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佛教史概说》野上俊靜等著,圣严法师译)
B.C.566-486 印度释迦世尊在世年代(众圣点记)。
466-386 印度释迦世尊在世年代(宇井伯寿氏说)。
274-235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向世界各地,派遣正法使者,传播佛教的时代。
139-126 汉武帝派张骞(─114)出使西域,打开东西之间的陆上交通。
2 (前汉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于博士弟子景卢。
A.C.65 (后汉永平八年)楚王英,在此时信奉佛教。
67 (后汉永平十年)因为明帝求法,传来佛法。
140-170 贵霜王国的迦弥色迦王,出现在印度及中亚细亚,兴隆佛教,因此而有好多西域僧侣,来到中国,佛教遂得日渐流行。
147 (后汉建和元年)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至洛阳。
150 (后汉和平元年)月氏沙门,支娄迦谶到洛阳。
150-250 印度龙树出世,建立实相论的教学。
170-270 提婆出现于印度。
247 (吴赤乌十年)康居人康僧会(─280),由海路到建业。
250 (魏嘉平二年)中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
260 (魏甘露五年)朱士行到西域于阗求梵本。
265 (晋泰始元年)竺法护(─308)来长安,翻译大乘经典。
310 (晋永嘉四年)西域僧佛图澄(232-348)到洛阳。
310-390 无着出世于印度,建立缘起论的教学。
320-400 世亲出现于印度。
323-325 (东晋太宁年间)东晋国内,公许汉人出家。
335 (后赵建武元年)石虎公许后赵国内的汉人出家。
340 (东晋咸康六年)东晋发生沙门可否礼敬王者的问题。
351 (前秦皇始元年)佛图澄门下的僧朗,入泰山。
366 (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僔,于敦煌鸣沙山,开石窟。
385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弥天释道安七十二岁,寂于长安。
398 (北魏天兴元年)在北魏的代郡,建五级佛塔寺。
401-413 (后秦弘始三至十五年)鸠摩罗什来长安,译出大乘经论,传来实相论教学。
402 (东晋元兴元年)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念佛。
408-429 (后秦弘始十年至宋元嘉九年)北印度的佛陀跋陀罗(觉贤)在长安及建康,译出《泥洹经》等大乘佛典。
412-433 (北凉玄始元年至义和六年)昙无谶来姑臧,译出《涅盘经》等经。
414 (东晋义熙十年)法显游学印度,前后十五年,后着《历游天竺记传》。
435-468 (宋元嘉十二年至秦始四年)中印度的求那跋陀罗,由海路来到建康,译出《胜鬘经》等。
444-446 (北魏太平真君五至七年)北魏太武帝废佛毁释,是为三武一宗的第一次法难。
454 (北魏兴光元年)随着北魏佛教的复兴,僧统昙曜,着手开凿云岗的五大石佛。
467 (北魏皇兴元年)于北魏平城永宁寺,建成七级浮图。
476 (北魏承明元年)以北魏凉州的军户三百户,为僧祇户。
493 (北魏大和七年)制定僧制四十七条,经营新都洛阳,不久,开凿龙门石窟。
504-549 (梁天监三年以后)梁武帝开始奉佛的大业。
508 (北魏永平元年)北印度的菩提流支来洛阳,译出无着及世亲的净土和《十地经论》等。
516 (北魏熙平元年)洛阳永宁寺建九层塔。
517 (梁天监十六年)梁僧佑律师,完成《出三藏记集》。
518 (北魏神龟元年)北魏于其天下诸郡,建立五级佛塔。
519 (梁天监十八年)梁慧皎,完成《高僧传》之撰着。
521 (北魏正光二年)法云及惠生,携梵本归至洛阳。
530-561 印度的护法(Dharmapāla)出现于世。
538 (梁大同四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此年的日本,始从百济国,接受佛像经卷。
548-569 (梁太清二年至陈大建元年)西印度的真谛,由海路至建康,传译无着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等。
552 (北齐天保二年)过了佛灭一千五百年,进入末法时的第一年。
556-589 (北齐天保七年以后)那连提耶舍至邺,译出《大集月藏经》等。
574-577 (北周建德三至六年)北周武帝废佛毁释,遍及华北一带。是为三武一宗的第二次法难。
581 (隋开皇元年)文帝建立隋朝,于长安建大兴善寺,天下四十五州各建佛寺,着手复兴佛教。
589 (隋开皇九年)三阶教的信行,入长安的真寂寺。灵裕(─605)开凿宝山石窟,刻石经。
592 (隋开皇十二年)文帝勅选天下名僧为五众及二十五众。净影寺慧远七十岁入寂。
594 (隋开皇十四年)《法经》等的众经目录完成。三阶教的信行五十五岁示寂。
