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你的记忆中,意大利在二战中颜面尽失,成为历史的笑料,然而也许你并不曾知道,在晚清,中国国势最衰弱的时候,意大利也没有占到便宜,甚至受到了“罕见的侮辱”。
目光投向东方
作为瓜分中国的列强之一,意大利的起步实在是太晚了。186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开始将目光投向非洲,梦想再次征服北非,重振罗马帝国昔日的荣光。统一后的意大利重振曾经辉煌的造船行业,在北部的米兰等地发展起轻重工业,建立地理研究所、殖民研究所,准备在欧洲列强划分世界的尾声再分一杯羹。他们的目标是埃塞俄比亚,这个东非高原上的国家,准备将穷苦的意大利农民迁移到这里改善生活。
然而天不遂人愿,正所谓“意大利人的胃口很好,然而却满口坏牙”。1896年,大陆东部的清帝国刚刚结束惨痛的甲午战争,意大利也在埃塞俄比亚栽了跟头。意大利殖民军17000人在埃塞俄比亚当地向导的诱骗下中了埋伏,被原始的埃塞俄比亚军队消灭了7000人,史称阿杜瓦战役。虽然这7000人中有不少是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殖民地的雇佣军,不过这个数字仍然超过了意大利统一战争的损失。经此一役,意大利的埃塞俄比亚征服计划宣告破产,舆论哗然,国际威望大跌。面对已经几乎被瓜分干净的非洲大陆,而仅存的独立地区又无法征服,意大利人的兴趣开始投向东方——清帝国,那个还没有醒来的亚洲睡狮。
可有可无的意中关系
意大利在1866年曾派代表团入北京,与清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清政府允许意大利公使驻京。当然,意公使驻京不过是清廷“以夷制夷”概念的又一次扩展,并非是对意大利的尊重。意大利人向清政府吹嘘自己是古罗马帝国,也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大秦的继承者,全世界的宗教中心罗马也在意大利之内,不过清政府对这些言辞并不感冒。
在这一阶段,意大利的殖民目光仍然停留在非洲,除了传教士,很少有私人或者企业对东方的事物感兴趣。意大利曾提议勘测一条从中国东南沿海到意大利本土的航线,然而双方对这一事务并不热心。与他们的前辈不一样,意大利无人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感兴趣,而意大利驻华领事的报告在国内也无法激起波澜,意中关系似乎是可有可无。
然而,经过阿杜瓦战役,在埃塞俄比亚栽了跟头的意大利准备在东方找回颜面。正好北方意大利的丝绸产品在欧洲颇有市场,然而为了丝绸,意大利每年要进口两万团生丝。后起的信贷银行,冶金公司也准备在东方投资。1897年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清政府竟然没有抵抗,这一举动极大地刺激了意大利政府,他们认为意大利也可以像德意志帝国一样在华肆无忌惮的攫取利益,东方之行已经刻不容缓。
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意大利政府派出巡洋舰“马可·波罗”号勘察中国东南沿海,准备寻找一个合适的租借地和泊位。在东南沿海,尤其是在浙江的勘察,主要是因为这里离列强的势力范围较远,并且初步选定了台州和三门湾,希望借此进行生丝进口。然而两江总督刘坤一拒绝为生丝办理火灾保险,这使得出口生丝风险成本极高。其实中国是担心生丝出口会让丝绸销量下降,并非是针对意大利。然而意大利对中国政府反应实在过激,认为这是对刚刚在非洲失败的意大利的一次侮辱。本来趾高气昂来到中国海域,却被“东方睡狮”拒之门外,意大利急于挽回面子,以拯救自己摇摇欲坠的国际声望。
三门湾计划
1898年,意大利驻华公使马蒂诺乘“马可·波罗”号抵达北京后,即开始着手准备在东南沿海索取殖民地,然而戊戌变法的开始使得这位公使沉寂了下来,开始静观其变。在这一阶段马蒂诺选定了三个“理想的殖民地”——宁波、三沙、三门湾。马蒂诺在北京的意大利使馆中并无作为,也不与他国公使来往,以至于对仇洋势力掌控了朝廷毫无所知。这一年年底意大利当局决定选择三门湾作为意大利在华殖民的桥头堡。
