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刺客,不得不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
准确地说是五大刺客,但是曹沫只是在酒席上拿了把水果刀吓唬了一下齐桓公,并没有真刺,所以不能算做刺客,应该算“劫匪”。
如果做个投票:四大刺客当中,最有名的是哪个?
毫无疑问,绝对是荆轲,甚至,荆轲的得票数要大于其他三位刺客的票数之和。
荆轲两字仿佛成了刺客的代名词,一提起刺客首先就想到了荆轲。各种文艺作品往往都爱鼓捣荆轲刺秦王那点事,以此为素材的电影也拍了若干个版本,大部分的作家、导演都偏爱荆轲。
那么问题来了,众多刺客当中,为什么唯独荆轲的名声最大呢?
有人说,因为他刺杀的是不可一世的秦王嬴政。
我想有一定的道理,他确实是蹭了嬴政的热度,但不全是这个原因,起码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荆轲死后,还有两位刺杀过嬴政的刺客,当时的嬴政已经做了始皇帝,热度更大,但在刺客业内,他们远没有荆轲出名,连刺客榜都没上,后人知之者更少。
这两个人,一个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一个是荆轲的好友高渐离。
张良这哥们儿应该算是最会玩儿的一个刺客,他找了一个力大无穷的力士,提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大铁锤,站在博浪沙的高处往下砸,首次采用了远程精准打击的方法。但由于判断失误,GPS定位系统失灵,导致“误中副车”,没有砸死嬴政。
高渐离应该算是史上最悲情的一个刺客,他是荆轲的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不好描述,总之是好得要死要活的,也可说是欲仙欲死。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高渐离的性别,后世多以为他是个男人,但据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则认为她是一位女子。
我愿意相信她是位女子,这样的话,荆轲和高渐离的爱情故事就足以和梁祝、白许、牛郎织女相媲美了,毕竟其他都是虚无的传说,而荆轲和高渐离却是真实的传奇。
荆轲死后,嬴政到处搜捕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后来就把高渐离抓了过来。嬴政听说高渐离击得一手好筑,就把她放了,让她击筑。又怕她替荆轲报仇,就把她的眼睛挖了。但是高渐离把筑的空心用铅灌满,为的是结实,“举筑朴秦皇帝”,可惜没打中,之后就被嬴政处死了。
然而后人说起张良,首先想到的是刘邦手下那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说起高渐离,总是伴随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歌曲奏出凄婉音乐的那个悲情乐师,没人把他们当做刺客来看,就连司马迁老先生亦如此。
看来,荆轲之所以名声大,和刺杀的对象关系并不十分大。
做为刺客,荆轲不优秀。在咸阳宫的大殿上,他拿把小刀刀把嬴政追得仓惶逃窜,狼狈不堪,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足以看出他的剑术着实不咋地。同是刺客的聂政,太史公是这样描述的:“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完全是开了挂的节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荆轲实在不是当刺客的那块料。然而他就是比聂政出名,到底是为什么?
看看时下娱乐圈的情况,或许能窥探一二。
娱乐圈里的众明星,好人不出名,坏人不出名,即使出名,炒上一段时间也就冷了,只有那些有争议的人物才会持续受到各方关注。对,荆轲之所以过去几千年还名声不退反增,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刺客,是刺客里的绯闻明星。
首先,荆轲为什么刺秦?
同是著名刺客的豫让说过一句千古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之容。他确实也是这么干的。为了替恩主智伯报仇,他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被赵襄子抓住。临死时,他要了一套赵襄子的衣服,斩其衣以示报仇,然后自杀。他刺杀赵襄子完全是出于个人感情,没人指使他,没人花钱雇他,这就是知己的魅力。
那么,何为知己?
