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闲话:中小学生课业“减负”缘何成“增重”?

每日闲话:中小学生课业“减负”缘何成“增重”?_第1张图片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北京体检中心发布《2016年度统计报告》,该市去年高考仅1成考生完全合格。其中异常指标检出率首位为视力不良,占比89.64%,肥胖超重者占比三成。

数据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学校就像一个病灶,从里面出来的人没几个正常。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之后经过多年减负,到 教育部2013、2014两季“减负万里行”活动,再到2015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规定》,教育部要求:“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年级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国务院办公厅也曾发布文件,要求“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可以说国家对于中小学“减负”的重视丝毫没有松懈过,而民间、各种学术机构对中小学“减负”的分析讨论也是异常火热。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减负”这个概念还没有被重视,一般来说一天作业一般是这样的:

语文:1,抄课文一至两遍;2,背今天所学课文;3,预习标注下一课;4,写600字作文;5,写500字日记(我很奇怪为什么日记要让老师检查)

数学:1,完成练习册(一般写4页题);2,完成速算表(老师倾情印制的一张4a纸,上面有120道计算题);3,测试得分100分的抄一遍试卷,90~99分的抄2遍,90~60分的抄3遍,不及格的抄5遍(这个抄是把整张卷子抄下来,表格标点符号一个不漏);4,预习下一课并完成课本上的题。

仅仅就2科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讲真的是浩大工程,一般来说10点前睡觉真的算厉害,写作业到凌晨算常态,若是那一天正好有什么神奇的手工作业出现,那绝对是灾难。要是完不成,请出去罚站,喊家长还算轻了,最惨的是绕着400米跑道蛙跳。然而家长认为老师的做法很好,很放心,很严格。高压之下主要苦的是学生。到了初高中那作业量更是不用说,我记得高三时扛不住精神衰弱住院休学的大有人在。似乎在那样的环境下,把学校称为病灶也毫不夸张。

这几年的对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对比过往很容易发现情况并没有如预料中的变好,反而变本加厉以至于“减负”变成了“增重”,是什么使得“病灶”实至名归?

上课时间缩短了,放学时间提前了,作业也减了,课余时间多了。看上去对中小学生是极好,但绝大部分的父母们并没有傻到真的为此庆祝,大家心里面都很敞亮——再怎么课业“减负”,小升初、初升高、考好大学所要面对的压力可从来没有变轻过,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于是孩子在学校方面轻松了,回到家就要被父母张罗着报各种补习培训班。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说法,都表明了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原本学校家庭双重作用力将孩子扯出个人形,现在学校力量减弱,家长自身力量不足,只好寻求外部帮助。而这种帮助需要多少才是合适,家长们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掌握尺度,所以广撒网多报班便成了最佳选择——缺的知识可以补,不缺也可以回顾增强。不知不觉需额外的课业就堆积其起来,什么体育运动,什么拓展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鸭梨山大”自是无暇分身,还不如完成功课打开手机玩游戏来得舒服。

宁缺毋滥的做法,自然是“肥”了不少教育培训机构,随着“二胎”开放,再到现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三胎”,很多人看到教育培训这块大蛋糕的潜力,毕竟"互联网+"的魔力让全国人民每人给你1块钱成为现实,况且很多时候不止给1块钱。可是目前教育培训机构也面临着无证培训、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虚假宣传过多的问题,甚至使用的教材都是互相抄袭。但是只要学校继续无视外部环境压力,持续“减负”缺位,那么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替代学校。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一切始于应试教育。中小学生“减负”实际上是对应着素质教育发展而来,但是小升初、初升高,高考都应试教育的产物,而应试教育有着简单易识别的判断标准,你付出多少基本都可以很直观地在分数上表现出来,而素质教育的判别标准目前来看简直可以以千奇百怪来形容,相关配套也不健全。标准多了让人无所适从,配套不足让人有心无力,更可怕的是无可监督,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地方易生腐秽,比如前几年“赫赫有名”的体育特长生。并且教师的最后考核还得通过升学率,考试成绩来判别,而那些都得靠应试教育撑起来。出不来成绩别说老师、学校,家长脸上也不好看,而社会对拿不出成绩的学校自然也不会显得多宽容。既然各方都不好看,但明面上又不能反对,又怎能让看似一剂良方的素质教育及其衍生的课业“减负”发挥真正功效?

从前,一个地主要建三层高楼,于是木匠勘察情况后给地主看图纸,并报出价格。地主很不满意,因为价格超出预期,他提出只建最顶层的房子,因为顶层看着最好看,至于地基什么的就不要了,浪费钱。木匠听后双目一瞪,随后大笑三声,口吐真言:“是不是傻?”说完便拂袖离去,深藏功与名,只留下在原地发呆的地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闲话:中小学生课业“减负”缘何成“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