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请多关注
Tensorflow源码解析1 – 内核架构和源码结构
自然语言处理1 – 分词
带你深入AI(1) -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痛点及解决方法
带你深入AI(2)- 深度学习激活函数,准确率,优化方法等总结
带你深入AI(3)- 物体分类领域:AlexNet VGG Inception ResNet mobileNet
带你深入AI(4)- 目标检测领域:R-CNN,faster R-CNN,yolo,SSD, yoloV2
带你深入AI(5)-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RNN LSTM GRU
带你深入AI(6)- 详解bazel
带你深入AI(7)- 深度学习重要Python库
进入了AI领域,学习了手写字识别等几个demo后,就会发现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是十分关键和有挑战性的。选定了网络结构后,深度学习训练过程基本大同小异,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下面我们来看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中遇到的难点及如何解决
深度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反复调整模型参数的过程,得力于GPU等硬件性能的提升,使得复杂的深度学习训练成为了可能。收敛速度过慢,训练时间过长,一方面使得相同总训练时间内的迭代次数变少,从而影响准确率,另一方面使得训练次数变少,从而减少了尝试不同超参数的机会。因此,加快收敛速度是一大痛点。那么怎么解决它呢?
深度学习通过前向计算和反向传播,不断调整参数,来提取最优特征,以达到预测的目的。其中调整的参数就是weight和bias,简写为w和b。根据奥卡姆剃刀法则,模型越简单越好,我们以线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表达式来提取特征,也就是
f(x) = w * x + b
深度学习训练时几乎所有的工作量都是来求解神经网络中的w和b。模型训练本质上就是调整w和b的过程,如果将他们初始化为一个合理的值,那么就能够加快收敛速度。怎么初始化w和b呢?
我们一般使用截断的正态分布(也叫高斯分布)来初始化w。如下
# 权重weight,标准差0.1。truncated_normal截断的正态分布来初始化weight。权重初始化很有讲究的,会决定学习的快慢
def weight_variable(shape, vname):
initial = tf.truncated_normal(shape, stddev=0.1, name=vname)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tf.truncated_normal定义如下
tf.truncated_normal(
shape, # 正态分布输出数据结构,1维tensor
mean=0.0, # 平均值,默认为0.我们一般取默认值0
stddev=1.0, # 标准差
dtype=tf.float32, # 输出数据类型
seed=None, # 随机分布都会有一个seed来决定分布
name=None
)
什么叫截断的正态分布呢,看下图就明白了
左图为标准正态分布,也叫高斯分布,利用TensorFlow中的tf.random_normal()即可得到x取值范围负无穷到正无穷内的值。所有的y值加起来概率为1。初始化w时,我们没必要将w初始化为很大或很小的数。故更倾向于使用截断正态分布,如右图。它和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在于,限制了x取值必须在[-2 x stddev, 2 x stddev]之间。
b由于是加和关系,对收敛速度影响不大。我们一般将它初始化为0,如下。
# 偏置量bias,初始化为0,偏置可直接使用常量初始化
def bias_variable(shape, vname):
initial = tf.constant(0, shape=shape, name=vname)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模型训练就是不断尝试和调整不同的w和b,那么每次调整的幅度是多少呢,这个就是学习率。w和b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的,那么增大学习率不就减少了迭代次数,也就加快了训练速度了吗?路虽长,步子迈大点不就行了吗?非也,步子迈大了可是会扯到蛋的!深度学习中也是如此,学习率太小,会增加迭代次数,加大训练时间。但学习率太大,容易越过局部最优点,降低准确率。
那有没有两全的解决方法呢,有!我们可以一开始学习率大一些,从而加速收敛。训练后期学习率小一点,从而稳定的落入局部最优解。使用Adam,Adagrad等自适应优化算法,就可以实现学习率的自适应调整,从而保证准确率的同时加快收敛速度。
如上图所示,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学习率从0.1逐步衰减为0.02以下。
神经网络训练时,每一层的输入分布都在变化。不论输入值大还是小,我们的学习率都是相同的,这显然是很浪费效率的。而且当输入值很小时,为了保证对它的精细调整,学习率不能设置太大。那有没有办法让输入值标准化得落到某一个范围内,比如[0, 1]之间呢,这样我们就再也不必为太小的输入值而发愁了。
办法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正则化!由于我们学习的是输入的特征分布,而不是它的绝对值,故可以对每一个mini-batch数据内部进行标准化,使他们规范化到[0, 1]内。这就是Batch Normalization,简称BN。由大名鼎鼎的inception V2提出。它在每个卷积层后,使用一个BN层,从而使得学习率可以设定为一个较大的值。使用了BN的inceptionV2,只需要以前的1/14的迭代次数就可以达到之前的准确率,大大加快了收敛速度。
