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0

创*新*者*的*解*答

第一期主要内容:为什么大公司会被迫增长,以及增长为什么总是会失败。

公司的经营决策不单受公司管理层影响,也要受到外部人牵制,如公司客户,公司投资者等。

创业公司的发展决策,往往也会受到其背后风投的影响,而风投家的意见则往往倾向于短期内见到收益或者KPI能够大幅增长这一类。如果公司已经上市,那么在公众面前也需要保持稳定增长,每季度的报表,营业额,利润,增长率,也都是要公开汇报的,如果没有令投资者满意,股价便很可能会下跌。一般来说,投资者是短视的,而企业经营者则更倾向于长远的布局(毕竟巴菲特芒格这类长期投资者是少数),所以这会造成一种内在冲突。

所以为了减少投资者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影响,很多公司宁可不上市,比如华为,马斯克的SpaceX。

当然,大多数公司还是想上市的,因为上市后能把股票套现,获得巨额收入。但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让公司尽可能一直保持增长。

高成长性的公司,其股价一般会将其未来几年的发展预期都估计在内,因此往往市盈率较高,但在市盈率高点买入的人,肯定是希望这家公司能够以更快速度增长的,即便它现在的增长速度已经很快了。

这样看来,即便公司发展足够快,但要是快不过投资者的希望,那么下跌的概率将仍然很大。

那么在上市公司中到底有多少公司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呢?

在1955——1995年间,对财富500强企业中的172家企业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5%的企业能够跟上通货膨胀步伐的增长,也就是增长率超过6%,其余95%的企业则都没能跑赢通货膨胀。因为多数企业往往在增长若干年后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滞,进而衰退下去,而想要重新振作,继续增长的概率是很低的。

所以炒股不如直接买指数哈哈,如果你的投资时间足够长。

当然,不论结果如何,公司仍然要尽力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不断地尝试,寻找新的增长点。比如腾讯和阿里,他们都已经是全世界市值前十位的公司了,但资本市场仍然要求他们不断地高速增长。举个例子,微信的用户目前已经8亿,想要再实现当初的从一亿到二亿,从二亿到四亿的迅速翻倍增长,无疑是极为困难的,起码它的中国市场已经接近饱和。

所以今年的新零售,阿里搞出了盒马鲜生,腾讯和永辉超市合作,搞出了超级物种,一时间都很火,但这么大市值的公司,客观上讲,想要再实现迅速增长,无疑很有难度。

看过这些现象、数据和例子后,接下来我们看看克里斯坦森给出的理论层面的解释。

因为多数公司只会延续性创新,而不会破坏性创新,虽然很多公司在不断拓展新业务,但它们往往采取的是对这些业务的延续性创新。而根据克里斯坦森的研究,如果采用破坏性创新的策略,一家企业发展新业务的成功率能够从6%提高到37%(因为破坏性创新相当于颠覆市场后又将其完全占为己有嘛)。

另外,克里斯坦森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那就是:一项技术是不是破坏性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项技术可能对A公司具有破坏作用,很可能会损害其原有业务,但对B公司来说不具破坏作用,反而可能会促进和提升他们的原有业务。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大潮涌动,电子商务也随之产生,但它对传统的PC产业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影响,对戴尔这样的PC制造商来说,是一种促进作用,因为戴尔是直销型公司,这波大潮使戴尔完成了从电话销售、客户交流到网上直销的转变。

而对走经销商渠道,以线下实体店销售的康柏公司来说,则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所以,一项创新是不是破坏性创新,并不取决于这些技术本身的特性,而取决于这项技术跟不同公司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果一个行业内有A、B、C三家传统大公司,现在有一家创业公司D,D公司研发出一项技术创新,它们准备籍此打败这三家公司,但经研究发现,这些创新技术对AB两家公司属于破坏性创新,很可能对其原有业务造成巨大打击,但对C公司来说却属于延续性创新,不会对其有什么大影响,这样一来,C公司很可能就会利用自己的规模和资源优势想出比较好的应对策略,在D公司发展壮大之前把他干掉。

那么D公司就需要三思而后行了。


无戒365训练营极限挑战第121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