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方收益少

父亲是个语文老师,特别喜欢看书写字。受他的影响,我们兄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小时候父亲特别喜欢买各种小人书给我们看。成长的岁月,我一直如饥似渴地读书。但是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哥哥现在是副教授,在大学教语文,而我仅是个爱看书的人,是个普通的技术工人。哥哥常批评我,说我读书方法不对,并给我指点迷津。经过长期的读书体会,我渐渐地有所领悟。我把我的读书经历写下来,可以为各位读者的前车之鉴。

我读书有两个误区。第一,我读书不专业不系统不求甚解。只要是看到书,我就读,没有选择,没有甄别。记得初中阶段,校园里到处流传着琼瑶的言情小说。我因是寄宿学校,有很多的课余时间,便废寝忘食地看那些小说,这么多年过去,书中的那些故事情节老早忘记了,留在记忆中的只有几句诗词,那还是琼瑶从前人的诗词里引用的。看到金圣叹评《水浒传》: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这番话真让我醍醐灌顶。我最爱读小说,看时真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吞下就是,哪管什么滋味。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自己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些话让好多人都产生了误解。其实,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不是真的指读书时随便马虎、粗疏轻狂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是非常认真的,否则不会有传世的田园诗篇。这句话应该结合陶渊明读书的历史背景来看。“不求甚解”实指不拘泥于章句考证,不囿限于作者原意,主张读书要以心相交,适己会意。这种唤醒读者主体意识的读法,实际上是对两汉以来繁琐解经的训诂之风的反叛和纠弊,是对单一的精读方法的补充和发展,并不否定细读细品味的精读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表现了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洒脱个性。“不求甚解”要求我们读书不能太拘泥于作品的字面意思,而要活学活用。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可见读书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只能是误人误己。

我读书不专业不系统到了可笑的程度。一份报纸在手,我可以看几个小时;一本菜谱也能让我爱不释手。又因为特爱美,为此我学了服装设计,虽然能随心所欲地剪裁制作各式时装款式,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解得还是有所欠缺。我的兴趣爱好很宽泛,今天学下国际象棋,明天又学下围棋,学得多,并没有博学而多才,但愿大家不要学我,小猫钓鱼三心二意,做事都是三脚猫功夫。

一直到现在,我的读书方法依然不得法。金克木老先生谈读书时说到一条轶事: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很有道理:中国古书只有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所以,读书应当有追根溯源的理念。正因为如此,金老先生花了很多的篇幅来探讨书的根源和读书方法。他认为,文化都是有结构有系统的。如果究本溯源,学历史的起码要先读通《史记》、《资治通鉴》,这样再往下读,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当然,这种读书法不仅适合历史学,其他专业也值得借鉴。可是我却往往无法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我常常是拿到哪本算哪本,有时翻开四五本书同时读,本本都爱不释手,但收益却很差。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见,书乱读,不专业不系统不分先后,只能是蜗牛带壳,慢慢爬行。

第二,我读书是蜻蜓点水式,缺少深度,因此无法把自己的感觉通过语言文字告诉别人。我最爱看小说,自以为看了很多很多的小说,有许多小说很让我感动,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道理。我很想写些读书评论,以此来推荐给朋友们看,可是我却觉得自己有口难言。我虽然会说话,但是却难以表达和描述书的动人之处。很多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只是能发出声音的哑巴而已。有那么多书我读过,也让我那么怦然心动、那么幸福,可是我却无法把这种感受告诉别人,没有人能分享我读书带来的成长和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就是没有把学习和思考统一起来啊!如果从一开始看书时我就注意理论的积累,同时好做读书笔记,每看一本书,好好地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到今日估计写写评论或读书笔记什么的,应该是驾轻就熟吧。

我读了许多书,只能用于个人休闲消遣解闷,这很没有成就感,我想我自始至终没有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从今以后就慢慢地改正罢,但愿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无方收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