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城记忆

驼城记忆_第1张图片
驼城

        榆林是一座古老的城池,被称作驼城,南门口有一座骆驼的群雕那是榆林城的象征,看来榆林曾经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至少在某个时期,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贸易往来也许靠骆驼是最合适不过的,我在内蒙的老乡们也称榆林城为“特绵图”,它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出城往北连接着辽阔的草原,我不是历史学家,只是单从长城以北的地名来看:小纪汗、巴拉素、补浪河、昌汗界,这些绝不是大汉族的称谓,据史书记载这里曾经商贾云集,镇北台脚下的易马城遗址也足以说明这里是古代蒙汉通商的重要边境小镇,即便是今天,走在榆林的大街上,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装饰的古朴而雅致,依然能看出昔日的辉煌,我的祖上曾经就是边客,看过《乔家大院》《走西口》电视剧的人都知道,边客就是跨过边界到草原做生意的人。

驼城记忆_第2张图片
石板街

        榆林是有名的塞上古城,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在神州大地上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只可惜上述六楼里的三座楼曾经遭战火和近代人为的破坏,只剩下其中的三楼,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大街gai,榆林方言读“该”的牌坊和其他的楼都是近年来复原的。再看“肤施路”“上郡路”“校场路”“解放巷”“八狮巷”这些街道巷子名称,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榆林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有许多历史传说,就连巷子的名称都很有文化底蕴和地区特色,“李学士巷”“常官巷”“吕二师巷”“豆腐巷”“曹辣肉巷”“挂面市巷”,还有金刚寺, 无量殿等寺庙,无不体现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大街的整体布局真的和北京的胡同,街道非常相似,实在是值得探究。

          镇北台、红石峡、凌霄塔、万佛楼、钟楼、莲花池、东城墙,提起榆林的这些景物,总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这不仅是因为我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六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更因为我的大部分亲人现在还都居住在那里,那里还有一座属于我们这个家族的古老院落。

驼城记忆_第3张图片
镇北台

        小的时候,我往来于榆林城瓦窑沟巷与水圪坨巷之间,那时二叔工作忙,还要照顾姑姑们,她们也都和我一样在上学,所以我就寄住在瓦窑沟巷的大姨家,但是,每到星期天,三姑和小姑姑总会来大姨家找我,我也总是眼巴巴的盼着,只要在门口望见她们的影子,我忙不迭的就和姑姑们回水圪坨巷的老院里,轻松,自在。那段时间,我就是姑姑们的跟屁虫,大姨每次都和邻居絮絮叨叨,说她不管怎么对我好,都比不上我和姑姑们骨血亲,小时候听不懂什么叫骨血亲,现在想起觉得血缘真的是很神奇的东西。

          非常有幸,瓦窑沟巷和水圪坨巷之间就经过钟楼、新楼、万佛楼,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行走在左右店铺林立的石板街上,穿越那几个楼洞,然后期盼有一天到楼上去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可惜,直到现在我也只是曾经在新楼底的石台子上绕着粗粗的大红柱子和同学捉迷藏,有时会跑到万佛楼和钟楼的楼洞里大喊一声,为了听那悠远的回声,别的一概不知。

驼城记忆_第4张图片
万佛楼

        我往来的这两条巷子都不宽,可以说榆林所有的巷子都不宽,如果小汽车进去,您就别想掉头出去,巷子里用砖头或石板铺着的路面走上去有点硌脚,曲曲折折,古朴而幽深。小巷两边的每个院子的大门都有两扇厚重的木板门,门后有个大门栓,关闭起来很吃力,大门上都有飞檐,古色古香的。这些巷子和老院都是孩子们乐园,精美气派的院落里有许多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和地方小吃,风车啊,灯笼呀,大头娃娃哪!麻糖啦,香拿呀,什么都有,中秋节家家户户打月饼,那可真的是香飘十里;最神奇的是那爆米花的黑家伙,转呀转呀,“砰”地一声,玉米花四溅,孩子们欢呼雀跃,据说,美国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膨化食物。大姨家的上院有户人家姓宋,男主人是位画家,专给寺院、庙宇、道观做彩绘,塑佛像,那些佛像栩栩如生,彩绘的颜色鲜艳夺目,让我流连忘返。下院有户人家会做风筝,老爷爷画出的风筝非常漂亮,他很喜欢小孩子,那里是我们小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他还为我画过一只漂亮的大蝴蝶,我拿到学校给同学炫耀,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我的姨夫也是一位地毯厂绘图师,他的剪纸精细,灵动,喜庆而热烈,我们现在见到的剪纸作品比起他的作品来说不值一提,也许我的绘画启蒙就是来自于这条窄而深的古城小巷。

