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来源:news.com.au
作者:三石、肖琴、文强
继今年1月将人工智能引入2018秋季高中新课标、4月印发《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后续一系列关于是否将人工智能作为高校一级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的讨论这套组合拳后,教育部近日再出大招。
8月底,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关于成立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的函》: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3号),加强科技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沟通交流,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形成合力,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经研究,决定成立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
专家组性质
专家组在教育部组织下,对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研究、咨询和指导,由咨询组和工作组组成。
主要任务
咨询组主要任务是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政策、规划提出咨询建议。工作组主要任务是承担咨询组日常工作,并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展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项工作和专题研究等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名单,咨询组由20位专家组成,工作组由14位专家组成。咨询组是高校、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战略思考、实践经验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工作组则由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与实践基础好的高校相关专家组成。
新成立的这个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大多为院士、教授、长江学者,或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拥有杰出贡献的人物。
在咨询组成员中,来自承担建设国家首批四大人工智能平台的百度、阿里、腾讯和讯飞,均有代表科学家入选。
从将人工智能引入高中课标,到发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培养AI人才,再到培养AI教师,到现在成立专家组,对人工智能产学研结合做出咨询和指导,教育部的这一系列规划,再次表明产学研结合是今后AI发展的必然趋势。
1、潘云鹤(组长)
潘云鹤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专家。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1981 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 年至 2006 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高文(副组长)
高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导、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AVS) 工作组组长。
他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多模式接口以及虚拟现实等的研究。在面向对象视频编码、可伸缩视频编码、人脸与手语模式识别、AVS 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13 年底因 “对视频技术的贡献,及对计算在中国发展的领导力” 而当选 ACM Fellow。
3、郑南宁(副组长)
郑南宁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工学博士(1985年日本庆应大学),IEEE 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理事会成员;研究领域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
4、尤政
尤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技术及其空间应用。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兼精密仪器系主任,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主任。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国家发明专利43项;发表SCI/EI论文226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指导培养博士生57人,博士后35人。1999年获聘长江学者,200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董奇
董奇
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及评价、语言与数学学习及其脑机制、质量监测与教育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6、房建成
房建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英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方理事长。房建成教授主要从事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和惯性导航技术研究工作。
7、梅宏
梅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在构件化软件中间件、开发方法学和工具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曾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十二五”信息技术领域先进计算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等。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网络与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数十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
8、龚克
龚克
南开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技术,电波传播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微小区个人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清华一号微小卫星的研制工作,从事卫星通信系统如深空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完成10多项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获国家及部委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997年获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9、李元元
李元元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李元元教授一直从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制备成形的研究,在铁基粉末温压材料制备成形理论和技术,多场作用下钛基、碳化钨基等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高强耐磨铜合金、铝合金制备成形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毛军发
毛军发
电子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建立了认识互连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特征法理论方法体系;设计实现了一种高速电互连,数据率超过1Tbps,且不需调制解调;发现了碳纳米互连的一些重要电、热特性。提出了微波无源元件设计的一些新原理、新结构,发明了一系列可集成的无源元件和天线;提出了射频电子三维封装电、热、应力多物理特性协同分析设计新算法;合作研制出多种小型化、高性能射频收发组件。成果用于我国一些重要装备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
11、陈杰
陈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系统多指标优化与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973项目首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控制科学与工程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多部学术期刊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任友群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江西省上饶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挂职)。
主要研究兴趣为教育技术学、学习科学、课程教学论、教师教育。发表专著2部、译著10部、论文80余篇。
13、吕建
吕建
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吕建主要从事软件方法学研究,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网构软件方法学和新型软件平台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提出了一种具有模型裂变能力的形式化开发方法,其数据分解新机制可用于大型程序开发的复杂性控制。研究了开放环境下软件系统的范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方法学,探索了面向Internet软件方法学研究的新途径。发展了开放环境下的软件协同技术,主持研制了新型软件协同平台,可为开放、动态、多变环境下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提供支撑。
14、吴朝晖
吴朝晖
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主要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在服务计算方面,提出了复杂服务计算理论模型与方法,主持研制了复杂服务计算支撑平台,产生了重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方面,提出了混合智能体系结构及脑在回路的信息处理模型;发明了多种脑机间智能交互、融合增强的技术方法,主持构建了听视觉增强的大鼠机器人等原型系统,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15、郝跃
郝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长期从事新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微纳米半导体器件与高可靠集成电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微电子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在氮化镓∕碳化硅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功能材料和微波器件、半导体照明短波长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和推广、微纳米CMOS器件可靠性与失效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
16、聂再清
聂再清
阿里巴巴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
聂再清是互联网信息集成和知识挖掘的知名专家。聂再清和他的团队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对象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微软学术搜索和人立方是对象级别搜索技术的两个成功应用实例。
17、王海峰
王海峰
百度高级副总裁,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体系总负责人
