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记一次古琴交流会

聆听~记一次古琴交流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日前有幸参与了一场精彩的琴家交流会,作为古琴爱好者,我是带着满满的期待去的。梅庵派,光是名字,便很雅致,让人浮想连篇。追溯其来源,还是中国古琴最年轻的流派,是近代古琴文化创新下产生的流派。

这次应邀来岭南琴派参与交流的是梅庵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老师。咋看他跟所有普通的高校老师一般,朴实,谦谨,可当他开始简要地介绍自己所在流派的形成历史时,我便感受到了他对于自己流派传承的热忱和执着。

聆听~记一次古琴交流会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梅庵派的弹奏技法,据刘老师说,更多是参照地区性的曲型去选择一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为了表现出尾音的调,即便56可能弹5(高音)1去,又有很多小曲、古曲都调到正调,方便新人入门学习,但最终的学习还是会按照古朴的调性去演绎,比如慢三弦,马上与正调有了判若两曲的感受,这样前后两种调性的学习也会帮助学生对曲目加深了解。又如平沙落雁可以不再淡泊雅致,也有生动开闊的表达等。

聆听~记一次古琴交流会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相信在场的年轻琴友们对梅庵派传承人的身份也很感兴趣,以前我们只是学古琴,更多的是喜欢古琴的音色,或钟情某个曲子,某种意境,而对于所谓传承,历史分流下来的充满着江湖气息的流派并没有太多的接触,更谈不上感受。

一提到门派流别之风,我甚至自动脑补了许多场景,伯牙子期的相遇,又或者武侠小说里的那种派别之间的比试,上门踢馆的挑战,这次又会有什么样的火花呢?哈哈,是我想多了。

聆听~记一次古琴交流会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刘老师认为,交流是传承中很重要的部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师承的陶冶,各自形成多种流派的风格,然而学生永远都只在自己老师、自己学派里固步自封,没有青出于蓝的继承人,没有广而流传的学琴人,学派一说就会因狭义而慢慢被历史淘汰。

刘老师甚至建议各位琴友,在有一定的学琴基础后,可以去尝试接触更多流派的技法和学习不同的演绎方式,因此他自己不但传授梅庵派的琴曲,也有教学生其他派别名曲,如岭南派的碧涧流泉等。他亲自示范了梅庵派的几首经典曲目,让我零距离感受到了梅庵派那按音、滑音表达方式的别样生动,其快、慢、停顿等节奏较多。据说因其技法和乐声丰富,北京、上海等音乐考级也多有使用梅庵派的曲子。

的确,从历史大浪淘沙的潮夕里浮沉了不少版本的名曲里可见,能在别门别派中发掘自己流派曲子的特色和不足之处,让琴人们不仅仅是弹琴、品乐,更多的是每位爱古琴的前辈们都有着摒弃门派之别,贡献着自己那份微薄力量的热忱,去传播古琴文化,百花齐放,才拥有今天这美好的篇章。

听君一席话,如清泉石上流,虽然我自己还没能达到区分流派,以及拥有懂得分析这其中奥妙的足够的知识,可我也开始意识到,学习古琴,不仅仅是自娱自乐了。如果说,我们年轻一辈还可以做些什么?那就是多聆听老琴家们的故事,让一颗心种下传承的种子吧,让古琴,虽古,亦新。

2017-2-27

你可能感兴趣的:(聆听~记一次古琴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