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出来混大学,总是要还的——《逆袭大学》连载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11.3 出来混大学,总是要还的

给学车热降降温 

追赶的路上只能走快些 

混了大学,还能做IT吗? 

付出都有回报 

学会说“不”,学会找到折中


11.3 出来混大学,总是要还的

大学,属于20岁上下的年轻人。这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由被监护到初步独立,这是一段处处面临选择的时间。既有选择,就有不确定,就有差别,我们提倡要有多元的成功观念,各人有各自的精彩。时代的面貌在变化,生活的节奏在加快,社会的条件越来越好,可做出的选择也更加丰富,一时间令初出樊笼的年轻学子眼花缭乱。有同学在感叹“羡慕”我们这一代人:“你们70后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手机的日子是多么幸福!”以代沟的名义,我不做评议,也不去对比那个新青年未曾经历的年代。选择的余地大了,大学,就需自己把握好。心中想着什么,就去追求什么,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心之所向,行之所趋,通过自己的行动,要让自己不断接近目标。

既有选择,也就会生出因果。“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一切的放纵总会付出代价,而回头的时机,总也没有为时已晚的说法。至于曾经的努力,要有一些耐心,无限风光不仅只在山顶,沿途,甚至弯路上,都是风景。

给学车热降降温 

早在20多年前我刚上大学时,就有老师教导:未来社会的三大技能是计算机、外语、驾驶。如今已经有不少大学生将考取机动车驾驶证作为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目标。早几年是大四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凡事都定了”后再去学车。逐渐有大三的去了,再后来大二也去了。驾校的宣传处处戳中人的心窝,周到的服务做出承诺:学车的时间,不会耽误假期的休闲。于是,有人将课程表让位给了驾校练车的时间表,他们声称学车不误学习,当在烈日下暴晒之后即使再回到课堂,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趴倒就睡。屡有学生请假,理由是理论考试、桩考、路考,不去不行。考试时间由不得驾校也就罢了,平时逃课的队伍中,为练倒桩的不在少数,学车不误学习的初衷,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把持。

通过大学的努力,学到知识和技能,更新学习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事,一切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安排。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然而这样的选择就在发生。过来人都知道学车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在大学二、三年级,大量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要学,过了大学,钻研这些知识的机会,可能将永远失去。将大把的、整段的时间花在了练车场上,以后的发展将要建立在无基础、弱基础的前提上了。大学白上了,真的会成为现实。如果有人幸运,还可以补上一些知识的话,由此带来心态的失衡、对大学目标的异化、失去改变学习方式和观念的机会等方面的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

“大二学生学车之风甚浓,无论学业顺与不顺,将大好的时间花在这里,都是自毁。该读书时不读,不能读书了,或许想读了,或许再也想不起来读书。”我在网络上表态。谁想这番言论状态引来了小争论。

一位毕业生讲:“没拿到驾照的童鞋一直在想,大学里怎么就没考出来个驾照呢,现在也没空去学,包括我,嘿嘿。”他的专业能力在同年级学生中居于顶尖水平,创记录的实习工资曾引起过轰动。这家伙,正为大学里的充实撑得慌呢。我回复:“总是忽略抓在了手里的东西,对没有得到的怀有无限憧憬。试想下,如果你大二、大三花那么多的精力学车,哪有你现在的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错过了学习、发展的最佳期,机会可能永远不再。”

另一位远在中国第一次堵的城市的毕业生说:“有的人,有些工作,有些城市,工作之后学车确实麻烦。我有几个同事在学,挺麻烦的。”这位牛人的技术让无数的同学惊叹,他是高考后考了驾照,上大学是带车来上学的(同学们眼中的豪车——奇瑞QQ),现在过着挤地铁的日子。我回复:“大学生可以学车,但不是低年级,尤其不能是低年级刚开学。离开课堂和书桌,心就散了,尤其很多同学本来收住心就困难。学车,假期排不上,等下一个假期。”

