项ACD,正确答案B立即浮出水面,那么年代尺的作用和功能就显得有点尴尬了,我想这也是出卷者所没有想到的。

      2、方法指导,多视角从年代尺中提取信息。选项(1)指导学生逐个解读年代史上的每一个历史史实;选项(2)指导学生将年代尺上零散的历史史实串联起来;选项(3)指导学生要用“阶段史”的意识、“总体史”的眼光解读年代尺,纵横比较,构建体系;选项(4)指导学生跳出年代尺,拓展思考空间。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_第3张图片
我的“猜题”

        我的这一组客观题,包含了两层时序。一个是“大时序”,即建国前(第2题)、建国初期(第3题)、当今中国(第4题);另一个是“小时序”,即“张小泉”企业从明末清初建立到建国前的兴衰历程。

        相比中考题,我的第一道选择题融合了“纪年方式”、“王朝更替”、“具体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的性质”等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其中“两个农商部性质”的判断对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足之处就在于格局有点小,在方法指导上有所缺失。

非选择题部分:略有斩获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_第4张图片
2017年湖州中考题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_第5张图片
我的“猜题”

          这道材料题可以说是应景之作、猜想之作。在历年中考中,考点变化是中考“押题”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新增考点必考”已是心照不宣的规律和事实。“网络交往”是2017年思品唯一新增考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是C要求,所以落实材料题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这一主题的外延何其广,所以接下来要回归课标“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判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考纲“正确看待网络交往,学会理性地利用网络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与中考题相比,在以下方面契合度较高:

        1、立足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谁来正确看待,谁来理性利用,那就是学生。中考题创设了“学生如何控制上网时间”这一情景,而我则是最后联系社会热点,确定了如下三个情境“搜题软件”、“网络暴力”、“网络直播”。

        这三个情境,源自生活实际,是当前学生网络交往现象的浓缩反映。反映了学生实际,凸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情境材料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匹配,漫画生动活泼,拉近试题与学生的距离;文字材料角度清晰,简洁明了。情境不只是追求形式新颖,主要立足于对学生运用、迁移知识能力的考查。即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也契合了四个考点都是C的要求。

        2、注重知识迁移,考查综合化能力。中考题涉及到了“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网络交往的利弊”“法律的作用”等知识点。我的题目中所涉及的考点主要有:考点05:正确看待网络交往,学会理性地利用网络参与社会公共生活(c);考点09:懂得诚信的基本要求,做一个诚信的人(c);考点12: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c);考点20:学会用法律维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c)。其中“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这一知识点的渗透和中考题想到一块儿去了。     

        思想品德部分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等诸多领域,势必要增强学科的综合性,从而体现文科综合的考试特色。本题将四个考点的核心知识融汇于一个网络平台,三个生活场景,凸显综合能力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

        3、 注重设问科学,突出学科思辨性。情境虽富有亲和力,但解题的过程却没有那么轻松。

      据前线批考卷老师反馈,今年湖州中考卷第25题(1)普遍得分为2分,第(2)平均分为3.6分,应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个人认为第一小问控制上网时间保护只能写“生命健康权”有点过于严格,学生普遍又补充了“受教育权”也是言之有理的。另外第(2)小问答题知识点指向过于模糊不确定。

        我这道题当时得分率也不高,原因有(1) 材料具有迷惑性,如情境一,从“知识产权”角度切入的学生不少;情境三的文本材料关键信息需要较高的敏感度。(2)设问较全面严谨,试题三问梯度合理,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认知顺序,“道德是良知,法律是约束”隐形角度设置,对审题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4、重视思想引领,突出学科育人价值。中考题向考生提出了“沉迷网络对不对”“不遵守法律规定行不行”的发问。在我的题目里,搜题神器能不能用,怎么用?虚拟世界里是否就可以随心所欲?网络直播应该去看些什么东西?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为他们可能做对了,可能做错了。本题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引导考生在阅读材料与答题过程中积极探究和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学科特色。形成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由于对综合题的把握能力有限,本题存在的问题很多:①选材“自说自话”。今年高考后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共享单车对农村孩子是否公平”,同理,“搜题神奇”是否超出学生认知,是否所有学生都明白这到底是一个什么软件;②设问用词表述欠科学。显然“行为后果”这一表述并非来源于教材,而是来源于辅导用书;③答案组织有待进一步斟酌。对于“网络交往”知识整理还有待完善;④视角主体稍显单一。

        参考自编试题与中考的差距以及中考成绩分析,在以后的思品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复习课的教学,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坚持依标教学和复习。“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判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本题三个情境的选择在“批判性”体现得不够,甚至给学生一种一边倒的价值取向误导;2、寓生活于考点复习中。教学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围绕社会热点,创设情境来沟通考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一问中“道德是良知,法律是约束”放在这里有什么目的?而在第三问中,只抓住“从而真正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的知识取向,却把“如何避免情境三中的问题再次出现”这一前提条件给抛之脑后。在解题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点题能力,只有“审得清”才能“答得精”。一定要依据题目要求答题,而不要凭感觉,按所给的资料、限定条件去答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