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管理系列之四:FOF管理流程再造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830270102v2t2.html

接触过很多FOF基金经理,我被最多问到的问题是:“给我推荐几个好基金。”几乎每次都会以这个问题开场,以至于我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深深的无奈——无数次在面对FOF基金经理的时候,我都要求先搁置这个问题,先从谈谈他以及他的产品开始,很多时候FOF基金经理都会很迷惑——你给我能赚钱的基金就可以了,难道能赚钱的基金还挑人?
是啊,FOF的收益来源于基金。那么,只要找到好的基金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先谈自己以及产品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搞清楚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什么是基金的风险。
很多人对风险大小的认识,是赔钱概率及赔钱多少,所以投资者在做某一项投资前,都会去翻检此类投资的历史收益记录,用这个数字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这种对风险的机械的认识是否准确呢?
实践客户心理学专家尼克.默里用一个实例表明了这种认识的荒谬性:
某个客户不敢做股票投资,认为股票投资极端情况下会跌去70%甚至更多。所以尼克问这个客户:“假如(美国)内战再度爆发,你会站在哪一边?”客户被这个“愚蠢”的问题搞的有点懵。尼克解释说,既然内战曾经爆发过,那么它就可能再次爆发。长时间没有爆发,说明内战爆发的时间越来越近。
客户说:“你在瞎说”,这么机械地套用历史数据很荒谬。尼克立刻说:“你也在瞎说”,因为极端市场环境爆发过并不表明它还会爆发,更不会因为它长久未爆发过而表明它的爆发正在临近。
显然,简单借助历史数据做机械的风险分析是不靠谱的。
当然,如果我们用这个机械的方法去检视老投资者的投资历史,你会发现,如果他们持有最初买入的基金不动,不管中间有多少波折,但最终多半是会赚钱的。
所以,如果仅仅把风险大小定义成赔钱的多少的话,对于一个长期投资者来说,投资于基金市场是没有风险的(至少目前看是这样)。
但是这个结论显然不对,因为大多数老投资者都是以赔钱终场的。如果没有风险,他们的损失何来?
因为他们会在这个或者那个波折里,在下跌中的这个或者那个时间点上,选择退出,从而丢掉了在未来上涨时捞回来的机会。
既然看透了这个事实,投资者选择买入持有——如同很多“投资专家”教导的那样——不就可以了么?
每个经历过市场轮回的投资者都知道这个假设是多么的不可能,所谓“知易行难”莫过于此——每一轮的上涨或者下跌其实都如此相似,但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却次次都不同。投资者永远都经历着“我相信我这次不会重复上次的错误——坚持——再坚持——似乎情况和上次不一样啊——完了,情况真不一样,还是先退出来吧”这样一个心理底线逐步被击穿的过程。每个人的心理底线并不相同,同一个人的心理底线在不同时候也不尽然相同。但是只要心理底线被击穿了,同样的错误就无可避免。
这不可笑,因为这是基本的人性。而偏偏市场每次都会在击穿大部分人的心理底线后才会触底,从而使得大部分人总在赔钱。
那么我们尽量降低自己投资的风险水平,确保在不会触及自己的心理底线的范围内并留有很大余量不就可以了么?
同样不行。推动或约束人们投资行为的,是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曰恐惧,二曰贪婪。恐惧会让过高的风险击穿你的心理底线,而贪婪也同样可以让过低的风险水平击穿你的心理底线。
这个结论似乎很诡异。不过您想想,有多少人在股票市场疯涨的时候,犹豫再三终于没有忍住,把自己的货币基金换成股票基金的?不幸的是,如果开始时候你没有一个合理的资产组合,等到您忍不住打算调高它的风险水平的那一天,多半是市场快到顶的时候。
所以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风险缘于心理因素”,也因此,他认为“投资决策25%取决于智慧、75%取决于心理因素”。另一位个人投资领域的专家彼得.伯恩斯坦也认为风险缘于主观判断,且易受短期因素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重新定义风险。所谓风险,就是您投资的东西在你投资期内的损失超过了你的心理底线、迫使你出局从而丢掉了未来获利机会的可能性。或者,是您投资的东西在您投资期内收益显著低于您的预期,从而迫使您在不恰当的时刻调高了风险水平的可能性。简而言之,风险就是定位错位。风险最终会体现为损失,但这个损失其实不过是为最初的定位错位的买单。
显然,要找“好”基金,要先了解基金经理自己以及他的产品需求!如果基金经理心理承受能力不佳,或者产品的风险控制要求比较高,选择高波动性基金就是个悲剧。当然,反过来也一样。
产品需求说白了是个产品定位问题,而这个定位则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客户的需求,二是FOF基金经理的个人素质。如果定位的问题解决不好,后续的投资也注定做不好。
第二个概念,关于投资策略。
FOF基金经理花在“投什么”上的精力要远大于“如何投”。但是后者往往比前者要更重要。
投资策略就是解决“如何投”的问题的。一个完整的投资策略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资产配置,就是说,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该如何配置大类资产,具体到基金投资者上来说,比如如何设置股票类、债券类、货币市场类基金产品比例,或者如何配置浮动收益类产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比例(具体选用何种分类方法来做配置调整取决于每种策略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具体到每一个类别下面挑选合适的品种;第三部分,是如何根据市场环境变化来调整资产配置及品种配置。
可以看出来,“投什么”是第二部分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说“如何投”或者说各大类配置比例的设置以及调整要更重要呢?
一个简单的统计能说明这个问题。过去9年(2005-2013),中国基金市场上运行期满的基金中,最好的货币市场基金业绩是最差的1.26倍,最好的债券基金业绩是最差的5.26呗,最好的股票基金业绩是最差的5.08倍。但与此同时,股票基金的平均业绩是货币市场基金平均业绩的9.78倍,是债券基金的2.95倍,而最好的股票基金业绩是最好的货币市场基金的41.91倍!显然,配置哪一类资产比具体配置哪个品种要重要的多!
个中原因我们后面还会讲到:投资于同一个市场的基金(比如股票基金),随着时间推移其业绩会趋同,而不同市场风险收益有差异,投资于不同市场的产品会随着时间拉大这个差异,因此,投资时间越长,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就越高。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不是一个静止的市场。我们前面说过,一个人的投资,如果面临着击穿心理底线的可能性,那么这种投资对这个人就是不合适的。但是,这种击穿心理底线的可能性是在变动的。比如在牛市中,股票基金净值大幅亏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熊市或平衡市中投资股票基金或高比例配置股票基金,是有极大可能击穿其心理底线的,而在牛市中,这种概率大幅降低,那么对于他来说,配置一点或者配置很多股票基金就成为可能了。
具体该如何判断市场,并且根据市场的不同环境调整各类资产的比例,这是策略中资产配置工作要完成的第二大任务。
理清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回过头来看现有的FOF投资流程有哪样一些问题。
常规的FOF投资流程包括这样四个步骤:FOF管理系列之四:FOF管理流程再造
 
