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字与现代自媒体文字有何不同,为什么现代人读不下去传统文字?

传统文字与现代自媒体文字有何不同,为什么现代人读不下去传统文字?_第1张图片

从放假之前就一直在看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

说实话,有点看不下去,第一部分还可以,描写亲情的部分,让我数次落泪;从第二部分就觉得无趣,内容是《默默看世界》,可能是年代不同,所以我们关注的东西是两个世界的;第三部分是《独自走一走》,描写秦腔、街道等一些陕西独有的东西,而我根本就不了解秦腔,对陕西也不了解,所以无法产生共鸣。

我很喜欢这本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但也仅此而已。说这些并没有贬低贾先生的意思,毕竟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根本就没资格。但是我今天想讨论的是一个事实——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少看传统文学家写的小说和散文了,而是转向市场上流行的鸡汤、干货、小黄文等。

为什么那些在文学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写的文章只被文学院的人迫不得已做研究喜欢呢?到底传统作家与现代写字人的文字有何不同呢?想分享一点我的思考。

传统作家注重从感情、精神层面感染人,而自媒体人则乐于并善于提供干货

传统作家的文章中很少给你讲道理,大部分是描写一件事情,文笔细腻到让你看时连连流泪,比如贾平凹先生写作的关于亲情的文章,记述一件一件小事,从这些小事中让你感受到母亲的孩子的关心,孩子对母亲的依赖。

文章中不会出现“爱母亲”这样直白的表述,但是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这种亲情。看完文章,会让你觉得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供养自己的每个孩子。

你还会为自己平日的行为懊悔:父母为自己操碎了心,而自己却一点儿都不领情。但是这种体现感情的文章有一个问题,就是你看的时候两眼泪汪汪,可是放下书本,或许那种感情催化作用会对你产生一点儿作用,但是你更多的是会把它忘到九霄云外。

传统作家写作的内容大多关于自然和家常、亲情、友情,而自媒体人文章中出现更多的是职场、金钱、恋爱和性等

先前人由于环境的局限性,接触最多的是家人、朋友,所以描写亲情、友情的文章非常多。他们对这两种情的体会非常深,因为生活不容易,维持温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互相之间的迁就、包容就特别多。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这代人从不需要为吃饱饭发愁,所以我们追求温饱以外的东西——找一个相爱的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挣很多很多钱,去很多很多地方,同时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在职场挣扎,遇到一个一个不合适的人。

所以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升职加薪》这样的文章,我们也需要《如何走出失恋》这样干货满满的文章。

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你需要有个人给你参考意见。家人,你不愿意说;同学,毕业之后就很少联系了;朋友,挣钱还忙不及,哪会顾得上你。所以这样的文章让你久旱逢甘霖,看完之后激情满满,给了你方向和动力。

一句话,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只能关注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其它的只能一概略过。也许有那矫情的时间,还不如加班多挣点钱,毕竟你的大部分问题都是钱能解决的。

过去是农业社会,农闲时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想要挣些外快也毫无门路,当然那时候好像也不需要那么多钱,不比现在,抬脚动手都需要人民币,一天不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就要被淘汰似的。

传统作家爱用记述文,所以节奏慢,而自媒体人更喜欢议论文,咄咄逼人

现代人看不下去传统文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的节奏太慢了,看了一千字还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什么,索性丢下不看。记得很早很早之间看《飘》,这部小说我开了好几次头都没看下去,最后才硬着头皮读下去。

虽然后面的内容相当精彩,可是我已经被前面长篇大论描写景物的文字弄烦了。现在的文章讲究言简意赅,节奏快,看文章与考试划重点差不多,所以文章中任何对读者无用的文字都是不应该出现的。

之所以这样,与现代人的生活有关。过于没有交通工具,纯靠走路,一切都是慢的,现在高铁、飞机,大城市、国际化,一切都是飞速发展的,整个社会环境如此,所以也不容许你磨磨唧唧。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记述细致,任何细节都要顾及得到,而且一字一字的,想要快也快不起来,而议论文就不一样了,看到一个问题,恨不得把自己所以的观点都倾述出来,有一种迫切表达的出动,所以节奏要快得多。

而且在一个写字人比看字人多的时代,如果你不能快速地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似乎也就无任何优势可谈。没办法,对爱好文字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残忍的时代。

当然,传统文学与现在的自媒体文章肯定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是我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就能概述完的。除非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否则根本不可能总结出全部异同,若你有任何不同看法,欢迎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文字与现代自媒体文字有何不同,为什么现代人读不下去传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