有些同学的理由是,反正在大学里学不到东西,不如学车。在大学,要学习的很多。对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选项,要评估其紧急程度、重要性,要围绕核心利益进行评估。一些只需要技能,只需要重复就可以掌握的项目,让步于只有沉下心来才能做好的事情。在大学学车的时机,有三种情况:假期;已经将该做的事做得足够好了;或者,已经放弃了大学。

一些同学的大学进入了紧不起来的慢节奏,有一位大三第二学期过了一半的学生感叹:“今年下半年都大四了,大学已经快结束了”。我听着诧异,赶忙细算一下:“照此类比,老贺至少是黄土齐腰了,蹦跶个什么劲。老马都无需加鞭自奋蹄呢,大学还有5/16,多少想干的事都可以从现在开始。”

有这样的心态在,恐怕学车真也很实在了。只是四年的时间,回过头去看,真的很短。

有一次在理发店排队中听到几个大四学生在聊找工作,他们说着跑那么多单位人家根本没有看成绩单。再听下去,他们去应聘的岗位薪水不高,有超市的收银员、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浴场的安全员等等。有一位因为游泳水平不错,得到安全员岗位的希望很大,比起其他几位没有着落的同学,从话语中能感觉到他的一点优势。我老半天也没有听出他们学的是什么专业,对不看成绩单的事表示理解,也大概猜出了他们上大学的过程。

追赶的路上只能走快些 

在我关注的“雪中送炭”事业中,我的主要精力在大一学生身上。借着刚进大学的热乎劲,让他们产生专业兴趣还相对容易,不少人稀里糊涂地保持了学习状态,较快地适应了大学,开启新的生活。有些大一的同学状态来的晚,但是当他及时醒悟的时候,差距还不算太大,再赶上来的难度自然也小一些。只要能够在开始时走正轨,他们能对大学中一些“潜规则”具有免疫力。

在学校里,我还关心另一个群体。他们是大二、大三开始重新为自己定位并希望回到正轨上来的同学。他们从大一开始一直找不到状态,有些人在别的方面尽兴,最终让自己后悔不已。在幡然悔悟之际,想要回归之时,却发现时过境迁,大部队已经前进到了他追不上的地方。他们在貌似大度的外表下,内心中充满了焦急与痛苦。我在很多的场合与同行交流:“要先理解和接纳这些孩子。他们没有能力走出,他们在‘静夜思’中的痛,我们无法想象。”我现在能够做到的,是他们真的想去改变时,搭一把手,帮助他们找到突破口,鼓励他们自己调整。这样的同学也应当增加更多的改变的勇气和投入,找到改变的机会。这是我“雪中送炭”的一部分,只能是通过个别指导去做。能够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在当事人真正着急之后,是否能够用行动展示自己改变的决心。

我的一位状态时好时坏的学生W给我来信,主题是“我很恐慌”。我主动找他谈过很多次话,每次他都承诺要投入,但总是好一段时间后继续低落。W不打游戏,但就是不能在学习中持续投入,生活过得也不开心。他是在大二下学期给我来信:

过去一段时间让您为我担心,真是过意不去。我和您说过五一以后我会尽力转变自己,无论为了什么,我都会遏制自己的,您放心。

不过我面临一个问题,请您帮我解答。由于过去一段时间没怎么学习数据结构,落下了很多不说,实验编程基本什么都不会。现在每次上机,我就似乎是度日如年地等待下课。我很难受,虽然想弥补,但又谈何容易。为了弥补进度,我特意找了L同学,找他的代码参考一下,看着他那么纯熟的编程能力,而我在将近过去的两年内什么都没学,这种差距,让我心里很难受。每想到这些,我都很是担心,也不知从何做起,毕竟落下的太多了。我真是手忙脚乱,心乱如麻,看样子又得麻烦您帮我解答了。

我印象中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找我谈他学习中的问题,并且也真是提出了问题。能主动给我来邮件,这就是一个大进步。我给的答复是:

