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electron应用的基本架构,并对之前下载的应用进行分析
在electron中,主要有两类进程。一类是主进程main,还有一类是渲染器进程renderer。
主进程只有一个,负责对整个应用的管理,包括后台操作,创建GUI,以及处理GUI与后台的交互操作。但是光有主进程是无法显示应用窗口的,我们需要在主进程中调用BrowserWindow模块才能使用不同的窗口。每个窗口会调用各自的渲染器进程(renderer)来将页面渲染到窗口中。
如果使用图形化表示的话,main进程和renderer进程的关系大概是这样
了解了main和renderer各自的作用,我们再来看看它的文件结构。还是拿之前的electron-quick-start的demo做例子。
打开工程文件夹,可以看到下面主要有如下几个文件:
这些文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electron应用。其他的文件都是一些辅助功能,例如.gitignore是用于git操作的。下面来一一解释上面这些文件的作用
这个文件基本可以看做是整个工程的参数文件,json格式。里面有很多参数,例如name,version等等。这么多的参数中,比较关键的是下面这几项:
{
"main": "main.js",
"scripts": {
"start": "electron ."
},
"devDependencies": {
"electron": "^1.4.1"
},
"dependencies": {
"bootstrap": "^3.3.7",
"jquery": "^3.1.1"
}
}
其中scripts-start指的是用什么程序来执行,main指的是程序的入口。所以这两项合起来看,就是告诉系统要用electron来执行main.js文件。
后面的devDependencies和dependencies指的是依赖项。其中devDependencies是全局依赖,dependencies虽然demo中没出现,但是后来也是会用到的,表示局部依赖项。这两项不用自己写,使用npm安装的时候加–save参数就会自动写入该文件。
npm install xxx --save // 局部依赖
npm install xxx --global --save // 全局依赖
这个是一个文件夹,里面装的是应用所需要的依赖项内容。在写好package.json文件以后,使用
npm install
就能够自动下载并安装package.json文件中要求的所有依赖项了。非常的好用简单。唯一的问题是npm对依赖项之间相互调用的问题好像没什么优化,要下非常多的东西,光quick-start就需要下135M的内容,可以考虑将其他地方的node_modules直接复制过来。
是一个网页,我们的应用要做的就是要将这个网页渲染进窗口中去。
这个是对主进程的描述。这个值得好好讲一下。我这边只贴部分代码,全代码可以去https://github.com/electron/electron-quick-start看
首先是引入electron和其他有用的库。因为是引入的类,所以都用const作为常量。
const electron = require('electron')
// Module to control application life.
const app = electron.app
// Module to create native browser window.
const BrowserWindow = electron.BrowserWindow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url = require('url')
现在常量app表示应用本身,可以用app来操作应用的行为。例如
app.on('ready', createWindow)
app.on('window-all-closed', function () {
// On OS X it is common for applications and their menu bar
// to stay active until the user quits explicitly with Cmd + Q
if (process.platform !== 'darwin') {
app.quit()
}
})
由于nodejs中异步的频繁使用,所以个人觉得node的程序结构跟其他的似乎有点不太一样。这里xxx.on是一种很常见的用法,有点类似于触发器,一旦某个事件被触发,就调用某个指定的方法,例如
app.on('ready',createWindow)
意思就是当app的ready事件发生以后,就调用createWindow函数。在electron的api中,管第一个参数叫’channel’,信道,那么也可以理解成当app监听到’ready’信道有新消息以后,就调用createWindow函数。
那既然提到了createWindow,我们就来看看createWindow函数。
function createWindow () {
// Create the browser window.
mainWindow = new BrowserWindow({width: 800, height: 600})
// and load the index.html of the app.
mainWindow.loadURL(url.format({
pathname: path.join(__dirname, 'index.html'),
protocol: 'file:',
slashes: true
}))
// Open the DevTools.
mainWindow.webContents.openDevTools()
// Emitted when the window is closed.
mainWindow.on('closed', function () {
// Dereference the window object, usually you would store windows
// in an array if your app supports multi windows, this is the time
// when you should delete the corresponding element.
mainWindow = null
})
}
首先,使用new BrowserWindow
来建立新的窗口。这边BrowserWindow还有很多其他的参数,这里就暂时不展开了。
此时mainWindow还是一个空白的窗口,那么就需要用loadURL
来载入之前提到过的index.html文件。
接下来的mainWindow.webContents.openDevTools()
方法,可以保留也可以注释掉,如果保留则在应用启动的时候会打开调试界面。
最后的mainWindow.on('closed',...)
熟悉吧,又是xxx.on的用法。关闭窗口以后的操作。
在这里是空的,也不是必须的文件,但是这是因为demo中页面很简单的缘故,也不需要与后台发生什么交互。如果页面复杂的话,则可以考虑将js交互部分放入renderer.js中,然后在页面中
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精简作用。如果有多个页面,则可以分别放在多个renderer文件中。当然,这并不是必须的。
以上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应用的文件结构。当你要做一个相对复杂一些的项目的时候,文件的数量会快速增加,如何管理这些文件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在electron项目中还会增加如下几项:
sections文件夹:用于存放页面文件
assets文件夹 :用于存放图像,renderer进程的js文件,css文件等
如果你使用了typings作为智能提示,那么还会有如下文件:
typings.json: typings的配置文件
typings文件夹: typings根据配置文件下载得到的各库接口文件
jsconfig.json : 用于提示vscode开启智能提示
关于typings的安装和使用,可以参照这里
如果你还使用了git来进行版本管理,那么还会有如下文件:
.git文件夹: 自动生成的
.gitignore: 提示git应该忽略什么文件。例如上面的node_modules和typings文件夹,内容很多,而且是可以根据各自的配置文件package.json和typings.json生成的。那么就不应该将这两个文件夹加入git管理范围。这时.gitignore就应该写入
/node_modules/*
/typ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