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新:机遇只敲一次门 |
作者: |
廖建新在关键时刻,敏锐抓住了移动智能网的技术机遇,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也为东信北邮赢得了快速发展的空间。 如今,廖建新和他的团队又在寻找什么? 廖建新既是一名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技术前沿研究工作,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推向市场;他享有“移动智能网第一人”的美称,使移动智能网这个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将国内移动智能网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纳入麾下;如今,他正在和他的团队一起向国际市场这个目标进军。 机会敲门 元大都是北京最古老的都城遗址,在由它改建的公园附近,坐落北京邮电大学。 作为中国通信行业主要的“输血管道”,北京邮电大学培养了大批的通信人才。同时,这里也是我国电信制造业自主研发与应用最成功的项目之一—智能网技术的发源地。 时间回溯到1992年,国内刚刚制订了智能网第一阶段标准,两院院士陈俊亮教授预感到这项技术符合电信网发展的方向,非常有前途,于是带领当时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人员启动智能网领域的研究工作。后来,这个研究室的大部分人都成为东信北邮公司的中坚力量。 1996年,廖建新来到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进行移动智能网方向的研究。廖建新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移动智能网科研成果应用于系统开发,研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MIN02软件系统。该系统是国内首个符合ETSI CAMEL标准的移动智能网系统,并于1999年1月在广东试验网投入试运行。 由于在技术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适应中国国情,在提供优异的性能价格比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款产品吸引到了国家移动通信产品专项基金的400万元费用,用于该产品的产业化工作。 移动智能网在广东肇庆的试验成功让廖建新感到欣慰,但科研成果不应当仅仅试验成功就作罢,如何将其转化为商品,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研发出来的移动智能网技术的价值和潜力都非常高,研发人员看得很清楚,而国内外运营商也同样看得很清楚。 廖建新说他当时参加了四、五十次的谈判,从一个谈判桌到另一个谈判桌,寻找的是“一致”的感觉—谁能让他们付出心血的成果实现最大价值?谁又会引导着这个技术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都是强中之强,但廖建新的感觉就是不对,他找不到交集,因为在股权结构、运作机制、人事安排上他有自己不肯动摇的底线。 终于,符合条件的合作伙伴出现了。这一天,廖建新醒得特别早,似乎有一种感应牵引着他——这一次的谈判对象是上市公司普天东方通信集团。 东方通信的总裁施继兴在与廖建新谈判之前,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他看到了智能网的价值与巨大的市场潜力。谈判进行得非常愉快,30分钟便解决了一切的问题。 2000年2月,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杭州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廖建新以价值1012万元的智能网技术作价1000万元的无形资产入股,施继兴任董事长,廖建新任总裁,专业从事移动智能网系统及其增值业务的研发、工程实施及相关服务。 廖建新领导下的北邮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移动智能网产品开发和工程实施的原班人马全部进入公司。 研究成果出来了,而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其最大价值的关键是开发人员。他们埋首在实验室里分析过许多数据,现在他们要分析的是实践的价值。 根据公司各方面资源较紧张的实际情况,廖建新一方面大胆起用了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但尚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年轻骨干员工担任中层领导职务;一方面确立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最有把握之仗”的战略。 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顺利通过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组织的有效性及兼容性测试,与中国移动网上所有交换机实现互联互通。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组织的框架选型中,东信北邮的移动智能网系统CMIN02综合排名第一,击败了诺基亚、爱立信等国外厂商的同类产品。 一年间,东信北邮以不到30人的规模与国内外大型企业抗衡,成功实现市场突破,并在江西移动网上承建了全球第一个基于完全CAMEL2标准的移动智能网,在移动智能网市场上初步立足。 一年的实践验证了廖建新在企业管理和实践上的初步成功,而公司骨干员工迅速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廖建新简历 廖建新,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 —199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主持智能网技术在移动网、宽带网及Internet中的应用及系统开发工作; —是中国首位从事移动智能网、宽带智能网方向研究的学者; —主持研制的CMIN02系统是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遵循ETSI CAMEL2规范的移动智能网系统; —主持18项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信息产业部移动通信产品专项基金项目的研发工作; —最年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负责人;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2003年,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当选2005年中国软件业十大领军人物; —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获得“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称号; …… 管理当家 2001年,廖建新开始把经营管理的重点集中于人员的架构调整上。 看到巨大的市场空间,廖建新加强了公司的工程技术支持队伍和市场营销队伍。为确保软件产品快速部署情况下的质量,他重点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公司产品质量的管理和制度建设。 