无论如何,你毕竟要为过去两年的放纵付出代价了,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今后不会取得成绩,及时改变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美好的前程仍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你提的问题不出我的意外,这说明你真的在转变了。首先,你要知道,为了补上以前的欠账,你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自己能力的切实提高。L同学在过去的两年中有多刻苦,你应该知道,现在就必须至少拿出他的那种精神来投入学习。当你处在追赶的路上时,只能够走得更快些。在学习精力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摆正自己的心态,心乱如麻不行。不要急功近利,指望一天就能赶上来,相信只要持续地投入,就会持续地进步。注意体会自己获得的哪怕很微小的进步,体会解决一个哪怕很小的问题带来的喜悦,积少成多,你会更积极地达到让自己满意的高度。

更具体地,如何在以前该掌握的知识并不牢靠的基础上,学好目前的功课呢?我的观点是,就以现在所学知识为线索,缺什么,补什么。例如数据结构,学习一个算法,看懂了,将伪代码写成程序,实现一下,中间一些步骤中产生的中间结果可以通过输出语句或调试工具观察一下,既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又是对编程能力的一个训练。写程序的事情并不只局限在老师要求做实验的部分,正好要补程序设计,每一个算法都可以成为你练手的素材。在实现算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障碍,搞清楚障碍在哪儿,再翻程序设计的书,把相关的知识复习一遍,把以前未注意到的东西补上来。有时面临的问题太大了,不妨自己设计一些相关的小任务,解决大任务中的一个小问题,然后再试图解决大问题。这体现的也是积少成多的道理。

再一个建议是,当不知道如何完整地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不要马上找别人的代码看。一定要独立地去做,去试一试,能做多少算多少,起码要有自己的一点思路。例如写程序,能写多少算多少,拿着你做出的结果(无论对错,无论是否可行),再找高手请教,他可以有针对性地和你分析。这种双向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远比你仍在单向地接受别人的指点效果好,也更能激发你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追赶的路上,不能再采取低效率的方法。

后来,这位同学的学习状态改变了很多,尽管也时有反复,我却看到了他的努力。毕业之后,他在一家企业经过实习之后,顺利地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最近看了一篇访谈《从1.5k到18k,一个程序员的5年成长之路》。主人公的醒悟是及时的,他的大学的前半段有人可以对号入座进行类比,他后来的奋起却也是可以模仿的。只不过,我不建议读者也像他那样过度地透支身体,保持相对更合理一些的作息,他的大幅进步,也可以复制得到。

混了大学,还能做IT吗? 

大学生在一段时间里的低迷是正常的,但不要让自己低迷得太久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或调整自己的目标,总也还是能够获得一个不错的结果。

然而,也有人将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了要走出校门之时。有些同学,早早打定主意,就这样混过大学,找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还有一些,到就业市场上跑了一圈才发现,IT行业的机会真不少,待遇好的工作也很多,要就业还得靠这个几年来一直声称不感兴趣的专业,然而这时悲哀地发现,自己学无所成,大把的机会不属于自己。有古语讲“书到用时方恨少”,而现在是“书到用时真没有”。

一位即将进入社会的准毕业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

大学期间,我就处于“混”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专业相当于没学。现在找工作,专业的自己不会,好像也没有动力再去学这个东西,但是求职的时候,不免说到自己的专业问题。我现在想要问:我继续找专业方向的工作真的有必要么?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给出yes或no的回答太难了:

按传统的专业教育的观点讲,上了这个专业,就要从事和这个专业有关的“对口”工作。最好的是,喜欢专业,并且学到了真本事,大展宏图;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能力也差不多的,借此谋生倒也可以;至于专业真的没有学的,只能是日后恶补还债,或者无奈离开本行了。

我要给你的第一个建议:好歹也在这个专业里混过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不懂那些概念、原理,但名字还都听说过,怎么也比另起炉灶学别的强。明确了这个方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可能开始时薪水很低(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工作负担很重(这可能恰是锻炼你的机会),但咬着牙也得上了,只要坚持也能立住脚跟。有不少的先例,直至大学毕业了,基础一穷二白,但经过难以置信的努力,有了事业起步的机会。还一个捷径是回炉培训,花一些学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让自己能起步做些工作,这也是可行的路线之一。