张三拍拍李四的肩膀:“我是你的知己,你去把王五干掉。”然后李四就高高兴兴地把王五干掉了,然后又快快乐乐地去公安局自首了。有这种可能吗?当然有,但前提是,张三之前对李四做过一些值得以死相报的事,最起码两人的关系不一般,肯定不是张三第一天认识李四就让他去把王五干掉。那样的话,愤怒的李四很有可能把张三直接干掉。
我们的荆轲就是那样的。他和燕太子丹第一天见面,太子丹就让他把嬴政干掉,而荆轲还不能不同意,你说他委屈不委屈啊?
关键是,太子丹把荆轲视为知己了吗?
事实并没有。
荆轲在燕国呆了好长时间,太子丹从来尿也不尿他,以至于满腹才学的荆轲沦落到只能和杀狗的屠夫整日酗酒,和高渐离这样的民间艺术家“歌于市中”,然后旁若无人地抱头痛哭。
好在燕国有个隐士田光,认为荆轲“非庸人”,所以“善待之”,荆轲落魄的流浪人生才暂时告一段落。
所以,田光才是荆轲的知己。
但这个田光是个什么人物?只是个隐士而已,没有一官半职,他代表不了太子丹,更代表不了燕国,说白了他和荆轲同样郁郁不得志,受到燕国高层的冷落。所以当鞠武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田光却说:“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意思是说骏马壮年的时候,日行千里,衰老的时候,连劣马都跑在他前头。又说太子你是听说了我年轻时的名声,却不知我现在已经老得不中用了。
我理解田光这话,是带有很大的怨气的,有点赌气的味道,言外之意就是“你早死哪去了,现在跟我扯啥犊子呢?”所以田光并没有为处于病急乱投医之际的太子丹出谋划策,只是向他推荐了荆轲。他推荐荆轲的目的并不是让他去做刺客,而是“以图国事”,是让他帮助太子丹一起治国安邦的。
再次说明,唯一识荆轲的人只有田光。
但是太子丹干了些什么呢?
他把田光送到门口,嘱咐田光:咱俩今天说的都是“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
这就有些恶毒了,分明就是在质疑田光的人品。田光气不过,“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所以就自杀了,又是在赌气,还让荆轲去给太子丹报丧,“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至此,荆轲已经没有退路了。
田光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本来还想等着自己功成名就之后报答他,没想到他提前死了。或许这就是太子丹故意设计的把戏,先怀疑田光泄密,让他自杀,从而实现对荆轲的道德绑架。假若这个时候荆轲甩袖而去,那他就被贴上“背信弃义”的标签,终身撕不掉了,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跟太子丹共事。
荆轲去报丧,太子丹就跟荆轲提出让他刺秦的要求,荆轲不同意,“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又是下跪又是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恳求,荆轲只得同意了。然后太子丹给荆轲一个上卿的虚职,给他造房子,选美女,送礼物,以迎合他的心思。
注意,此处划重点。
是荆轲先答应了刺秦,然后太子丹才对荆轲好的,才成了所谓的“知己”的。这完全是一场交易,而且是一场不公平的交易。谁都知道,刺秦是必死的事,仅仅为了享受几天好生活,谁愿意把身家性命搭上?明知死期将至,再多的美食怎能下咽?再多美女又哪有心情享受?而且荆轲没有家眷,无儿无女,死后也不会封妻荫子什么的,我有必要和你做这场交易吗?