597 (隋开皇十七年)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完成。智顗寂于天台山。
600 (隋开皇二十年)吉藏受晋王广之召,入扬州的慧日道场。
601-604 (隋仁寿元年至四年)文帝于天下一一三州,造立佛舍利塔。
605 (隋大业元年)静琬(─639)于房山开始《大藏经》的石刻。
609 (隋大业五年)道绰诣并州玄中寺,归心于净土教。
618 (唐武德元年)高祖设无遮大会于太极殿,七日行道。
623 (唐武德六年)三论宗的嘉祥吉藏七十五岁入寂。
626 (唐武德九年)由于佛道二教的论争,下达沙汰之诏。
628 (唐贞观二年)太宗为战死者于京城诸寺,七日行道。
635 (唐贞观九年)相部律宗的法砺,六十七岁示寂。
645 (唐贞观十九年)玄奘(600-664)游学印度十七年后回国,着了《大唐西域记》。净土教的道绰八十四岁,于是年往生。
667 (唐干封二年)南山律宗的道宣七十二岁入寂。
671-695 (唐咸亨二年至嗣圣十二年)义净(635-713)泛南海赴印度,游历二十五年之后,是年带了许多梵本,回到洛阳。
675 (唐上元二年)禅宗的五祖弘忍寂。
681 (唐永隆二年)净土教的善导六十九岁往生。
682 (唐永淳元年)大慈恩寺的窥基五十一岁入寂。
690 (唐天授元年)武周革命。于两京及天下诸州,建大云寺。
693 (唐长寿二年)印度的菩提流支来华,在帝都的佛授记寺等处,译出《宝雨经》及《大宝积经》等大乘经典。
695 (唐天册万岁元年)明佺等完成《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697 (唐圣历元年)东塔律宗的怀素示寂。
699 (唐圣历二年)实叉难陀于洛阳大遍空寺,译出《华严经》八十卷。
702-719 (长安二年至开元七年)慧日(680-748)由海路赴印度,经历十八年后,回到长安,受慈愍三藏之号。
705 (唐神龙元年)天下诸州造中兴寺,后改名龙兴寺。
706 (唐神龙二年)北宋禅的神秀,以百余岁的世寿示寂。
712 (唐先天元年)华严宗的法藏七十岁,寂于大荐福寺。
716 (唐开元四年)印度那烂陀寺的善无畏(637-735)来长安。
717 (唐开元五年)日本的玄昉,自唐返日,带去经论甚多。
720 (唐开元八年)印度那烂陀寺的金刚智(671-741)到长安。
730 (唐开元十八年)智升着《开元释教录》。
738 (唐开元二十六年)勅天下诸郡,于龙兴寺之外,建开元寺观。
739 (唐开元二十七年)勅天下僧,国忌之期于龙兴寺观行道;千秋节三元日则于开元寺观行道。
747 (唐天宝六年)由尚书祠部发给度牒,作为正式僧尼的证件。
760 (唐上元元年)荷泽之神会入寂。
774 (唐大历九年)密教之不空七十岁入寂。
782 (唐建中三年)天台宗的荆溪湛然寂,世寿七十二岁。
798 (唐贞元十四年)般若译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卷。
799 (唐贞元十五年)圆照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完成。
814 (唐元和九年)百丈山的怀海寂,寿九十五岁。
819 (唐元和十四年)凤翔法门寺的佛舍利供养于宫中;韩退之上奏〈论佛骨表〉。
821 (唐长庆元年)净土教的法照寂。
839 (唐开成四年)华严宗的清凉澄观寂,寿百零二岁。
841 (唐会昌元年)华严宗的宗密寂,寿六十二岁。
842-845 (唐会昌二至五年)唐武宗废佛毁释,是为三武一宗的第三次法难。
955 (后周显德二年)后周世宗下令废佛,计划整肃佛教教团,是为三武一宗的第四次法难。
960 (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勅令停止废佛,并加复兴。
966 (宋干德四年)僧行勤等,奉勅游学印度。
971-983 (宋开宝四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太祖命张从信,在四川成都,雕造《大藏经》。
982 (宋太平兴国七年)于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建译经院,复兴佛典的 翻译事业。后改为传法院,傍建印经院,以谋佛典的刊行。
991 (高丽成宗十年)高丽依照宋版《大藏经》,经二十年而完成《高丽藏》的刊行。
997 (辽统和十五年)辽僧行均的《龙龛手鉴》完成。
1010 (宋大中祥符三年)太平兴国寺,建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共设戒坛七十二所,严格实施出家受戒的制度。
1015 (宋大中祥符八年)杨亿及惟净等,出《大中祥符法宝录》。
1021 (宋天禧五年)全国的僧数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数六万 一千二百四十人。
1022 (宋干兴元年)天台宗山外派的孤山智圆入寂,寿四十六岁。
1028 (宋天圣六年)天台宗山家派的四明知礼示寂,寿六十九岁。