作为后来者,显然要尊重一下先到的人的态度。意大利为了攫取三门湾,开始遍访欧美列强以求支持。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得知意大利的企图后大怒,认为现在正是瓜分中国的时机,意大利作为外来户横插一杠子显然破坏了列强在华的均势。然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却比较乐观,意大利没有实力向清廷提要求,也不会影响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面子上支持一下也无妨。
法国虽然也很不满意大利的加入,但是自己正在寻求租界广州湾,也没有过多的干预。主张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美国人没有表态,相反在华利益颇多的俄国公然反对意大利。由于日本正在窥视厦门,也没有对意大利的行为表示反对。只有德国人劝说罗马当局放弃这种换不来任何利益的要求。
问清态度,遍寻列强支持之后,1899年意大利决定对中国索要三门湾。索要条款包括:意大利租借三门湾25-50年并拥有特权,条款参照《中德胶州湾协定》,同时获得三门到鄱阳湖的铁路修筑权。为表决心,三条意大利战舰驶进中国海域示威。马蒂诺起草照会,递交总理衙门,憧憬着自己会和德国一样,拥有一个自己的殖民地。然而,清政府做出了一个让谁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清廷对意大利“罕见的侮辱”
清政府在面对马蒂诺递交的照会,不仅对意大利的要求当面一口回绝,而且违反外交惯例,照会没有拆封,原封不动退还意大利。马蒂诺在给罗马的信中愤怒的提到:中国政府将照会没有拆阅就当面退还,是看不起意大利,要给意大利当面羞辱。清政府在写给窦纳乐的信中提到总理衙门没有接受意大利的要求,是觉得不用理论,这是浪费笔墨的行为,因而原件退还。在外交上,照会未拆阅便退还他国很少见,更何况没有拆启信件的国家是清帝国,而遭到这一不公平待遇的是“欧洲列强之一”的意大利。原封不动的退还照会,说明清政府认为租借三门湾这件事连谈判的余地都没有。更有甚者,总理衙门对上门讨要说法的英使窦纳乐说,照会的退回是对意中关系的爱护,并非故意羞辱。这种言辞使得意大利在中意关系中似乎处于弱势的一方。愤怒的马蒂诺要求意大利政府对中国“动武”。
1899年3月10日,马蒂诺傲慢的向总理衙门递交了最后通牒,声称四日内不接受意大利要求,意大利兵舰将起锚直取三门湾。然而,这一天,意大利当局发出了两份电报。第一份要求马蒂诺递交最后通牒,第二份电报要求暂时搁置最后通牒事务。混乱的意大利使馆搞错了电报顺序,将两份电报颠倒了,以至于马蒂诺以为递交最后通牒是最终电报。此事一出,全球舆论哗然。欧洲列强因为后来者意大利没有事先询问“老大哥们”的意见而不满,从而不支持意大利政府,同时尚未做好战争准备的意大利也不敢想象马蒂诺居然对中国递交了最后通牒。万分窘迫下,马蒂诺被勒令收回最后通牒回国述职。前几日傲慢地递交了最后通牒的马蒂诺无奈又将其收了回来。
再次侮辱
马蒂诺的愚蠢使得意大利政坛为之混乱,人们难以想象中国政府为何如此公开、如此残酷地羞辱意大利政府。意大利政府也难以回答这一问题,因而坚持要在中国要回面子。1899年5月,新任驻华公使萨瓦戈带了四艘兵舰赴华就任,不仅要收拾马蒂诺的烂摊子,也肩负着收回意大利脸面的重任。
萨瓦戈的舰队抵达上海后故意赖着不走,借此示威清政府,逼迫总理衙门重开谈判。然而直到这一年6月,清廷也没有理睬萨瓦戈,反倒是意大利外交大臣勒令萨瓦戈上京就任,萨瓦戈不仅没有挣回面子,反而尴尬地北上赴任。
萨瓦戈雄心勃勃,意图索取三门湾。然而6月底,萨瓦戈收到罗马的电报——政府已经放弃远东的殖民活动,只要租一个海军加煤站要回面子即可。同时罗马还声称现在准备通过战争挽回面子需要准备两个月,而且贫苦的意大利人民也拿不出这笔钱,对华动武基本告吹。萨瓦戈不死心,准备索取铁路修筑权,总理衙门明确告诉意大利公使——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三门湾不行,小岛不行,铁路不行,那么加煤站呢?