王海峰博士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50多年历史上唯一出任过主席(President)的华人,是截至目前最年轻的ACL会士(Fellow),同时也是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ACL会士。2018年7月,王海峰出任ACL亚太分会AACL创始主席。王海峰还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期刊兼任各类职务。
王海峰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已授权或公开的专利申请120余项。王海峰曾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863重大项目,并正在承担97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18、贾佳亚
贾佳亚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系终身教授,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腾讯优图实验室杰出科学家。贾佳亚教授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图像计算和处理、机器学习等。
贾佳亚教授任职期间发表过逾百篇顶级会议和刊物论文,他创立的视觉实验室对图像滤波、图像去模糊、图像增强、图像稀疏处理、多频段图像信号的融合,以及大范围运动估计等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图像滤波和逆向视觉问题解法被许多高校教科书、课件和开源视觉代码库(包括OpenCV)收录,同时也在视觉商业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19、王卓
王卓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
20、潘天佑
潘天佑
潘天佑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全面负责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亚太地区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
潘天佑博士拥有获得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潘博士具有20余年计算机相关工作经验,曾成功创立两家专注于智能卡芯片和大规模银行系统的技术公司。潘天佑博士2005年至2007年曾任职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出于对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的激情,2012年潘天佑博士选择再次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
1、吴飞(组长)
吴飞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跨媒体计算、多媒体分析与检索和统计学习。目前担任SCI期刊Multimedia System副编审(Associate Editor)、SCI期刊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中国工程院子刊) 编委会成员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
2、黄铁军(副组长)
黄铁军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系主任,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图像识别与视频编码)和类脑计算,累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含合作)学术论文200多篇,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国家标准、ISO/IEC标准 和IEEE标准十数项,申请发明专利八十多项,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次荣获省部级一等奖,并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和 IEEE计算机学会Computing Now Award。兼任国家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AVS)秘书长(2002~)、中国电子学会理事(2006~)ISO/IEC运动图像专家组 (MPEG)中国代表团团长(2010~)等。
3、李波(副组长)
李波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长期从事数字媒体、图像压缩与传输、视频分析与理解、遥感信息融合和嵌入式多媒体系统的研发工作,已承担 973计划、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武器装备型号、武器装备预研、国防基础科研等科研课题 40余项,是国家 973计划项目 “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的首席科学家,总装备部某型号任务的总设计师。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其多项研究成果已在实际系统中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9项,有国内外发明专利 30余项。
4、朱文武
朱文武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主要从事多媒体计算与网络通信研究。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JSAC、IEEETCSVT、IEEETMC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拥有国际专利发明40余项。曾担任 IEEETMM、IEEETCSVT、IEEETMC3个期刊的编委,IEEE电路及系统学会视频信号处理和通信技术委员会主席(2006~2008)、IEEETMC执行委员会委员 (2007~2010)、IEEE电路系统学会北京分会主席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andheld Computing Research顾问委员会委员,并任 IEEEISCAS2013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
5、黄荣怀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技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6、欧阳丹彤
欧阳丹彤
吉林大学教授,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第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吉林大学十大杰出青年。
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在国内外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骨干参加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责任人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2项、完成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3项、教育部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7、刘挺
刘挺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计算,是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2012-2017年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会议发表的论文数量列世界第8位(据剑桥大学统计),主持研制“语言技术平台LTP”、“大词林”等科研成果被业界广泛使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8、薛向阳
薛向阳
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人体外貌表型识别等研究。在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国际期刊40篇、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会议长文50余篇,获2016年IEEE TMM最佳论文提名奖和2017年ICME最佳会议论文奖。现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及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担任IEEE TCDS、《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和《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编委。
9、杨小康
杨小康
杨小康,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研究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任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副主席、上海市图像图形学会理事长,为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编委、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编委。
10、钱卫宁
钱卫宁
钱卫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了2004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目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ACM SIGMOD China Chapter委员。曾主持核高基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兴趣包括面向互联网级应用的数据管理系统、可扩展事务处理,大数据管理系统基准评测,以及海量数据分析处理及其应用。
11、周志华
周志华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主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人工智能学会 (AAAI)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国际模式识别学会 (IAPR)、国际工程技术学会 (IET/IEE)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 等学会的会士 (Fellow),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12、吴砥
吴砥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副主任,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与绩效评估、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分析与评价、教育信息化标准与应用。
13、薛建儒
薛建儒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图像/视频处理与编码技术;机器学习与智能计算。
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合作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3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4篇,国际会议20余篇。获发明专利7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近5年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3次,组织和参与组织国际会议7次。
14、焦李成
焦李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IEEE Fellow。
焦李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与计算、图像理解与目标识别、深度学习与类脑计算,培养的十余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奖及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研究成果获包括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技奖励十余项,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免疫优化计算、学习与识别》、《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理论与应用》、《深度学习、识别与优化》等专著二十余部,五次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励及全国首届三个一百优秀图书奖。所发表的论著被他人引用超过30000篇次,H指数为69(更新至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