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在前20%

为什么我不在前20%_第1张图片

笑来老师近两周在说落后与平庸的话题,大体来说,处在前20%——8020原则中的20部分(前五分之一),就没有落后。这里边要注意范围的问题,如果是100个人,你处在前20,就不落后。如果是只有五个人,你不是第一,就是落后。另一方面,有关落后,人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高估了自己,就如所有司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在平均线以上。讲平庸问题时,提到三维甚至多维发展与主干能力。

读中专时,学手风琴,那时叫有一门特长(已经是第二维了,我们第一维就是普通师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在前后若干级几十名学生中,属于前1%。但令人悲摧的是,到了省城一看,再与全国一比,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进入前50%,更让人绝望的是当时不可能,以后更不可能,童子功太厉害了!当然,令人欣慰的是那几年在与老师一起创办业余琴童学校时,我的教学效果普遍反应好。看了笑来的“三维努力”理论,才知道我的手风琴技术可能是40,但我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有40,加上30的口才,就成了当时很受欢迎的手风琴技术并不高的老师。

后来,在考研究生时,考虑到既然核心技术(手风琴)再过几辈子(七年)都不可能到达80,就毅然转学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核心技能是阅读、写作、思维,现代学术也需要一定的口才,即演讲能力。读硕士时,已经从形式上转换了主干技能(从手风琴转为理论研究),但实际上在理论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注意力,都只能打50分,还有50分还留在手风琴上,后果可想而知!

读博士时,99%的精力全花在了阅读、写作、思维,所以到毕业时,成绩还算好,但属于前20%吗?这个范围很难定。我们这个专业,博士与硕士的比例差不多就是10:1,也就是说,你只要博士合格毕业,那就已经是硕博士总数的1%——似乎已经很精英了吧?但实际情况呢?我是很认真读完博士,又很认真做了三年博士后的,但一个研究者最基本的阅读、写作、教学、口才,都已经是1%了吗?显然都不是。

硕博士中,比我阅读广、深的人大有人在,而造成这个的原因,是自博士毕业之后,自己的读书就没有了体系,积累越来越慢,越来越少,逐渐从上学的高峰阶段滑落。

再看写作,读书时期,大家都在强调,文字不是大问题,主要是你发现问题了没有,文献读到位了没有,所以一直没有认真练习过这个技能。到实际工作中,发现写作能力简值是一项“神功”,处处皆有大用。后来接触新生大学,才知道这个技能不仅需要大量练习,而且要长期积累,才会得心应手思维力。

硕士之初时,导师就提起过“要训练自己的思维”,但当年大傻瓜一个,根本没理会老师的这句话,甚至认为自己脑子挺灵光的。读了《把时间做朋友》,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基本处于原生态,未开发呀,这才开始读beyond felling,《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思维的快与慢》,目前还在进行过程中,坚持吧!

自己是有一些口才的,也参加过几次演讲比赛,但那时的演讲还都停留在普通话要标准、动作、语气,看了《TED演讲的能量》,才知道好多年把劲都使错地方了。

总结一下,目前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可以打60分,思维与口才只能打50分。所以,确实没有一项处于20%。都已经中年了,不存在自弃,最需要的就是认清,认清了,那就往下走吧,好在自己毅力还能打80分。

马上要开始百日写作,再梳理一遍现状,好有一个好的起点,希望下一阶段做对的事情更多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不在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