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老年成腐水蠹枢

带几个合唱团,发觉最难过的就是让大家背谱、背歌词。因为这是合唱向纵深提高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地方出现滞留,许多设想变成了空想。于是要求尽快背出来的我和觉得实在背不出的团员之间,矛盾出现了。

对于许多老年团,也包括中年团,最堂而皇之的一句托词就是:我们年纪大了,背不出。这难道可以作为理由吗?

中学读书时,读到过《吕氏春秋·尽数》的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意思是说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这句话后来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一说身体,像我们这些有点年纪的人马上联想到的是五脏六腑、关节肌肉、血压心跳,于是马上想到锻炼,想到走路、瑜伽、广场舞。当然我们也很顾及脑袋。可是说到脑袋,我们也更多的想通过按摩吃药,避免它中风、脑梗阻之类的,很少想到为记忆力,需要锻炼锻炼脑袋。大体上,我们对老年人的记忆力,在认识上有两个谬误,其一,老年人能吃得下睡得着就是万幸了,现在要放得下那些杂七杂八,伤脑筋的事。以前说青年混日子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现在“少动脑多动腿”是老年人要修炼的境界;其二,老年人机能衰退是大势所趋,以前的事历历在目,刚发生的是转头就忘,这是自然规律,不可阻挡。想要逆转,是螳臂挡车。

就在我也准备毫无抗拒的接受日渐显著的、丢三落四的老年记忆力衰退的现实时,我看到了一期电视综艺节目《最强大脑》。

登台应战的是一位不久前患过脑梗、73岁高龄的吴光仁老先生。吴老先生脑梗后,患老年痴呆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在清醒时,他担心日后拖累子女,也感慨眼前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于是下决心开始了一场一个人对付自己的战争,俗称“挑战自我”。他从背唐诗开始,逐渐转为背圆周率。从3.14159开始,现在他可以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5000位,而且可以随机抽出其中任何一位接着往下背。

这已不单纯是发生在一位老人身上的奇迹——尤其是一位脑梗的老人,就是放在普通年轻人身上,也同样会赢得一片掌声。

许多现场观众对老人表达敬意与感动:“谢谢吴老先生,您不只会成为家中老人的榜样,也再次证明凭借坚持和努力,平凡的个体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主持人嘉宾孟非向老人致敬:“他捍卫了自己人生之光的尊严,来到这个舞台也许能够照亮别人的人生。”

这是我见过的最厚重的记忆,承载的是一位老者的人生。他怕忘记这个世界,就将世界的点滴融进数字,一遍遍回味。回过来再看一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吴老先生进行的就是脑袋的“动”,脑袋的锻炼。

收看节目之余,我也检查了自己的记忆力。年轻时,我曾经被大家认为记性很好。我也当仁不让。渐渐的,我发觉记忆变得困难起来,以前的“过目不忘”,现在多次反复还不一定能够记住。同样的数字组合,朋友的手机号我已经百分百依赖手机储存了。幸好对合唱谱的四个声部还能勉为其难的记下来,有时还一下记住靠十首歌曲,要不然,我与脑梗的吴老先生其实相去未远。

记忆走下坡路是必然的了。难道听天由命了吗?吴老先生开始“动”了,那么我们呢?

对照吴光仁老先生,反省一下,我觉得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在抱怨记忆力不好的时候,更多的还是采取了主动放弃的姿态。过分夸张的强调了机能退化的作用,无非是为了心安理得的隐藏自己准备混吃等死的惰性。

其实,年轻时的记忆力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一个反复强化的“动”。

那年我还只有十九岁,在余杭县插队落户。公社中学的一位老师给我们同室的三位“知青”带来一道号称“世界难题”。他说用三天时间解出来就算是聪明人了。题目是这样的:有十二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球,其中有一个重量异常,且不知是重还是轻。用没砝码的天秤称三次,找出这只球,且说出是重还是轻。

大约化了不到一天时间,我们尝试了种种称法,剔除了最容易出错的途径,找到了正确的办法,于是得意洋洋的去那位老师处显摆。可是到了他那里,原来想好的解法忘了,怎么也恢复不过来,只得作罢,再研究,再解题,然后借助纸笔,花气力反复记住每一步骤。这样反复了有好几次。因为我们反复的把步骤记熟了,到了老师那里,我们游刃有余的把每一步清晰地交代了出来。直至现在,我们还能毫不费力的记住解题步骤。

我们都经历过年轻。我们有资格这样说:不是年轻时有多么占优势的记忆力,而是年轻时我们老是心里不服输。为了自己的心高气傲,舍得为一件事反复花气力。年轻时的这股不服输的反复折腾的气力,叫“朝气”。看一下现在的我们,还存有朝气的,往往还是记忆力还可以的。老是抱怨自己记忆力不行的人,或是老人,或是未老先衰的人,他们的身上只有了“暮气”。

人一有暮气,就不能怪在年纪身上了。无非是倚老卖老,可以把责任推给年纪,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罢了。说到了底,其实一个人丧失了朝气,就是对现实的服输,然后只能让自己尽快习惯这种暮气沉沉的日子。当习惯成了自然,成了常态,成了不可侵犯的“赖倒坐”,标榜自己记性不好就像年轻人标榜自己记性好一样,那么自然,那么洋洋得意。

悲哉!我们在骂东骂西说别人“不动脑筋”,结果,我们自己才是“不动脑筋”的自甘堕落。

前不久的微信上有个唬人的魔术扑克游戏:先是出现九张扑克牌,成3×3排列。让你不要用手点,随便选一张,只要在心里记住就好了。接下来,下拉屏幕,会出现一张“凤姐”泛着白斜眼的靓照,让你看五秒钟。再接继续下拉,奇迹出现了。扑克牌留下了八张,缺少的恰恰是你心里记住的那张。有人很好奇,连试几次,心里记住的牌也变换了不同的花色和点数,结果还是一样。无论你选哪一张,最终都会被抽掉。

很多人——九成是老年人,一成是年轻人——惊呼了。因为这些老老少少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不动脑筋,所以只会一惊一乍,不会理解其中奥妙。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不难破解的玩笑:当你可以随机挑一张牌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第一次看到的九张牌都具有可能性。要完全消除这种可能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第一次看到的九张牌全部换掉。为了麻痹大家,第二副牌使用了一个障眼法,在不变点数和颜色的前提下,把梅花换成了黑桃,把方块换成了红桃。

不动脑筋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就像动脑筋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一样。

大脑有一个原理——神经的可塑性。

人体确实有一个衰老的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记忆训练来延缓这个过程,这是完美的的神经可塑性的展示。我的父母在90多岁时,依然可以清晰的告诉你,刚才看的电视上演员叫什么名字;曾经在另外什么电视上演过什么角色;现在起的角色叫什么;连续剧的每一集基本情节是怎样的……盖因每日看报看书,交谈计算,偶尔接龙24点,乐此不疲。

相对背五千位圆周率的吴老先生,背谱、背歌词只是小菜一碟。老人不需要气馁,不要被动的等待衰老。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练就自己的最强大脑!

一切从背谱、背歌词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让老年成腐水蠹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