1899年整个夏天,萨瓦戈都在争取一个加煤站,意图挽回面子,然而清政府没有给萨瓦戈这个机会——不行。中国的照会中表示,中国不理解意大利为什么要一个加煤站,因为意大利海军和商业利益不足以提出这种要求。失去西方列强的支持,也没有挽回自己的面子,意大利的国际声誉在对埃塞俄比亚动武而一落千丈后,又在中国没有动武便再次跌入谷底。中国地面上甚至传出谣言,说马可·波罗号巡洋舰是意大利租来的。
强横的清廷
一向软弱的清政府这一次怎么会如此刚硬?首先,清政府是知道意大利底细的。
早在几年前清政府驻英大臣薛福成就上书朝廷,意大利国小民贫、不足为惧。又由于意大利来华索取利益只是和英国商量,孤立了法国,所以法国极度痛恨意大利,法国甚至私下里向中国透露意大利的底细和筹码。
其次,戊戌政变之后,朝廷由仇洋势力把持,马蒂诺递交最后通牒后清廷甚至没有辩论便开始备战。当萨瓦戈停留在上海时,朝廷密电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浙江巡抚刘树堂整饬军备,以防意大利来犯。当萨瓦戈北上赴任时,盛宣怀发现意大利电报频繁,恐有行动,清政府恃北洋海军,但由于实力悬殊太大指示海军不得擅自出战。同时电令直隶总督裕禄备战,密令袁世凯率领新军向山东沿海运动。1899年底,刘坤一在长江口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军演,意大利仍无动作,朝廷上下皆认为“意大利不足惧”。刘树堂甚至上奏清廷:
臣以大势计之,窃以为意大利不足虑也......国小民贫,难凑战费一也;运一兵来华约费华银二百余元,难以动大众二也;自拿波利起至中国二万余里俱无该国埠头,煤水皆仰给于人三也;一兵、一卒皆须运自本国,非若英兵可拨由印度,法兵可出自安南四也......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诚然,打仗意大利没什么资本,自索马里以东,意大利没有一块殖民地,运输给养要仰仗并不支持他的英法,这还怎么打?意大利在非洲丢了脸,企图在亚洲拾起来,没想到不仅没有拾起来,反而深陷泥潭,越来越难堪。这在西方殖民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尾声
清朝对意大利外交成功,乃至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当然这可能仅是马蒂诺和萨瓦戈的看法),主要是因为国际环境不支持意大利,而动武意大利有没有实力,想凭借古罗马帝国和教皇的谎话骗个租界出来还是太图样图森破了。国内财政乏力,政坛波云诡谲,在三门湾事件中意大利面临的主要是国内政治压力。三门湾事件失败后,内外交困的意大利内阁迅速倒台,新政府又没有向中国索要殖民地的要求,中国获得了甲午战争后一次虚假的胜利。
清政府在三门湾事件的成功,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过早的袭来,正如海关税务司赫德指出的——如果中国政府真的接受了意大利的要求,那么列强就会一拥而上肢解她。同时,清政府也使得欧洲二流国家企图分一杯羹的想法打消。
当然,经过这一件事,意大利和清朝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在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中,意大利也出了几十口子人。不过经过这一件事,中意双方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意大利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出现学习中文的人;中国也要知己知彼,介绍加里波第等人的小册子开始流行。三门湾事件之后,萨瓦戈仍住北京,在庚子国变中提供了日记作为重要资料,对于研究克林德遇刺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影响最大的,还是朝廷仇洋势力地位的巩固。守旧的,仇洋的满洲贵族们发现“洋人不足惧”,甲午战争后被击碎的自信借着这次对意大利的虚假胜利又一次建立起来,朝廷大员们又一次盲目自大,而这一自大,在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举个不恰当的假设:也许,没有三门湾事件,就不会有仇洋势力的巩固,也不会有盲目自信,就不会一口气和全世界宣战了。
参考: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美】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本文首发于十五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