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体验设计的五个流程说起

吐槽

现在“产品经理”这个名词和“O2O”一样cheap。互联网确实很酷,确实有会飞的猪。可人们往往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并不是开个微信公众号就是在做新媒体运营了,并不是找几个传统商家再做个app骗个天使就是O2O了。
同样,那些寄希望看了产品经理推荐书单就想做PM的同学,也只是战术层面勤奋的懒人。实践比什么都重要。

一张图

扯远。我是个尚未拿到实习offer的没看过几本产品书的新人。这次,只谈一张图。

从用户体验设计的五个流程说起_第1张图片

这张图是AJAX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在《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中提出的,其分析模型在用户体验领域被广泛采用。

这个模型试图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来逐渐具象化分析。
战略层
这个产品追求的目标是什么,用户群体的聚焦。
范围层
根据战略层的结果来确定满足哪些需求,实现哪些功能。
结构层
产品的结构,交互设计。我画了很多交互草图,可我不懂交互设计。学习之后再思考。
框架层
包括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
表现层
就是UI设计和呈现的具体内容啦~

为什么总有种怪怪的感觉?

到底什么是用户体验?

维基百科说道:User Experience (UX) involves a person's behavior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about using a particular product, system or service.
ISO 9241-210说道:a person's perceptions and responses that result from the use or anticipated use of a product, system or service.
百度百科说道: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

说的好像都是差不多的东西,百科百科的解释算是对wiki和ISO的简洁性表述。既然如此,那上述的五个层面的模型,岂不是太泛了?

那就看看大佬们对用户体验的解读吧。
首先是前百度产品副总裁、百度贴吧之父俞军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出最小成本满足需求。
用户体验无法用一个通用方法整体衡量,只能在理解产品全貌的前提下评测分解属性。我仅结合搜索领域经验提供些参考。
1)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
...
所以,Yahoo当时的搜索结果页相关性虽然总是优于或等于Google,但用户体验其实是不如Google的。用户体验不是一个静态页面,而是一个过程,要结合用户的真实使用过程来评测。
2) 用户体验因人而异
...
...

从用户体验设计的五个流程说起_第2张图片
06年的数据

总之,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公司能力也各有差异,即使某些方面的用户体验不如对手,依然可以扬长避短,在更多角度针对不同用户群针对性的改变用户体验。
3)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
...
早期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由几万台服务器互联组成,用户主要是单向的获得网络内容,网络基础设施也不发达,用户需要“上”网。但随着网民数增长,随着宽带普及,随着社区类产品的爆发,用户在线时间变长,用户反哺给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定义也在变化,那些联网的个人电脑和电脑背后的用户与服务器们一起组成了互联网。贴吧知道等产品就是顺应互联网定义的变化,引导用户创造大量口语化的讨论和问答,满足用户关于冷僻内容、突发内容、问句搜索的需求。反过来,当用户这方面的搜索体验改善后,又会养成更多这样搜索的习惯。这是产品和用户互相适应又互相改变的过程,这也是用户体验因时而变。
进入移动时代,互联网的定义又已改变,人,物,服务和信息一起互联,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标准又将因时而变。

俞军的回答结合了搜索领域大量实例,循循善诱。不过,目前国内最火的PM,非微信之父allenzhang莫属.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过,张小龙关于用户体验理解却遭到了很多反对。摘录如下:

个人对用户体验的目标是,做到“自然”。
举几个例子,
1,我观察3岁的小孩用iphone很容易上手。比如,iphone的开锁,小孩甚至不用学就会用
...
2,Apple在“自然”体验上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通常PC下的“文件夹”(甚至“文件”)是不太自然的电脑概念,被从iOS里面取消
...
3,自然往往和人的本性相关的。微信的摇一摇是个以“自然”为目标的设计。“抓握”,“摇晃”,是人在远古时代没有工具时必须具备的本能
...
“自然”并不只是在交互等体验上体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程序员都知道面向对象的方法的核心是更“自然”的对复杂事物的建模方法,“分类”是其核心之一。同样地,产品经理在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需要有一种符合“自然”原则的建模方法,来通过产品结构模块以及模块之间的联系来映射和解决问题。没有开发训练的人同样可以建立“自然”思维方式,事实上,“分类”是人类模式化和识别外部世界的本能方式,如果有意识地对任何问题都从“分类是否合理”的角度来考察,时间长了,会建立起直觉式的分类感觉,而避免形成“大杂烩”式的结果。而对任何一个界面和交互,同样可以用“don't make me think”或者“是否自然到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使用”来反复思考。
....
...

看来,俞军和张小龙对用户体验的看法并不一样,更准确地说,侧重点目标不一样。或许,套用模型,他们在战略层范围层上的差异,导致了对用户体验目标的差异。进而,导致了百度贴吧和微信在体验上的鲜明差异?
如果说贴吧是追求共性、崇尚展示、鼓励交锋的宏大战场。那么微信,则是简约、克制、自然的小舞台,任凭它承载了多少期许、一步步增添了多少功能和入口,在用户使用感受上,它始终是简单易用的

结论

我的文章写的总是结构不分明,发散而混乱。意识到这一点,上面的文字多处都刻意抑制,有种戛然而止之感。看来,确实有必要学习交互设计和结构设计啊!
回到中间提出的疑问,说说我的想法:
Garrett的模型其实是产品设计的完整模型,算是对用户体验的广义化引申;wiki/百度的说法是对用户体验的标准解释;而俞军和小龙则是在特定情景下对用户体验的具体化演绎。


参考资料

  • 用户体验要素模型原图 by Garrett
  • User Experience in Wiki
  • 用户体验_百度百科
  • 什么是用户体验?如何评价用户体验的好坏?俞军,小龙等人的回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用户体验设计的五个流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