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基层减负,到底该怎么减?

呼吁多时的给基层减负,终于迎来一个重要通知。

3月11日晚上,中办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全文公布。《通知》说,2019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

而2019年正式被确定为“基层减负年”。

出击

十八大以来,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四风中的两个,即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已经大为收敛,但这两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却屡禁不绝。尤其反映在基层治理上,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造成的基层干部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基层正常工作的开展。

比如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太多太滥、文山会海重新回潮、痕迹主义代替工作实务等等问题,侠客岛曾多次发文,基层的岛友也是踊跃留言,但不少基层干部依然困惑:“为什么一直在提,我们基层却从来没有变化?”

去年10月,中办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对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明确监督主体,提出要压缩50%以上督察检查考核事项。

这次的《通知》,是继去年之后,中央对形式主义整治的又一次重拳出击。

心态

那么,基层干部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岛叔在基层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真是任劳任怨。客观而言,这几年基层承担着三大攻坚战的任务,绝大多数干部是理解的,也是愿意为此付出的。在岛叔调研过的多个贫困县,几乎都有倒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或因劳累过度而倒在工作岗位上,或因意外倒在扶贫路上。

但给基层干部负担最大的,很大程度上是精神负担,是累死累活还得不到承认的受挫感。

他们抱怨的是,做实际工作的同时,为什么要花大把的时间去做一些无用功?比如一些“痕迹主义”的工作、天天填表汇报,仅仅是要向上级证明自己做了事而已。而上级来督查,非要挑毛病,有时是“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挑的问题根本不照顾基层治理规律。

“我干了这么多工作,为什么上级来个督查就能轻易否定?”这种挫折感,来自于频繁的督查检查考核,根子上是源自上级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基层干部就会产生内心抵触感,但慑于行政等级,又不得不虚与委蛇,应付了事。这其中,便产生了形式主义。形式

人再怎么三头六臂有能力,总是超不出24小时。

就岛叔的观察,当前的乡镇、街道一级的基层,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精力花在开会、整材料、陪同上级督查检查考核等“内务”上,真正的工作落实和为民办实事等“外务”工作,倒没多少时间精力了。

长此以往,基层党委政府“悬浮”于社会,基层干部脱离了群众。这种眼睛向上,也助长了扭曲的政绩观。比如,一些醒目的、标示性的政绩工程,广受某些基层领导喜欢。

岛叔这么多年做田野调查,跑的基层不算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点”。这些所谓的“点”,或虚或实,但无一例外,都是供上级参观的。而那些会做材料,或琢磨上级意图搞“点”的基层干部,的确也颇受重视,晋升得也快。

岛叔看过太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形式主义问题,比如迎检的“游戏”。

但凡上级有领导,尤其是重要领导来视察,下级就得布置好场景,设计好路线,甚至还要模拟一遍。有一个乡镇为了让“大领导”视察时满意,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踩点”,还特意选一个样貌憨厚却能说会道的干部做“托”,到时扮演成老百姓和领导交流。原因何在?主要是上级领导的视察更像是一场仪式,是否看到真实情况倒是其次的。

一些领导还讲究排场,不能出意外——要是视察过程中出现了农民上访之类的事情,不仅下级尴尬,上级也觉得扫兴,嫌下面在找事。

其实,要减少基层负担,首先要上级主要领导和领导机关以身作则。否则,上面搞官僚主义,下面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基层负担就会源源不断产生出来。所以,这次《通知》指出,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要轻车简从、务求实效,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措施。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基层减负,到底该怎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