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5日,“邦德”系列的第一部《诺博士》在伦敦举行了首映。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对于英国影史、甚至世界影史来说。因为从此以后,一个风靡全球的传奇英伦间谍诞生;一个多达24部电影的超长系列,开始了横跨影史半个多世纪的征程。
它为日后很多动作类型片在娱乐元素的设计上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时,它也影响了每一个从小透过电影认知世界的影迷的审美——
一副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皮囊,一张迷倒万千女性的俊雅脸庞,一身意大利手工西装、一把PPK式手枪、一杯摇晃不搅动的伏特加马提尼、一辆老式的阿斯顿马丁,一个人只身闯天涯……虽然极具浪漫主义,但似乎这就是大家眼里认可的正宗间谍范儿。
当然,再多的传奇色彩都是时间沉淀的结果,再多的开创性也只不过是世人的后知后觉。尤其是在一切开始的时候,没人知道“邦德”竟然能成为一种时尚。
“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说由英国小说家伊恩·弗莱明创作。据说“邦德”是以20世纪初俄国的超级间谍西德尼·莱利为原型,到了弗莱明的笔下则成了土生土长的英国高富帅,受命于英国情报局,保卫的是英国女王的无上荣耀。
不过,尽管“邦德”是英国人,但将他搬上大银幕的幕后大佬,却是两个分别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制片人——艾伯特·R·布洛柯里和哈里·萨尔兹曼。
60年代初,“邦德”电影的制作被推上日程。不过,主创和弗莱明原定是将《霹雳弹》的故事(后来第四部上映)作为首部“007”,但是剧本几经周折,最后改为了《诺博士》。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是照着“B级片”的量级进行制作,参与制片和出品的影业巨头“联艺”压根就没瞧上这部电影,筹备期间一度在项目“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抱着看好戏的态度。
不仅大制片厂,大明星也是不屑一顾。哈里和艾伯特在“邦德”的扮演人选上,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包括了当时耳熟能详的一线男星,只是都没能如愿。
要么大腕看不上这个角色,要么是导演看不上候选人;有人是不能接受“五部”连拍的长片约,还有人觉得邦德的道德有问题……一波又一波大牌谈崩以后,下下之选的肖恩·康纳利才入了制片人的眼帘。
从挑选肖恩做邦德的决定,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制片方的无奈。也许会有很多人喷笔者的无知,但有一说一,当时他的材质真的是很不咋地。
首先,出身苏格兰贫民窟的肖恩浑身一股草根气息,与一身贵族绅士范儿的邦德有着天壤之别。同时,他的苏格兰口音也是最被诟病的地方。
《诺博士》拍完后,希区柯克曾被邀请第一时间内部看片,老爷子对什么都满意,唯一有点膈应的就是肖恩那满嘴的“土腔调”。
其次,肖恩的外形也没有那么“完美”。尽管邦女郎赞娜·马歇尔日后说起第一次见到肖恩时如何如何被电到,但当时年仅31岁的他已经提早加入到“发际线飞出天际”的行列。
大改造工程除了外形,还有内在的修养和气质。电影的导演特伦斯·杨特地让自己的私人裁缝为肖恩定制了一身行头,还带着这个乡下小子不断出入各种上流社会的高级俱乐部里,体验生活。
外在的派头都能打造,最难处理的还是演艺的经验。在出任邦德之前,肖恩在电影圈只算得上三流演员。拍摄《诺博士》之前,他刚刚在福克斯的二战片《最后的一天》里尬了一个小角色。如果没有邦德的橄榄枝,他可能就要进入电视圈求发展了。
虽说遇到了事业的大转折,但如何演好还是让肖恩一筹莫展。于是他去问原著作者,弗莱明摇摇头说,我也不懂,小说里的邦德没有丰富的性格;他去问导演,杨也在怀疑人生,不停反问肖恩,我们在干嘛,这片子会有人看吗?
但肖恩不能迷茫,这有可能就是他最后一次演电影的机会,所以他格外珍惜。
以现在的目光看,肖恩的初次亮相的确有些青涩,并且绷得很紧。他在电影中全程用耍帅的方式来诠释邦德的不羁,可能会有些浮夸做作,但好像影响了后世的几位继任。直到丹尼尔·克雷格为止,邦德电影的定位似乎就是玩命耍帅。
肖恩无疑是成功的,他为整个邦德系列定下了基调。尽管英伦范儿、精英特工、情场浪子等元素设计感很重,但肖恩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观众。
有趣的是,这份魅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他用心思与毅力硬生生淤出来的。
就像肖恩在试镜时所表现出的霸气与强硬一样,一切都像是他自己精心排练过的结果。无怪乎制片人称其为“非常聪明之人”,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唯一那个带着野心与执着来竞争“邦德”的演员。
所以,笔者一直认为《诺博士》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便是成就了肖恩·康纳利。当然,肖恩也成就了“邦德”。一旦角色塑造成功,这本就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除此以外,电影其它部分的价值都不值一提。无论叙事还是手法,都是非常俗套、流水线式的产物。它在谍战片的类型开拓上,远没有1959年希区柯克执导的《西北偏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就算是那些所谓影响日后的风格和模式,其实也都是围绕“邦德”这个人物而产生的,他本身的魅力和戏剧性才是那笔巨大的财富。抽离了他,一切也都会随之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