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2016年5月14日的“奇葩说”,一个奇葩的节目却讨论着人生的真相……
初夏,喝了两杯轻轻浅浅的绿茶,精神起来,大脑转得飞快,笔头不吐不快。
Step 1
我们总是傲慢地以为我们懂得很多,其实,我们就算知道得再多,也大不过文化传承里压在我们头上的天,这个天有好多种形式和层次,例如死亡。
亘古以来,人就在讨论生死的边界,生死的认识撑起了林林总总的文化,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换句话说,死亡是很多文化的天花板,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和面对死亡,很多文化已经开始走向衰败,有些已经消亡。
大抵来讲,文化里不愿意谈论死亡,是因为讨论就难免明了,明了之后自然就会突破,人如果突破了死亡,文化就消失了,因为束缚没有了,人便自由了。文化作为一种后天产物,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规范,在这样一个规范系统下的人,总是能按照预期去思考,按照预期去行动,按照预期去形成各种关系……,当然,这个预期是个很大的“预期”,即是通常人们口中的“命”。
为了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弘扬自己,有些文化选择对“死亡”这样的字眼避而不谈,或者用比喻或者联想诸如此类的模糊说法,试图掩盖自身的短板,然而不谈论,死亡就会消失么?战战兢兢地流传到今天,大概也已经精疲力竭了吧。
于是,我们发现,即便是宗教,只要存在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其必要剔除或者修改些许关于“死亡”的教义,从而成其文化下的宗教。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的人,是无法学习和了解关于死亡的真相的,从而无法面对死亡,甚至畏惧。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吝惜讨论关于“生存”的一切,因为这些统统都是希望。而有时候,代表希望的事物,只不过比鸦片包装得更高级一点,用以麻醉文化遗传里的精神绝症。
任何一种关于死亡的讨论,都更有利于人认识现在的世界。
这样,我们对这个人生,就能再懂得多一点点。
为什么要多一点点?
也许这样,就能平静。
Step 2
评论文化是最不明智的写法,所以只举例。
我有一个既近且远的朋友,姑且称他C君,男性,80年代生人。素食主义者,很少吃肉,却依然爱好美女。为什么说他是既近且远的朋友呢?近,是因为我们见过面,认识,说得上话,而且还有过相对深入的交流,也就是讨论过生死;远,是因为除开一次畅谈,我们对彼此的其它一无所知。
C君年纪不大,却经历过真正的生死一线,具体就是生病,得了肿瘤一类的坏东西,所幸手术很成功,当然不能说是完好如初,但到底依然可以与我们呼吸在同一片天空下,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你不知道,手术之后,我坐在公交车上,看着马路两边不断后退的大树,突然觉得,今天活着真好!”,我确实无法感同身受,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全身上下激荡着的确幸。
后来此君学了佛,按照佛教的戒律规范自己的生活和言行,除了对美女还能有一点兴趣,俨然就是俗世高僧。那一次偶然的交谈中,C君聊起了因果,大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原本懵懵懂懂的他开悟了,明白了世间存有因果轮回,所以现在要守戒持善;此君还表示,他特别厌烦能说会道的人,因为巧舌多佞言,真正有智慧的通达之人都是止语的,所以奉劝我以后要少说话,尤其是发表意见。我当下就拒绝了C君的建议,并说了一句令我后悔不已的话——“一念间已有认为,说与不说有什么分别?”,倒不是因为我自认为说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后来被此君反复追问我说的什么意思,哭笑不得。
末了告别的时候,此君还不断嘱咐我:年纪轻要多注意身体,要持戒,要行善,这样才能有功德,才不会遭遇到不好的事情。我无法忽视C君满满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他的坎坷遭遇十分同情,但是我不能承认他拥有一个在生死边缘接受洗礼归来的态度,这不是一个所谓开悟了的态度,这是陷入另一种迷茫的情结。
我不能理解他经历过如何的心路旅程,走到今天的这样一个认识状态,但是于我而言,他至少没有一点勘破的自由,反而把自己绑得更紧更牢。也许在我的记忆里,大概只有他看到面前那个穿着红色裙子、蹦蹦哒哒的漂亮姑娘,眼里放出光芒的时候,才是他最轻松最能拥有自己的状态。
经历生死一线,却画地为牢,尚不能有我,又何谈无我?哥们,你真的了解死亡吗……
Step 3
有人问,既然你说经历过生死的人不了解生死,那你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难道就能了解了吗?既然不能,缘何评价?
问得好,那段偶然的交谈之后,我也这样问过自己。我无法从正面论证上述命题,因为这里没有普世标准来验证,所以我只能申明,我只是认为,没有评价。而很显然的是,我认为的就一定要是我认为的吗?所说者,非所说者,非非所说者。
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下来的,我们都缺乏死亡的经验,所以我们都需要面对死亡的训练。这是目前人最缺乏,最需要训练,却是最不愿意面对的课题。
这些年,我一直期望着去一趟西藏。没有什么很大的证明什么的企图,只缘于一本书,一本叫做《西藏生死书》的宗教学著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工作方面的原因,没能成行。我还没有高级到可以扔掉吃饭读书的本钱,去追求如何自由自在的灵魂,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富二代气质,放到现在也是要以“富”为基础。
想去,是因为西藏拥有很值得探索的精神世界。在堪称世界最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的人,却拥有超出一般世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力量的源泉,一半来自文化信仰,一半来自面对死亡的训练。文化信仰指导着人如何去活,而面对死亡的训练引导着人如何走向看不见的另一边。生死过程的完满,才是人的完满。
可是所谓训练这档子事,一定要去了才能实现么?
抛砖引玉,牵个话头,剩下的只能靠自己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