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看上海

        第二次到上海,依然不适应,从机场到宾馆,辗转了三个小时,每次到大都市,都会想起贾平凹的那个故事。一个老人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孩子很出息,在北京买了房子,为了报答老人,坚持要老人来首都居住,结果,老人住了一个月就回来了,乡亲们问他原因,老人说:不行,那个地方太偏了!北京太偏!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会惊讶,那可是我们的心脏呀!但是,在老农心里,那座大山才是他的圆心,田地,邻居才是他的生活,就像我,步行上班,出门就能买到菜,就是我的中心,上海对于我来说,也是太偏了!

      从地铁里出来,热气扑面而来,“燠热”,自从认识这个词以来从没有使用过,今日终于排上了用场。雨水混杂着汗水,五分钟的路程,衣服已经湿透。如果执意要说不适应南方的原因,可能就是天气,这种湿热让人艰于呼吸,似乎能感觉到每个毛孔都在淌汗。雨是最寻常的,随时而至的大雨或者小雨,可能让如我这样的异乡人措手不及。

      不过,因为这次时间比较充裕,八点半上课,习惯早起的我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看看大上海。学习的地方交通方便,也为我了解上海的提供了便利,正是如此,我也初步了解了这个十里洋场。

        上海天亮的早,南京路上很宁静,外地来客是想象不到夜晚的喧嚣和奢华的。偶尔有晨练的人,享受着片刻的宁静;长椅上躺着流浪汉,酣睡中估计已把他乡做故乡了吧;所有的商店紧闭大门,养精蓄锐,准备迎接天下宾客,这里曾经是名媛阔太的名利场,现如今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宾朋。尤其是那座矗立了一百多年的永安百货,用她沉淀的文化向人们讲述着上海的历史。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宾馆旁边有一片老房子,看着幽深的小路,和暗黑的空间,没有勇气走进去,有位善解人意的男老师主动提出带我去。跟着他走进去,就像进了一个迷宫,“逼仄”,又一个词闪出来。突然明白了,有些词语是专属某些事物的,就像这个词专属于上海的弄堂。由于阴雨,里面阴暗,潮湿,我忽然担心他们的衣服了,洗了衣服能晾干吗?他们岂不是永远穿着湿答答的衣服!转而又为自己的杞人忧天哑然。其时下午六点,人家都在做饭,潮湿的空气中混杂着各种味道的饭菜香,透过这混杂的味道,似乎能判断这里的住户类型——外来客。透过小小的窗户看进去,屋子里比较宽敞,电视机里传出广告的声音,孩子们在游戏,这里就是他们的天和地。虽然很狭窄,但不杂乱,里面井井有条,仅容一人通过的里弄没有堆放杂物,也许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都在遵循着一个规则,那就是互不干扰,共同维护。从弄堂里走出来,心惊肉跳,习惯了北方胡同的宽敞,狭窄的里弄让人无处安心。想起了《长恨歌》里的里弄女孩王琦瑶,她竭尽所能,参加选美,成了三小姐,享受着上层社会的奢靡,宁愿倚靠老男人也不愿回到从小长大的家里,即使忍受流言也要住到金丝笼编造的别墅,纵然捉襟见肘也要追求精致的生活。看到这样的里弄,我似乎有些理解她了。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直以来,因为影视剧的影响,对上海人有些偏见。计较,小气,似乎是上海人的共性。也许因为生活空间的狭小,所以要就力争权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未免会计较。不过,如果仅有这样的认识,可能就真的太肤浅了。

      上海的包容与热情,以及渗入到骨髓的城市文明,是需要慢慢体会的。上海的教堂很多,寺庙竟然也到处都是,他们矗立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和平相处着。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尊重每个宗教,尽管她们的神灵和教义各有不同,但是本意是一致的,那就是向善。不管是辉煌的沪上时代,还是耻辱的殖民时期,抑或现在的和平时期,她们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就像宾馆旁边的育婴堂,居民说曾经在抗日时期保护了很多的婴孩。都说地铁是社会的缩影,看看浑身油漆的民工吧,他们在地铁里坦然就坐,享受着自己的权利,身边衣着讲究的女子呢,并没有厌弃。又记起三年前来上海的情景,地铁里那个一手提着馒头,一手抱着百合的女人让我顿悟到生活的真相,明白了人间淳朴的生活中,烟火和优雅是可以并存的。

