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筠心 图:纽南梵高博物馆、欧洲梵高宣传册
如果说维米尔是代尔夫特的明星,那么毫无疑问,梵高就是纽南的骄傲。这个位于荷兰南部的小镇,并非梵高的家乡,然而机缘巧合,他的父母曾在纽南居住。于是,穷得捉襟见肘的他,投靠双亲,自1883年12月起,在那儿度过了两年时光。
请莫小看这短短两年,梵高的四分之一作品来自纽南。如今纽南尚有二十三处地方,能让我们想起他;凡是他写生过的景物,纽南人小心地保护着,不敢改动一丁点;漫步小镇,随处可见以梵高、他的家人、模特、朋友、作品命名的路牌。纽南人动情地说:谢谢梵高,把纽南放到了地图上!
01
念念不忘
是的,纽南因为梵高而闻名。如今,他的父母家已成了梵高博物馆。而它正对面的餐馆,名字叫“吃土豆的人”。要知道,梵高的第一幅代表作《吃土豆的人》,就诞生在纽南。
1885年末,梵高离开纽南,前往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从此再未返回荷兰。换句话说,纽南也是梵高与荷兰挥手道别的地方。
1887年纽南市长收到一封信,远在巴黎的梵高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可否赞助一些纸,以便他写东西。可想而知,当时的梵高窘迫到啥境地!这封信的原稿被妥妥地珍藏着,纽南人说:这是梵高给予纽南最后的留言,应该被尊重。
纽南珍视与梵高的这段缘分,深情记录着他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们的天才,孤独又勤奋的画家梵高,到底做了什么?令纽南对他如此念念不忘呢!
让我们倒带到更遥远的年代,从一个男孩的出生说起……
02 坏小孩
梵高的母亲名叫安娜,是一个友善、外向的女人。三十一岁时,与小三岁的牧师西奥多勒斯·梵高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即夭折,正好一年后的1853年3月30日,她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文森特·梵高。
这是一个让父母伤透脑筋的儿子。他浪迹过多地,也曾投入地从事画廊经纪人、牧师,但都未能长久。1881年他在埃顿建立了第一个工作室,并登记为画家。可不久,他与父母发生了争吵,于年末出走海牙。
就在海牙,他遇见了玺恩。这个比梵高大三岁的缝纫女工,曾经做过妓女。她还是个未婚妈妈,与梵高认识时,正身怀六甲,并有一个女儿。可梵高毫不介意,或许出于同情,两人同居了一年半。玺恩与她的孩子也是梵高的模特,出现在多幅画中。
然而,梵高“离谱”的爱情,让家人震惊与闹心。他收到一封母亲的来信:“听说你还和那个女人在一起,我们真的为你担心,她会引你走上歧途。我知道,这都是我的错,没有把你教育好。可是,你的弟弟西奥并不是这样!”
最终,在家人的干预下,梵高与玺恩分手。1904年,玺恩在鹿特丹投水自尽。世人眼里,这个不洁、罪恶的社会底层女人,因为梵高而留名。
至于母亲的乖儿子西奥,他是一名成功的艺术经纪人。与梵高关系密切,是他多年来,可靠的经济援助人。梵高的自杀,让西奥悲痛难以自拔,半年后跟随哥哥的脚步离世。兄弟俩一起长眠于法国奥维。
这些都是后话,1883年的冬天,所有的悲剧尚未发生。三十岁的梵高乘坐火车,来到纽南。车窗外的乡村景色,带给他喜悦与灵感,他,即将成为纽南人嘴里的“画家先生”。
03 土地与农民
1883年,纽南人口2560,与其称作小镇,不如说是村庄。一眼望去,满目农田、荒地与树林,道路以泥巴地为主。多数房子是茅草顶,像是梵高父母家,以及一度与他过从亲密的玛戈特女士家,算是殷实的中产阶级。
纽南的农村生活实在是太苦了,农民起早贪黑地劳作,却仅够糊口。他们住在潮湿、促狭的小木屋里,靠着宗教信仰支撑着,希冀明天会有所改变。每天晚饭前,他们会祈祷;星期天,他们结伴前往教堂,聆听福音。
谆谆布道的牧师,给人以心灵慰籍,因此深受农民的信任与尊重。梵高的父亲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他作风严谨,很有学问。但是,纽南人很少把梵高当作牧师的儿子,因为父子俩实在不像!
并且,两人关系很复杂。或者说,牧师与他个性独特,脾气倔强的儿子很难相处。他乐于见到儿子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从事安稳、体面的工作;而他反对父亲学究式的狂热,厌恶所谓的“真实生活”。他们经常水火不容,却又彼此深爱。
1885年春,梵高的父亲突然去世,从此少了一个人,在他耳边絮叨:赶紧成家立业,不要再四处流浪,免得一事无成……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梵高与农民们也建立了信任。尽管纽南人依然觉得画家很古怪,但还是接受他成为小镇一员。在梵高的身边,有几个纽南人开始走近,并了解他。
作者:筠心,喜欢读旧书的70后,从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国,美篇签约作者。
下接:
梵高的纽南岁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