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爱的名义亵渎爱【洛丽塔】

读书|以爱的名义亵渎爱【洛丽塔】_第1张图片
纳博科夫

阅读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500多页的小说,规模不可谓不宏大。除去小说本身的冗长叙事外,翻译作品的排版如果可以稍微紧凑一点点,400页就足够搞定,可惜如今出版的书像是喂过膨大剂的西瓜,浮躁气息扑面而来。

吐槽主要因为携带不够方便,无论在车上厕上枕上都显得格外厚重,读的时候有看一行空一行的感觉。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大部分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恋爱故事。

没有读小说之前,看到一些评论将洛丽塔看成一种象征,读完全书并没发觉什么象征之意。有哲人说,存在即合理。如同序文中所描述的,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个人浅显的理解是,作品就是在描写病人,而病人在现实中活灵活现地生活过,这类病人还不是个案。

作者纳博科夫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等名人进行了讽刺,不过很可惜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在我看来精神分析学派相当具有吸引力,很多心理疾病都可以从精神分析中找到答案,包括《洛丽塔》中的主人公亨伯特。

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伯特人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佛洛依德主张,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影响成年后的自己。亨伯特病因的形成也正是来自年幼时的初恋,他对少女的执念来自于童年初恋对象死亡的阴影,让他定格在那个阶段不能自拔,由此形成了恋童癖,只有从幼女身上才能活得快感,不过人们并不了解或不愿意提起罢了。

佛洛依德曾提到三个时期,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是在某一个时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没能顺利进入下一个时期。“性变态”这个词无非就是性形态的变异、反常,或者进化的未完成而已。

人往往有对未知事物恐惧的本能,在原始社会,这或许有助于躲避敌人或危险,利于种族繁衍生存下去。而一旦了解了问题的全部成因,未知的恐惧解除,其实距离治愈就并不再遥远。

只可惜亨伯特并不明白什么精神分析,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3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

亨伯特的日记出卖了自己,夏洛特发现亨伯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伯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周游美国,期间发生了乱伦故事。

一年多以后,洛丽塔找了个机会离开亨伯特。失去了生命之光,欲望之火的亨伯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那个让洛丽塔怀孕的男人。

在亨伯特所有的自述中,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正面积极的态度,他内心的阴暗也许会吓到很多女性读者吧,所做之事完全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为此甚至头脑中有无数次杀人的冲动,思考用各种方法让身边阻碍他欲望满足的人消失于无形,谈杀人好像只是在叙述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妄图改变别人什么,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远离那些极度偏激、自私、凶残之人。佛度有缘人,佛都不是妄图去度所有人,而只是度有缘人!我们很难成为救世主不说,搞不好还会受到伤害,最近就有发生江歌案、杀人藏尸案等等。

学习不好最多分数难看点,识人不好就可能给自己带来血光之灾。

最后想说的是欲望,在佛洛依德看来艺术是欲望压抑的满足与升华。少年维特倒下了,歌德站起来成为伟大作家,欲望发掘了我们的创造力,此时欲望就是好个东西;亨伯特的欲望就未曾向更健康的方式靠拢,而是以爱的名义亵渎爱。

生命如烛,欲望似火,用得好可以照亮我们整个人生之旅,用不好则在自我毁灭的同时贻害整座建筑。

行一推荐指数:7.5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以爱的名义亵渎爱【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