1032 (宋明道元年)慈云遵式入寂,寿七十岁。
1037 (宋景佑四年)惟净等完成《景佑新修法宝目录》。
1057 (辽清宁三年)房山的四大部石刻经典完成。
1059 (辽清宁五年)辽之《契丹大藏经》刊行。
061 (宋景佑六年)南山律会正派的允堪入寂,寿五十七岁。
1064 (宋治平元年)戒珠的《往生传》完成。
1080 (宋元丰三年顷)福州东禅院的冲真等,着手《大藏经》的刊行。
1112 (宋政和二年顷)福州开元寺的本悟等,企画另一《大藏经》之出版。
1116 (宋政和六年)南山律资持派的灵芝元照入寂,寿六十九岁。
1119 (宋宣和元年)因为宋徽宗信仰道教,故将佛菩萨及僧尼的名称改定。
1132 (宋绍兴二年)由王永从等施财,于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刊行《大藏经》。
1143 (宋绍兴十三年)法云的《翻译名义集》完成。
1162 (金大定二年)金之燕京,勅建大庆寿寺。
1189 (金大定二十六年)此时完成《金刻大藏经》。
1231 (宋绍定四年)平江府碛砂延圣禅院,着手《大藏经》之刊行。
1260 (元中统元年)元世祖召八思巴为帝师。
1269 (宋咸淳五年)大石志盘的《佛祖统纪》着成。
1270 (元至元七年)元朝建造护国仁王寺,保护喇嘛教。
1279 (元至元十六年)杭州白云宗大普宁寺,着手出版《大藏经》。
1280 (元至元十七年)设置功德使司。
1291 (元至元二十八年)依据此年宣政院之记录,全国有寺院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所,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1306 (元大德十年)庆吉祥等,制作《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1331 (元至顺二年)元朝于天下设置广教总管府十六所。
1335 (元顺帝至元元年)德辉重修《百丈清规》。
1341 (元至正元年)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完成。
1354 (元至正十四年)觉岸的《释氏稽古略》撰成。
1368 (明洪武元年)明朝于金陵的天界寺,置善世院,统管天下佛寺僧尼。
1372 (明洪武五年)明朝颁布周知册于天下寺院。明之《南藏》,亦于此时开始刊行。
1382 (明洪武十五年)改善世院为僧录司,齐备了中央以至地方的僧官。分天下之佛教为禅、讲、教之三宗;制定三宗僧尼的服色。
1386 (明洪武十九年)对天下佛寺置砧基道人。
1418 (明永乐十六年)姚广孝(道衍)谢世。
1440 (明正统五年)明之《北藏》雕印结束。
1567(明隆庆元年)云谷法会入寂。
1589 (明万历十七年)嘉兴楞严寺的方册本《大藏经》开始刊行。
1602 (明万历三十年)屠龙的《佛法金汤录》完成。
1603 (明万历三十一年)紫柏真可寂,寿六十一岁。
1615 (明万历四十三年)云栖袾宏寂,寿八十一岁。
1617 (明万历四十五年)如惺的《大明高僧传》完成。
1638 (明崇祯十一年)幻轮的《释鉴稽古略续集》完成。
1655 (明永历九年)蕅益智旭寂,世寿五十七岁。
1735 (清雍正十三年)清之《龙藏》着手刊行,经四年而成。
1759 (清乾隆二十四年)满蒙汉蕃四译对照的《大藏全咒》完成。
1773 (清乾隆三十八年)开始《大藏经》的满洲语译,经十八年而成。
1796 (清嘉庆元年)彭绍升居士往生,寿五十七岁。是年发生白莲教之乱。
1841 (清道光二十一年)龚定庵居士往生。
1850 (清道光三十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之乱发生。
1911 (清宣统三年)杨仁山居士往生,寿七十五岁。是年发生了辛亥革命。
1912 (民国元年)清朝灭亡,成立了中华民国。八指头陀寂于北平。
1913 (民国二年)在北京组织中央佛教公会。
1920 (民国九年)南京创立支那内学院。《海潮音》杂志亦于是年创刊。
1922 (民国十一年)太虚创设武昌佛学院。
1924 (民国十三年)太虚等组织中国佛教联合会。是年在庐山召开世界佛教联合会。
1928 (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此年颁行寺庙登记条例十八条。
1929 (民国十八年)在上海召开中国佛教会第一次大会。
1930 (民国十九年)公布监督寺庙条例。
1934 (民国二十三年)在上海发行每日刊的《佛教日报》。
1935 (民国二十四年)刊行《宋藏遗珍》。朱锦门等重修敦煌千佛洞。
1936 (民国二十五年)中国佛教会根据中国国民党的指示改组。
1940 (民国二十九年)印光圆寂,享寿七十九岁。
1943 (民国三十二年)发布寺庙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实施办法。欧阳渐于是年去世。
1946 (民国三十五年)太虚寂于上海玉佛寺,享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