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少有人走的路》。M. 斯科特.派克[著]
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他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是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趋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有的逃避问题者,宁可多在头脑经营的虚幻世界里,甚至完全与现实脱节,这无异于作茧自缚。心理学大师荣格更是明确地指出:“神经官能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使心理变得健康。
简单地说,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要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我说过: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问题降临,必将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体验。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都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应该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绝对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不是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巧合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症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人的一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位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评估责任归属,必然让我们感觉痛苦,从而产生回避倾向。从内心出发,作出权衡,当事人须自我反省,其中的痛苦和折磨,令不少人望而却步。好逸恶劳显然是人类的天性。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都会本能地逃避责罚。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来,他们会忙不迭地推卸责任。不少孩子患有某种神经官能症。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就会把承受的苦楚看成是罪有应得。缺少关心的孩子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这是根源于父母缺少爱和照顾。
心理学上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说,神经官能症患者把责任揽给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人格失调症患者却嫁祸给别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子女。他们不履行负责的责任呢,不给孩子需要的爱和关心。孩子的德行出现问题,他们从来不会自我检讨,而是归咎于教育制度,要么就抱怨和指责别的孩子,认为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为孩子提供了榜样,还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的婚姻很不幸、我的心理不健康、我的人人生潦倒不堪,完全是你们的责任。 ”孩子无法理解这种指责多么合理,就将责任归咎于自己,由此成了神经官能症患者。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埃尔德里奇·克利佛。
经心理诊断而患有人格失调症的人,逃避责任的程度常常相当严重。人人都有逃避责任的倾向,哪怕是以微妙的方式逃避。
为个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又想极力规避这种痛苦。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利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埃里克·弗罗姆将其所著的讨论纳粹主义和极权主义的专论命名为《逃避自由》,可谓恰如其分。为远离责任带来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西尔德·布鲁茨博士在她的《心理学研究》前言部分,这样解释一般病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对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疑惑。”大多数病人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能够威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在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他们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永远都会感到自己是个牺牲品。
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去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绘制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惟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
人生苦短,我们只想一帆风顺。我们由儿童成长为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付出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人生观、世界观的地图,似乎各方面完美无缺。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作出大量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相当奇特——不只是被动地抗拒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说它们是异端学说,是来自邪恶势力。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去捍卫过时而腐朽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默然置之,是构成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
保持平衡
自律,是艰苦而复杂的工作,你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你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特殊的“约束”,我称之为“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使心智平衡,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历放弃的痛苦。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或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
对那些有勇气承认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选择放弃,是获得成功必经的一步。放弃某种心爱的事物——至少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肯定让人痛苦,但适当放弃过去的自我,才能使心智成熟。因放弃而感到抑郁,使很自然而健康的现象,只有放弃遭到了某种力量的干涉,才是不自然、不健康的现象。放弃的过程无法进行,抑郁的心态就会延续,直到心灵找到出路。
人生的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只有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不少人不敢面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过去,以至无法克服心理危机和精神危机,所以只能止步不前。
实际上,人类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声明的意义恰在于“死亡”这一现实,这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放弃自我,使耗时长久、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兼容并包。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受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