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的 IFTTT 产品都死了?

为什么国内的 IFTTT 产品都死了?_第1张图片
ifttt

虽然网上已经有不少 IFTTT 的相关文章,但开始之前还是要简单提一下,文章虽多,但我还没发现有哪篇文章介绍 IFTTT 的发音,这个产品的发音是 "ift", 而不是 I-F-T-T-T.

为什么国内的 IFTTT 产品都死了?_第2张图片

IFTTT 是 if this then that 的首字母缩写,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自动化服务。学过编程的人都特别容易理解,翻译成中文其实也挺好懂,「如果...那么」,「如果...就」...

有几个概念需要解释一下,this 表示触发器(trigger),指某种网络服务,比如天气、地理位置、微博;that 则代表执行接下来的动作(action)。所有的触发器和动作都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可以理解为 App,他们存在于频道里 (channels)。用户完成以上的所有的动作则被称为流程 (recipe)。下面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为什么国内的 IFTTT 产品都死了?_第3张图片
IFTTT - Create Recipelast

IFTTT 创建于 2010 年 12 月,2011 年就已经有很多国内团队开始模仿,可惜截止 2013 年,以下所有的产品都已经停止运营。IFTTT 虽然没有像 ins , snapchat, uber 这些现象级的公司那般大火,发展的也还可以,在官网上可以发现,收纳的频道已经从最初的 10 几个扩展到如今的 180 来个,几乎囊括了最受欢迎的互联网产品。

如果是 http://www.ruguoshi.com/
如果云 http://www.ruguoyun.com/
如果就 http://www.ruguojiu.com/
如果说 http://www.ruguoshuo.com
假设就 http://www.jiashejiu.com/
一旦就 http://yidanjiu.com/

对于这样一款超酷的产品,为什么国内的 copycat 都死掉了?按理说,活下来一款产品应该不难。稍微琢磨一下就不难发现,在墙内这块奇葩盛开的大地,目前还没有培育这种产品的土壤,包括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用户,都不满足。

首先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来说,180 多个频道里只有一个中国应用,新浪微博,可想而知国内应用的 API 接口设计的是有多么糟糕。细细体会,其实也并不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做不好 API(你看微博都做到了) ,而是国内企业与生俱来的平台思维,诶,我干嘛要提供接口哇,你把你的服务接到我的平台里就好了,诺,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很多时候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并没有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大家都只剩怎么快速赚大钱的互联网思维了。

再来说用户。对于这么一款超他妈酷的应用,却是有天然的门槛。别看国内的互联网业务风风火火,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人口数量带来的红利。现实来说,目前仍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需要网民智商的应用注定不会有太多人用。

智能手机用户虽然不少,但很大部分只是从原来的打电话、发短信变成了打电话、发微信/QQ, 顺便玩一下手游,个人生活的信息化程度相当之低。在查看 Alexa 之后更是应证了这点。

为什么国内的 IFTTT 产品都死了?_第4张图片

顺便还发现个有趣的数据,印度的全球访问量竟然排在第二位,中国压根没上前 5 。可见阿三的个人信息化程度之高,已不是你国人民可以嘲笑的了。

当然坊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闻:

if
国内的互联网企业都能良好的开放 API & 网民质量提升
then
IFTTT 产品大量出现
else
腾讯粑粑轻松收割

想想还真是地狱级难度的产品呢。

为什么国内的 IFTTT 产品都死了?_第5张图片
KickTech.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国内的 IFTTT 产品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