但是没办法,他不刺秦,田光的死就毫无价值。
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刺秦的理由。
荆轲和嬴政无家仇亦无国恨,和太子丹没有交情只有交易。他是卫国人,爱你嬴政亡韩还是灭赵,攻魏还是伐楚,只要不侵略卫国就没荆轲什么事。事实上,卫国是嬴政唯一到死都没有灭掉的国家,所以荆轲完全没有必要去刺秦。他刺秦,甚至可以理解为是被逼的,是夹在自私的太子丹和愚蠢的田光之间的一个牺牲品。
这和其他刺客存在本质的区别。
无论是先前的专诸、豫让和聂政,还是后来的张良和高渐离,要么报恩,要么报仇,都是心甘情愿要做个刺客的,所以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刺杀计划一旦形成,都迫不及待地要付诸行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
唯独荆轲三心二意,犹豫不决,犯了刺客的大忌。
起先太子丹让他刺秦时,他就不同意,称自己没这个本事,让太子丹另请高明。他之所以这么说,应该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并不主张刺秦,抗秦有好多策略,剑走偏锋只能害人害己。后来的事实证明,荆轲的刺秦,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二是上面所述的原因,他没有刺秦的理由;三是他确认自己没有刺秦的能力,直言自己才能低劣。当然这里的才能,只是指剑法和武力。
荆轲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当不了刺客。
他在卫国时,就以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用他;之后到榆次,与剑客盖聂谈论剑术,被盖聂瞪了一眼就吓得逃之夭夭了;又之后在邯郸,与鲁勾践讨论搏斗的路数,被鲁勾践喝斥了一声就又吓跑了。发现了没有?荆轲一直都是在耍嘴皮子,对于实战真的不行,他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
就是这样一个人,你派他去刺秦,玩儿呢?
荆轲勉强同意刺秦以后,又不积极,总是拖延时间,迟迟不肯动身,说等一个人同去。史书上始终没说他等的这个人是谁。后人多认为他是在等盖聂,其实不然。第一,那时的通讯很不方便,不能像现在打电话一样实现即时沟通,“盖兄,咱们刺秦去!”“好的,你等我,我安顿好老婆娃娃就去!”荆轲怎知盖聂愿不愿意刺秦呢?第二,盖聂十分鄙视荆轲,瞪了荆轲一眼,就料到他必会逃走,这样一个胆小如鼠之人,盖聂又怎会给他做副手?
荆轲之所以说他在等人,很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故意拖延时间,以使太子丹心灰意冷,从而放弃刺秦的计划。从始至终,荆轲对于刺秦保持一种消积和抵触的情绪,所以刺秦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结局。
后来太子丹等不及了,就说他要派秦武阳先去,看看,他也要赌气。做为刺秦事业的幕后大BOSS,遇到问题不及时与下属沟通,而是赌气。一般人赌气情有可原,可你是太子啊,掌握着燕国的命运啊,怎么可以赌气呢?
好了,你赌气,我也赌气!荆轲被逼在了脸上,再不走真的太丢人了,所以他没再试图和太子丹进行沟通,而是带着同样赌气的心理离开了燕国。
本来是一件严肃的事,田光在赌气,太子丹在赌气,荆轲也在赌气,成功率有几成?已经不用明说了。
莫非荆轲就是个不学无术混吃等死的纨绔之弟吗?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他的一切做为都体现在嘴上,说明口才还是不错的。口才不错的人,必然是个有思想的人,只是没被别人发现罢了。就如韩信,被萧何发现之前,他什么都不是,被萧何发现之后,他终于成了中国古代少有的军事家,成了西汉王朝的实际缔造者。荆轲也一样,被田光发现之前,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市井无赖,被田光发现之后,就是个能“以图国事”的高端人才。不同的是,萧何把韩信推荐给了立志取天下并能知人善用的刘邦,而田光却把荆轲推荐给了不思国事只记私仇且不会识人的太子丹,这就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荆轲是个有思想的人,为什么史书中并没说明呢?
是的,史书上记载关于荆轲的事,都是剑啊拳的,那是因为荆轲是以刺秦成名的,所以追溯他生前之事,必然是侧重于这方面。韩信在做刘邦的大将军之前,史书上并无记录他的军事才能,反而是天天去朋友家蹭饭最后被嫌弃,之后又天天跟一个洗衣服的老太太蹭饭被骂“不如蝼蚁”,以及钻人家裤裆这些黑历史。试想一下,韩信没认识萧何,会是个什么结局?史书上还有他那些可圈可点丰功伟绩吗?