          榆林城里有很多比较隐蔽的地道,有的人叫它防空洞,是战争时期用来避难的场所,也有的是军队用来储藏枪支弹药的,现在大多已经把口封了,据说里面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可以直通城外,我曾经就读的五完小教室内就有个很大拱形洞口,同学们说那是地道口,门锁着,老师不让我们进去。但是我的曾外公住在东山上,(榆林城东高西低,街道里的上巷一般都是爬坡而上,所以称为东山)他家的窑洞里居然也有一条地道,低矮,深远,里面没有灯,拿上手电筒也照不远,里面有水井,厕所,灶台、石磨等生活设施,还有通风孔,我因为害怕,不敢往里走,现在想想真是遗憾。

        每到寒暑假,如果不回内蒙古,我便像脱缰的野马,东边城墙,西边莲花池,北边红石峡,南边凌霄塔都是我们的好去处,那几年,我几乎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们逛遍了整个儿榆林城。

驼城记忆_第5张图片
城墙

        东城墙在我上学的时候,破烂不堪,有许多豁口,城砖四处散落,城关的农民把城砖拆回去盖房,砌猪圈,那个时候应该是长城破坏最严重的时期,小孩子们随便就能爬上去,站在城墙上望远处—号称七里沙的地方黄沙漫漫,沙子把城墙外边埋了半截,有的地方都可以直接跳下去,不过,城外更多的是乱坟岗,小孩子们害怕,从来不去城墙外边玩。偶尔在长城上,还会碰到拍电影的,大多是战争片,我便常和小伙伴在人群中穿梭,那些电影演员没有一点架子,他们有时还拍拍自己的头上的绿钢盔和我们开玩笑,扮演日本鬼子的演员特好笑,都带着棉帽子,灰眉杏眼,鼻子下一撮小胡须,那帽子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除了面部,左右和后面各有一个护片,我和小伙伴一起冲他们喊“日本鬼子,戴屁帘!”他们一点都不恼,还用日语冲我们哇啦哇啦,有时用大手拧一下我们的脑袋,逗我们玩。

          莲花池是榆林当时唯一的公园,旁边有个很大的体育场,基本没有人。夏天,我们跑到莲花池看莲花,喂鱼,在池塘之间的树荫下、凉亭里、小路上奔跑嬉戏,吃冰棍,买麻糖,边走边吃,有说有笑。冬天,小伙伴们一起去滑冰,一块小木板,底下钉两根木条,再在木条上嵌两根粗铁丝,就做成简易冰车,手握两根像火钩子一样的铁棍作成的冰镐,跪在冰车上你追我赶,一不留神,人仰马翻,大家坐在冰上嘻嘻哈哈,你拉我拽,继续前行,更多的时候穿冰鞋滑冰,冰鞋底下的冰刀,常常站不稳,七仰八伏的,样子很狼狈,在没有回内蒙古前,我竟不知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叫旱冰鞋的东西。回忆总是温馨的,愉悦的,现在的孩子真的是缺少那个年代孩子的童趣。 

驼城记忆_第6张图片
红石峡石刻

          红石峡在榆林城的北边,那里也是学校组织同学们春游必去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做游戏,在岸边的沙滩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小的时候,去那里必须经过一片很大的鱼塘,走过鱼塘才看见一条土路弯弯曲曲向西北延伸到红石峡。红石峡,顾名思义,那里的岩石发红,两岸崖壁对峙,峭拔雄伟,中间凹陷,形成峡谷,红石峡的上游是一座很大的水库和一个水力发电站,清澈的榆溪河穿越峡谷,向南流去,谷底绿树成荫,鸟儿啁啾,为红石峡增添了许多灵性,摩崖石刻遒劲有力,有行、草、隶、篆等历代石刻百余幅,号称“塞上碑林”,那都是历代文人政客留下的足迹,东岸的崖壁上开凿了许多石窟,有的石窟里还有彩绘,雕塑,供奉着佛像,红石峡真像一座微型的艺术宝库。“红山夕照”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

          斗转星移,很多年过去了,那些远去的记忆,总是让人念念不忘,榆林城是可爱的,值得每个榆林人去热爱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驼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