从近年在国内也得到认可的通识教育角度讲,大学是一个提高综合素质的阶段,综合素质第一,专业素质第二。身在大学,接触的人不一样,听到的信息不一样,眼界应该有扩展,这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实际上,在社会上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和专业背景并没有关系,招聘的大学生并不限专业。比如,各公司里的营销、服务等非技术岗位。这引出了第二条在IT行业发展的建议。我们所处的IT行业机会很多,各IT公司的非技术岗位,如前台接待、售后服务、市场拓展、后勤保障等也很多,用你不多的技术背景做支撑,毕竟有些优势。

在职场定位方面,还要结合你自身的特点做选择,也要通过走出去,多方试探给自己找到出路。如果你现在专业过硬,可能根本不需要选择,但事已至此,眼光往前看为佳。从你的信中,你的专业不行,我倒是没有多少担心,担心的是你的“士气”。不努力的大学已成过去,但要相信努力可以带来的改变。你还年轻,可以安排出一个自学计划,把失去的找回来。可能要再吃些苦头,但这是必经的阶段。

相信你能明确定位后,无论做什么,都能付出自己的热情,收获满意的生活。

这位同学在后来给我的来信中,说到了自己总是轻而易举地败退,总是眼高手低,总是想得太多,总之是一个浮躁的人。在混大学中,专业没有学到,实际上其他能力也没有长进。他为不成功的大学做了检讨,我希望他在新的征程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一个不成功的大学,总是全面败退的。然而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却总是在告诉自己和别人:“我逃课是想自学”,“我学车不会耽误学习”。诸如此类的选择一旦做出,切记要把握好。

如果决定了就在这个行业中发展,并且确定了做技术工作,努力吧,年轻人。实际上,确定了做非技术工作,也不应该在大学中“混”日子。主动地不从事技术工作,还是想做而没有能力去做,这两者相比,中间的差别很大。

我很痛心地想起了另一个年轻人。他是我的学生,大学打了四年游戏,离校后又在学校附近租房住,想把剩余的几门课补考过了。实际上,他没有去找任何的工作,也没有真正去学这几门课。他仍然在住处打游戏。当家里不再按月给他生活费,房租已经欠了几个月时,他想起了我这个老师来——找我借钱。我拒绝了他,但他再一次上门时,还是借给了他一个月的房租。四年的时间,无数次的交谈,当老师的没有本事把他带出,再施一次援手吧。这样的事,也不会有第二次了。

付出都有回报 

还有一名在专业技术水平上也同样没有资本的大四学生,他的情况有所不同。他在给我的信中讲了自己的情况:

我就要毕业了,可是自己专业不扎实,只能勉强编写一些简单代码。面临实习时,由于专业技能水平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外包公司的实习生职位,并且在公司面试的时候好几家强调不可能有提升的空间。我其实挺喜欢编程,将脑海的想法通过敲键盘转化为代码,感觉非常棒。我专业不扎实的原因,是因为在大一就接触到橄榄球,带领了学校的协会和球队,整个大学的重心就偏向了那边,其中自有不小的长进,这样的经历我不后悔,但是真的耽误了专业的学习。我想用剩下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中沉淀一下,认真学回以前的知识,但是看着身边的同学都在面试找工作,自己挺不知所措的。我不知道是否该放弃开发,我是要转行吗?我应该怎么办?

精彩的大学生活中,包括年轻人该有的各种精彩,其中必选项目是投入地学习。可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相当多的同学,由于兼顾别的项目,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的专业基础不好如果纯粹是因为带运动队耽误的话,这样的经历真的没有必要后悔,这与打游戏荒废了学业的同学相比,问题的性质不相同。

既然你也喜欢这一行业,我支持你坚持下来。只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以前落下的再补回来。为此,先不要与身边在就业中有优势的同学比较。沉下心来,一方面尽最大可能提高自己,一方面找合适的机会,让自己的初次就业条件更好一些。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考虑参加培训,以便能“速成”。

