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客之风

公元前630年,中原霸主晋文公与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强强联手,以郑国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城濮之战中出兵帮助楚国为由,分别驻军在函陵、氾南,包围了郑国都城,其国势可谓危如累卵,城破更在旦夕之间。

此时,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担任圉正的烛之武。圉正是一个养马的小官,而烛之武年事已高,所以他很不愿意去见秦君当说客,露出了些许不满,因为郑伯没有早早重用他。郑伯向他认错,并以国家利益打动了烛之武,于是“夜,缒而出”。

烛之武成功地谒见了秦君,并开始游说。他的外交辞令极其高明,讲话滴水不漏,内容层次分明,态度不卑不亢,具有鲜明的说客之风。首先,他开口第一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先声夺人,有效地封住了秦穆公内心里想要说出来的话,防止秦穆公给他“下马威”,使这次的外交局面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拉回了郑国的主动权。其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放低了姿态,向秦穆公表达了一种“为秦国着想”的立场,更能让秦穆公这位野心不小的君主对他的话题产生兴趣,让秦穆公继续听下去。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举出了确凿的事实,即“越国以鄙远”,来告诉秦君攻破郑国,对他没有实在的好处。因为秦国是越过国境来攻打郑国的,所以即使郑国的土地分给了秦国,也是一块“飞地”,没有什么价值,反而需要派兵戍守,这初步引起了秦穆公的深思。既然郑国的土地秦国守不住,那么它必定会为晋国所有。“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秦穆公的野心不比晋文公来得小,从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迅速称霸可窥一二。如果我们打开春秋的地形图,就会发现,郑国离晋国较近,换句话来说,不正是“亡郑以陪邻”吗?晋国增强了实力,秦国相对来说就削弱了,这点使秦穆公深深忌惮,足以引起他的戒心。


说客之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外交使者,自然有权以国家利益为筹码。“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是烛之武在向秦君示好。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被晋国灭国,不如牺牲一部分微不足道的利益,来换取秦穆公的撤退,何况说不定还可以由此依靠上秦国。因为郑国是一个小国,每日都在大国之间的夹缝里求存,由“且贰于楚也。”可以看出,烛之武的决定并不令人意外。“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是烛之武在“翻旧账”,暗示秦穆公晋国不守信用,那么攻破郑国后许给秦穆公的利益自然尚未可知。秦穆公已经上过一次当,怎么会甘愿上第二次当呢?其实这里也是烛之武在挑拨离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继续深入,为秦穆公剖析出晋国贪得无厌的本质和必定损害秦国的下一步战略。秦穆公此时一定心惊肉跳,因为烛之武的话从实际出发,切中要害,所以秦穆公果断地“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我们再来看结果: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从整体的外交辞令和结果可以看出,烛之武其实是偷换了概念,本来攻打郑国是“以其无礼于晋”,但是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一点,转而通过分析国力,高明地借了晋国的“势”,利用秦穆公野心勃勃的特点和晋文公爱惜名声、知难而退的心态,完成了郑国的“大反转”。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作为弱势一方的外交使者,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具有说客之风的辩士,千古之后,犹令人肃然起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客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