我相信荆轲是个非凡的人,原因有两点。一点是被田光认为“非庸人”;另一点是面对着大秦的威严,连十三岁就敢在街头杀人的秦武阳都被吓得面如土色,浑身颤抖,而荆轲却不动声色,还有心情“顾笑武阳”,此等胆识,天下少有。其实秦武阳“色变振恐”之时,就已经宣告刺秦失败了,但荆轲还是在努力争取靠近秦王的机会,这不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人能做到的。
奈何,荆轲遇人不淑,只能做个刺客。
秦武阳的神色暴露了行迹,嬴政没让他参与献图,荆轲只能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又得给嬴政讲解督亢地图以让他放松警惕,又得谋划着怎么才能一刺必中。试想一下,如果秦武阳没被嬴政赶下大殿,荆轲动用他的嘴皮子把嬴政说得五迷三道的,毫无防备,秦武阳突施袭击,焉有不成之理?而实际的情况是,荆轲越讲得好听,嬴政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在他的身上,荆轲刺秦的难度就越增加。也亏了是荆轲,“喜怒不形于色”换作别人,恐怕早已遮掩不住了。
其他三位刺客,尤其是专诸和聂政,都是武林高手,之前就做过不少杀人放火的事,所以临阵发挥稳定,行刺自然能成功。然而荆轲呢?别说杀人放火,连个架都没跟人打过,首先从心理上就已经失败了。
现在的刑警,如果执行任务时击毙犯罪嫌疑人,都要经过一番系统的心理疏导。由此可见,杀个人绝不是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所以刺秦的唯一希望就是秦武阳。
秦武阳有杀人的经验,从十三岁上就开始杀人,一般人都不敢用正眼看他。但他在秦国的赫赫威仪之下还是胆怯了,为什么?这就又回到了心理层面上。
秦武阳在燕国杀人,人人都怕他,接受了这种心理暗示,他就越来越爱杀人。唯独荆轲不怕他,说他是“竖子”,满含鄙视之意。荆轲是主使,秦武阳是副使,所以到了秦国以后的各项活动,还是荆轲说了算,秦武阳纵使不满也不敢违拗。
主副将不和是战争的大忌,主副使不和就直接导致了刺秦的失败。
秦武阳原本信心满满,被荆轲左一个“竖子”,右一个“竖子”地打击,在这种消极心理的暗示之下,秦武阳慢慢失去了自信,所以到了咸阳宫大殿上,他害怕了,退缩了,他的神色引起了嬴政的嫌弃和警觉,就把他赶下去了。
假设一下,如果荆轲对秦武阳好一些,不是打击,而是鼓励,“阳阳啊,杀人就是你的长项,我和你比起来差远了,所以这次刺秦全靠你了。刺秦成功后,不仅天下闻名,还能千古流芳,我跟着你沾光了!”结果又将如何?
那么荆轲为什么要打击秦武阳呢?
原因之一就是他本心不想刺秦,原因之二就是对太子丹抱有怨气。这就好比是,领导给你安排了一项你不想干的工作,工作难度挺大,而且需要你做出巨大的牺牲,却给你派了一位你认为没用的助手,你肯定会时不时流露出对这个助手的鄙视。这种情况下,十有八九工作干不好。
秦武阳被赶下大殿,没杀过人的荆轲就要肩负起杀人的任务了。别说是第一次杀人,普通人就是第一次杀鸡都下不去手呢,刺杀秦王更需要快、准、狠、果断,当然还需高明的剑术,荆轲哪一点能挨得上?整个刺秦计划中,他就表现得犹豫不决,半推半就的,此时如何能做到果断?
于是,咸阳宫大殿上就出现了十分可笑的一幕,荆轲拿把小刀追着嬴政到处跑,屡刺不中,最后以失败结束了这场闹剧。
荆轲也因此成为史上最有争议的刺客。因为有争议,让他成为后人永不嫌弃的话题。
推荐阅读《不是刺客的刺客》(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