同时,根据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公司对前沿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 当年,公司成功跨越求生存阶段,并实现了快速扩张:产品进入全国9省市,合同额达到2.04亿元。一年的发展和建设为廖建新实施公司管理机制的全面提升提供了财力、物力、人员基础。 好日子没过几天,2002年,国内电信行业开始大幅缩减投资。面对严酷的外部市场环境,廖建新确立了“管理提升,持续发展”的目标。 他一方面继续完善公司管理机制,对各部门进行流程规范、按口理顺等工作,以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同时在公司中确立了“群策群力,将公司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外部市场”的观念,并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积极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拓展新市场,并以敏锐的市场观察力确定该阶段的研发重点并加大投资力度。 东信北邮在这个“电信的冬天”将产品扩大到12个省市和地区,实现海外市场突破,取得销售合同1.03亿元;同时,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启动了移动商务、多媒体短信中心等产品的开发并取得初步成果。所有这些为公司今后几年的发展打下了管理和新产品的基础。 廖建新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逐步调整公司各阶段的具体发展规划和管理的重点。他认为在公司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找出最关键的问题并集中注意力抓住时机解决它,是决定公司命运的钥匙。 从创业时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最有把握之仗”,到面对2001年巨大市场空间时的“抓住机遇,调整人员结构,实现快速扩张”,直到面临2002年“电信的冬天”时的“管理提升,持续发展”。廖建新在这个年轻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里形成、实施、并随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 这些理念体现在公司重大决策中,体现在组织结构设计中,体现在规章制度中、体现在柔性化的管理细节中,营造着“踏实、进取、和谐、奉献”的公司氛围,引领公司实现一个又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阶段性目标。
超越自己 服务也是产品,东信北邮的工程服务和技术支持人员占了半数多,是人员结构中最大的一块蛋糕。 目前东信北邮已取得中国移动智能网1/3的市场份额,与运营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就需要更好的服务来加强与已有客户的联系,把市场做得更牢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发。 针对客户的服务包括售前的咨询服务,售中的系统安装调试,售后的培训服务以及系统维护和技术等。 在售前咨询服务中,东信北邮人和客户坐在一起进行系统方案的详细讨论,为客户量身定做每一套最优的工程方案,在售中的系统安装调试期,精益求精,以期保质保量完成。 进入售后服务阶段,有公司人员进行跟踪服务。服务的全过程由核心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支持中心,作为强大的技术后盾。 以人为本,这是东信北邮所坚持的。 目前,东信北邮公司移动智能网核心技术人员始终保持稳定,公司的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总工、技术总监及CEO都是我国最早从事移动智能网研发的优秀人才,公司目前近200人中高学历人才在整个公司中占了80%-90%,而平均年龄才27岁。年轻化、高素质的人才为公司的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东信北邮还为自己的员工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廖建新认为管理上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好的公司可以让自己的员工愉快地贡献自己的精力。
未来的第一 东信北邮公司的目标是做电信软件的第一,作为电信运营商的支撑服务商,东信北邮在不断创造新市场。 对话廖建新 《软件世界》: 您走的其实是一条“学而优则商”的道路,当初为什么要选择从研究转向做企业?
廖建新: 我做事情最看重的还是兴趣。如果没有兴趣一定会很痛苦,而且坚持不下去。 1998年完成博士后研究,我留在北邮国家重点实验室搞科研、教书,1999年当上教授,2000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应该说,这段时间是非常顺利的。 当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研究、是通信,自己做企业是因为智能网技术成果需要转化,当时谈了很多家,也没有找到让我特别放心的企业转让出去,于是就自己硬着头皮做了。 刚做企业的时候兴趣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我这个人很喜欢挑战自己,也想看看自己的能力究竟能到哪里。 《软件世界》: 在把成果转换为市场效益的过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廖建新: 自从成立东信北邮以来,我的工作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进行科研工作;另一部分是企业发展。 做市场和做科研是有很大差别的,科研项目组的结构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要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需要由具备现代化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企业进行产品化和市场推广工作,这也是我们当初选择和东方通信合作成立独立的企业实体的原因。 我认为,科研项目要取得成功,除了有正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志同道合、团结协作的团队。 经验也告诉我,科研成果要成功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需要与其他企业的积极合作和互动,特别是在通信产业领域,更需要通过与运营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实现产学研用的结合。以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例,不但是高校和企业就高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合作取得的成果,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还得益于和运营商在技术标准方面的密切合作。
《软件世界》: 智能网是我国电信制造业自主研发与应用最成功的项目之一,它究竟能为通信提供什么增值服务?该项目的研究又是基于哪些技术基础呢?