不得不说,你必须将自己对初次就业的目标降低下来一些,这是前面讲的“不比”。就业以后,每个毕业生也还处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进步的再快些。即使外包公司,在自己的职位上可能不能得到提升,但你认真投入了,你真不会进步吗?有了这样的判断,如果也没有别的机会,就去外包公司没有什么不好。工作一段时间,进步了,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初次就业,有一个好起点当然好,然而,当好机会没有出现,也就不要在此处纠结了。一次就业,很现实,而终身就业能力,却真不在乎这六月,或者未来的那三年。年轻是你最大的资本,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方向,不要被自己不知不觉中的飞速进步吓坏了。

还想和你说的是,由于大学期间你选择路线的不同,专业学习中的有些缺憾真的已经无法弥补,但你的经历有别于他人,其中的收获也使你具有特色。你在运动中得到锻炼的意志力、健康的体魄,在组织协会和球队中经过锻炼的组织协调能力、营造个人影响力的能力,这些都可以成为未来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的优势,这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规划去考虑。在IT行业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岗位,适合你这样经历的人。只要你有过付出,命运不会亏待你。

不过,这是入职后的若干年之后的可能了。当前你仍需要的是在技术上长进。在一线的技术工作上有了充分的体验和经验,这将是你以后转型的最大的资本。

我们能够预料到他将是一名有特色的IT人,在各个行业,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往往是可以走到领头人位置上的。既然有IT行业中发展的想法,既然喜欢,就不要轻言放弃。用好以前的积累,补足现在的差距,脚踏实地去做就行。至于学习路线问题,大一大二开始钻研,与大三大四着急了才去学习,需要有不同的策略。在一个行业中能够站稳脚跟的人,其路线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找到合适的位置,却是都能做到的。

成长之路,从起点到终点,可以有多条道路选择。有大家认可的所谓正道,也有其他的小路可以通达。有些人走的路子,事后看来确实是一条弯路。于是,很多后来者自然会问过来人,如何避免走弯路。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旅游”:导游带着,旅游车载着,目标明确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赶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一切都忘掉。这样的旅游,但其意义也仅在于到过。而留有印象最深的几次出游,却是自由的出行。有时走了与众不同的道路,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有与众不同的收获。

常有学生在某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没有可靠的指导力量,或者失去了该有的机会,或者将精力投入了别的事情,他们走了变路。其实真的不必对走过的弯路心有余悸,可以在任何时候回到正轨。所谓走过了弯路,在弯路上看到过一些风景,会成为你独特的资本。学习是个长期的旅程,不必老担心走错,很多时候,创新的东西常需要打破常规才能得到,而弯路上的独特,完全也可以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

学会说“不”,学会找到折中

在青少年时期,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青少年需要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在上大学时进入到某一班级、宿舍,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这种“缘分”也就决定了自己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最常接触的人,这一个群体共同形成的风格将影响到成长的方方面面。环境对人的影响体现为一种从众的心理,往往在“大家都这样”的感觉中,失去了事情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判断。从众是儿童时期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在青少年时期,一旦进入一个不好的氛围,将会受到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

接下来的这一位同学,就在从众中选择了与别人一起翘课,但这不是他上大学的方式。他在给我的信中是这样写的:

我感觉我在大一时做得很好,硬是一堂课没翘。虽然有时候会在选修课赶作业,看其他科目的书;有时候也会在必修课上睡觉。但是后来看到有的同学翘了一些选修课,去补必修课的东西,我就有点坐不住了,心想他们能翘课,凭什么我不能呢?于是大一下学期我开始偶尔翘选修课,看其他东西,补其他科目的知识,但是效率不是很高。发展到后来,受到班上一些同学的影响,也偶尔翘必修课(只有高等数学,我发誓)。的确,我发现这部分时间用来自主学习没太大效果,在这段时间看书印象不深,做题也总是想到这次老师又会在课上讲什么东西,导致我落下了老师的进度。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得不偿失。

现在看来,我翘课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到别人的影响,别人翘课,自己也稀里糊涂的跟风。自己为什么翘课,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有。自己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盲目翘课反而占主导。缺少在大学自学的能力,这正是我想咨询您的问题。