      五点半起床去多伦路,迎面一辆洒水车正在工作,我不知道朝哪里躲闪,司机师傅看到了我的慌乱,减慢速度,行驶到我面前时,关小了水流,我冲着师傅会意的笑了笑;多伦路上有座私人别墅,里面有鲁迅的浮雕,特别想进入看看,看门的大爷说,进来吧,可以拍几张照片,于是我悄悄的进去,又悄悄的出来;走在路边,后边一辆骑电动车的中年男人,一直对我说抱歉,原来他在一个门脸一个门脸的检查是否有小广告,他说,为了把小广告揭下来,只能打扰行人走路。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反而对他有些歉意;上课时,发现手表和手链落在宾馆,赶紧回去拿,再出来时,大雨瓢泼,困在门口,门口的师傅看出我的窘境,热情的说:姑娘,来,我打伞把你送到教室,在师傅的护送下安然的进了教室。最让我讶异和感动的是最后一天的早晨,因为着急赶路,打包了几个包子,同样也在买包子的阿姨大概感觉到我不是本地人,她小声提醒说,姑娘,记得要筷子。服务员随口说,已经装上了。在我的记忆里,买包子是从来不配筷子的。吃完包子竟然发现,里面有一小袋醋!就是这一包醋,让我顿时爱上了上海!这,就是城市的文明!这个文明不是张贴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口头的标榜,而是渗透于每个细节的人文关怀。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仅仅几天,或者只有那一刻,就感受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改变了对上海的误解。也许,随着深入了解,我会更加喜欢这座兼容并包的城市。

      离开生活的城市,暂时摆脱工作的压力和家务的繁杂,一个人在街头闲逛,进而了解市井百态,是我的愿望,这次正好可以遂愿。多伦路上的街口,有孔祥熙的旧居,百年逝去,依然矗立在路边,只是现在改成了商场,昔日的车水马龙现在已是门可罗雀,室内的觥筹交错如今变成了耀眼的霓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吧。

      百年前的虹口公园,如今更名为鲁迅公园,里面有鲁迅纪念馆,因为时候尚早,纪念馆还未开放,不知道里面陈设的物品。寡闻的我根据仅有知识推断出一些答案:虹口公园之所以改成鲁迅公园,是因为鲁迅曾经在附近居住,记得萧红在关于鲁迅的回忆录曾经写过一句,只是她写的是鲁迅最不愿陪大家逛公园!纪念馆里大概会有鲁迅的照片,遗作等。现在的鲁迅公园,跟全国的公园一样,广场舞的歌曲响彻天空,推销员也一样,向早起的老人发着促销传单,让我惊喜的是看到了真正的白玉兰。,一位老人挎着竹篮,用一根白线拴着几朵待放的花朵,用纯正的上海话叫卖着,如果不是拿着手机,身旁没有汽车,走在老旧的街道里,以为回到了民国,回到了张爱玲的海上花时代。试想了一下,如果在这个公园里,张爱玲挽着胡兰成的胳膊,遇到了横眉冷对的鲁迅,结局会是如何呢?当然也只是假想,因为张爱玲遇到胡兰成时,鲁迅先生已经作古。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1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马观花看上海_第2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人说,走在长安城,脚下可能会踩到一件文物,我也想说,走在大上海,身边的每一座建筑里,可能就曾经住过一位名人。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不变的是黄浦江的流水,和积淀了千年的文明。

      在这次走马观花中,上海在我面前又揭开了一层面纱,不确定看到的是全部,但是我看到了想看的。

      收获知识的同时,又看到了真实,这也许就是行走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马观花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