廖建新: 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智能网发展了几十种业务,其中最有名的“神州行”,就是中国移动智能网最先发展起来的“杀手级”业务。 “神州行”的主要特点是预付费功能,它在呼叫过程中实施控制,能够在话费不够时,实时掐断;在业务的推广上不需要身份验证。现在“神州行”的用户已经超过了全球通用户的比例。 再举个例子,以前公司固定电话可以通过小交换机拨打简单的内部号码,现在是移动虚拟专用网,即VPMN虚拟专用网。通过手机可以把一个集体通过短号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公司内部可以通过4位短号来实现;还可实现对集团的分类控制和管理,即对内线、外线实现不同的控制,以便于分类付费和管理。当然,该业务还可以进行扩展,如可以把手机和固定电话纳入同一虚拟专用网,甚至捆绑在一起。目前这种业务已经在全国开展起来。 当然,彩铃业务也是一个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新尝试。“彩铃业务”作为最新颖的一项增值业务,初期采用智能网方式实现,是因为智能网方式对现有网络改动最小,同时实现周期最短。2003年3月25日,我们首先在浙江移动成功开通了此项业务,成为第一个实现此项业务的支撑服务商。随后江西移动、天津移动等公司均采用这一系统。
《软件世界》: 今年,您获得了“中国软件企业领军人物”的称号,您认为中国行业软件的希望在哪里?
廖建新: 我觉得是对客户业务的深刻理解和快速反应,这是象东信北邮这样的行业软件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法宝。 我还是用智能网为例,智能网的特点是和运营商的资费标准、管理体制、网络状况关系紧密,每个不同的地区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修改。 在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感觉国外厂商在这方面的反应非常慢,客户提出一个修改需求,可能需要先反馈到亚太,再到美国的技术中心,周期很长,这影响了国外智能网产品在中国的推广。可以说国内厂商能够占领国内智能网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赢在了对运营商需求的反应上,而反应快,开发及时恰恰是国内厂商的优势。
《软件世界》: 有种观点认为,3G的到来不会给电信行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因为3G的许多应用在2G或者2.5G上都可以做到,因此为软件服务商带来的空间也相对有限,您如何评价3G对国内通信软件行业竞争态势的影响?
廖建新: 3G到来后,新的增值业务提供技术也会不断涌现,智能网技术本身将随之向着开放性、分布化的方向发展,从现有移动智能网技术成果出发去围绕更广泛领域内的通信增值业务技术进行。 新业务发展趋势是以用户为中心,宽带化、移动化、个性化、综合化。这就要求采用统一的业务部署和提供方式,统一的业务引擎和数据信息,统一的业务管理、用户管理和SP/CP管理。但是当前新业务的提供方式是:每一种基础网络的每一类或一种业务,就要建设一个平台或系统,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针对现有业务提供方式和业务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通信增值业务相关理论及应用成为国际信息领域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统一的增值业务提供的理论及技术的研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将在未来的增值业务提供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当前的技术研究及发展动向,我们将对业务网络智能化展开研发。研发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建通用的增值业务网络体系,实现业务能力和业务资源在全网(包括网络及用户终端)的灵活分布,在向任意第三方提供灵活、方便、开放的增值业务创建、开发和部署的环境的同时,对各类增值业务的接入、管理和计费实施统一控制,并通过该系统提供不同用户通过不同网络、不同终端对增值业务使用的适配能力。该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开放性、分布性、灵活性、可扩展、统一的控制管理功能、统一的数据资源和计费能力、业务适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