训练速度慢,归根结底还是网络结构的参数量过多导致的。减少参数量,可以大大加快收敛速度。采用先进的网络结构,可以用更少的参数量达到更高的精度。如inceptionV1参数量仅仅为500万,是AlexNet的1/12, 但top-5准确率却提高了一倍多。如何使用较少的参数量达到更高的精度,一直是神经网络结构研究中的难点。目前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网络结构的推陈出新,先进设计思想的不断提出,使得减少参数量的同时提高准确度变为了现实。参数量的减少,一方面加快了收敛速度,减少了训练时间,另一方面减小了模型体积,另外还能加快预测时间,提高实时性。所以一直以来减少参数量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基本由卷积计算和矩阵乘法构成,他们都很适合并行计算。使用多块GPU并行加速已经成为了深度学习的主流,可以大大加快收敛速度。要达到相同的精度,50块GPU需要的时间仅为10块的1/4左右。当前Google早已开始了TPU这种专门用于深度学习的Asic芯片的研究,国内的寒武纪等公司也在大张旗鼓的研究专用于AI的芯片。AI芯片的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根据奥卡姆剃刀法则,我们使用了最简单的线性模型,也就是wx+b,来表征了神经网络。线性模型的特点是,任意线性模型的组合仍然是线性模型。不论我们采用如何复杂的神经网络,它仍然是一个线性模型。然而线性模型能够解决的问题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在神经网络中增加一些非线性元素。
在每个卷积后,加入一个激活函数,已经是通用的做法,相信大家都知道。激活函数,如relu,tanh,sigmod都是非线性函数,一方面可以增加模型的非线性元素,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梯度弥散问题(我们后面详细讲解)。目前使用较多的就是relu函数。他模拟了生物学上的阈值响应机制,利用人脑只对大于某个值的信号才产生响应的机制,提出了单侧抑制的理念。它的表达式很简单,f(x)=max(0,x)。当x>0时,y=x, x<0时,y=0. 如下图所示。
相比于tanh和sigmod,relu的优点有:
激活函数可是一个增加非线性的大法宝,但我们一般只能在卷积完之后再使用它。那怎么增加它的使用场景呢?增加卷积层不就行了吗。inception V2创造性的提出了用两个3x3的卷积核代替一个5x5的卷积核。每次卷积后,都使用一次relu非线性激活。如下图。
1x1的卷积核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卷积,它在参数量为1的情况下,同样能够提供线性变换,relu激活,输入输出channel变换等功能。inceptionV1利用Network in Network的思想,提出了inception module这一结构,它在每个并行分支的最前面,使用了一个1x1的卷积,卷积后紧跟一个relu激活。从而大大增加了relu的使用率。从而提高了模型的非线性特征。
过拟合在机器学习中广泛存在,指的是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后,模型准确度在训练集上越来越好,但在测试集上却越来越差。究其原因,就是模型学习了太多无关特征,将这些特征认为是目标所应该具备的特征。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树叶训练样本中边缘带有锯齿,模型学习了锯齿这一特征,认为树叶必须带有锯齿,从而判定右侧的不带锯齿的树叶不是树叶。这就是典型的过拟合问题。神经网络中,因为参数众多,经常出现参数比输入样本数据还多的情况,这就导致很容易出现模型只记住了训练集特征的情况。我们有两个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增大样本量,另外就是减少特征量。
收集更多且更全的样本,能有效降低过拟合。但寻找样本本来就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我们到哪儿去寻找更多更全的样本呢。素材整理和数据获取成为了深度学习的一大瓶颈,否则再牛逼的神经网络结构,也会称为无米之炊。这也是当前迁移学习变得比较火热的一大原因(这是后话,就不详细展开了)。那我们有没有办法简单快捷的增加样本量呢?
答案是有的,可以使用输入增强方法。对样本进行旋转,裁剪,加入随机噪声等方式,可以大大增加样本数量和泛化性。目前TensorFlow就提供了大量方法进行数据增强,大大方便了我们增加样本数量。
使用dropout,将神经网络某一层的输出节点数据随机丢弃,从而减少特征量。这其实相当于创造了很多新的随机样本。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对特征的一次采样。一般在神经网络的全连接层使用dropout。
深度学习利用正向传播来提取特征,同时利用反向传播来调整参数。反向传播中梯度值逐渐减小,神经网络层数较多时,传播到前面几层时,梯度接近于0,无法对参数做出指导性调整了,此时基本起不到训练作用。这就称为梯度弥散。梯度弥散使得模型网络深度不能太大,但我们都知道网络越深,提取的特征越高阶,泛化性越好。因此优化梯度弥散问题就很重要了
sigmoid函数值在[0,1],ReLU函数值在[0,+无穷]。relu函数,x>0时的导数为1, 而sigmoid函数,当x稍微远离0,梯度就会大幅减小,几乎接近于0,所以在反向传播中无法指导参数更新。
大名鼎鼎的resNet将一部分输入值不经过正向传播网络,而直接作用到输出中。这样可以提高原始信息的完整性了,从而在反向传播中,可以指导前面几层的参数的调整了。如下图所示。
使用了残差网络的resNet,将网络深度提高到了152层,大大提高了模型的泛化性,从而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并一举问鼎当年的imageNet冠军!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是一个很费时间,但也很有技巧的过程。模型训练中有梯度弥散,过拟合等各种痛点,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涌现出了各种设计精巧的网络结构。学习时,我们不仅要学习网络结构的设计方式,还要掌握它们的设计思想,了解它们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而产生的,以及准确率和性能为何能够得到提升。
系列文章,请多关注
Tensorflow源码解析1 – 内核架构和源码结构
自然语言处理1 – 分词
带你深入AI(1) -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痛点及解决方法
带你深入AI(2)- 深度学习激活函数,准确率,优化方法等总结
带你深入AI(3)- 物体分类领域:AlexNet VGG Inception ResNet mobileNet
带你深入AI(4)- 目标检测领域:R-CNN,faster R-CNN,yolo,SSD, yoloV2
带你深入AI(5)-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RNN LSTM GRU
带你深入AI(6)- 详解bazel
带你深入AI(7)- 深度学习重要Python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