但是我们的很多FOF投资,很忽略第一个环节。产品设计的定位不明确,则相应的资产配置管理就经常错位,因此,策略设置也常常是不靠谱的。
所以很多FOF基金的投资是从第三个环节直接开始投资的。
投资要想做好其实也不难:尽量提高每一级决策的成功率(或者降低失败的风险)。那么从挑选基金开始的投资路是不是这样呢?

FOF管理系列之四:FOF管理流程再造_第1张图片

这个“逆向”流程显然不符合简单的投资原则,几乎每一个环节,失败概率都远大于成功概率,这意味着每一个阶段都在放大投资风险而不是相反。我们假设这个过程中每一级决策的成功概率有10%(实际操作中这个概率要低得多),几番折腾下来,你走到正确路上的概率也只有1/1000(10%*10%*10%),得有多好的人品才能保证自己在每个岔路口上是那个极低概率的幸运儿啊。
很多人在几番折腾之后感叹投资就是赌博。唉,您这种投资模式本身就是在赌博, “求仁得仁”,结局在开始时候已经注定了啊。
同时,这个流程和FOF的主要收益来源完全不匹配。事实上,在这个流程里,FOF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被直接忽略了,而在最次的收益来源上却花费了大量精力。显然,这个流程是本末倒置了。
那么,合理的流程是什么呢?

FOF管理系列之四:FOF管理流程再造_第2张图片

这个流程的核心,是策略:建立在对投资者了解基础上的策略统治着我们的投资全过程,从资产配置,到具体的基金挑选,到对市场的判断以及相应的配置调整,无不包含在内。
这个流程的优势在哪里呢?首先,它摒弃了盲目的寻找“好”基金的过程,而是把优先精力放在了解投资者上。这个过程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资产配置和具体基金挑选上出错的可能性;其次,这个流程的的核心在于策略。如前所述,策略的核心是资产配置,而资产配置对收益的影响力远大于具体品种的挑选,这个结论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再次,这个流程中基金的具体选择是受制于策略的。一个完整的策略,对于每一类资产下需要什么样的具体品种有非常清晰的要求,这极大的降低了基金选择失误的可能性;最后,但凡是个完整的策略,都包含了不同市场环境下资产配置与具体品种调整措施。所以,策略指导下的投资行为是有计划的,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僵化的。
一句话,策略引领FOF投资!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业层-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