我给自己翘课的理由是要自主安排学习。虽然说大学应该有指导性地自主学习,我也曾期望老师会给我们提供较为合理的指导。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不是真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负责,有的不负责,于是我又片面地认为,靠老师是不行的。所以我又转向靠自己。现在吃了苦头,完全靠老师也不是,完全靠自己也不是,老师上课安排与自己自主学习之间的平衡的感觉很微妙,难以捉摸,所以我又有点迷惘了。这对于目前迫切需要从初高中那种学习方式转型,从而适应大学学习模式的我来说,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老师您能给我提供一些建议吗?

收到他的来信,我颇有感触。一个人的成长,要有自己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立场,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重要标志在于,当有违自己的内心的事情发生时,能够将“不”字说出口,并且将这个“不”字说好了。不能无原则地妥协,也不会因为这个“不”字与他人对立起来;表达出自己的立场,但仍然是所在团队和环境中的一份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经过一些事情的磨炼,这可以是一生的修炼,但真有人一辈也做不好。

我的回信提醒他要与所处氛围融洽相处,取其利而避其弊。要勇于改变,也要善于提纲。

你谈到了受别人的影响,盲目跟风,这或许真和相当不自由的初高中有关:大家每天都做同样的事,不必问为什么,周围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时间久了,就将自己丢了。

在大学里,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是完全必要的,却也生出了风险。没有了老师的硬性要求,于是你合到哪个群里很重要。你和哪些人在一起,你的大学极有可能就是什么样子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圈子是宿舍(不是之一),所以,会看到有的宿舍的成员几乎全是认真学习的,有的宿舍却可能是另一个极端。入学分宿舍并不是由自己决定和预料的,一旦进入一个学风不好的宿舍时,如果没有能力影响别人,也需要按照自己认为应该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及时地、分情况地和宿舍成员之间“划清界限”:吃饭、睡觉我们在一起,但到需要用我的方式学习时,哥们儿,对不起,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如果你有能力改变他们,倾力而为,底线是你得自保,排斥他们对你的负面影响,甚至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学习场所(比如高年级时找到了哪个实验室去当助手)后,早出晚归,宿舍仅是个睡觉的地方。我以宿舍这个离不开的圈子说事,其道理在其他圈子中是相通的。

你意识到“完全靠老师也不是,完全靠自己也不是”。是的,确实不能走极端。在大学以前,几乎是完全靠老师的学习,而走向社会后,却是要完全靠自己学习。大学就是帮助学生做好过渡的时期。这样,如何在这两个极端间找平衡也就有答案了:低年级时靠老师多一些,根据老师教学进度及教学要求,逐渐过渡到能够自己独立驾驭。实际上到高年级时,课程性质发生变化,老师们也会给同学们更大的空间自由发挥(只是有些同学浪费了这种自由)。你若能够吸取在低年级时逃课的教训,将以后的学习安排好,这也是好事一件。

接受老师的指导,却并不限于老师正襟危坐后说:“同学们,我现在给你们做学习指导。”老师推荐的参考书、建设的教学资源、拟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都是指导的体现。老师在讲课时会随时插入一些方法的指导,老师对授课进度的把握,完全可以就是你围绕这门课再拓展学习的节奏。老师的水平不一是一个真命题,然而也要切忌用同一个标尺去衡量老师的工作。我们常期望学校老师能“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要“因师而学”。不同老师有不同的风格,师从多名老师,就要从不同角度跟随老师,适应老师,让老师的风格,结合你的学习阶段和特点,在你身上产生最佳的效果。同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各具特点,还是学生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逃课这件事情上的从众,仅是一种慢性的影响。最痛心的从众却是考试的作弊。作弊自欺欺人、掩盖问题等不是之处不再讨论,大道理都懂的,大学生缺的依然是行动。我再次提醒大学生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学会说“不”,学会说好这个“不”,不要让影响未来的事、让自己后悔的事发生。

返回到【全文目录】【下一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逆袭大学,逆袭大学——传给IT学子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