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进之欢】栉风沐雨,我从风雨中走远又归来,我是悉达多——《悉达多》书评

大家好,今天千语新说开了一个新的专栏【寸进之欢】,是书评专栏。名字取于胡适先生为“中国科学社”写的社歌里的最后几句歌词:“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但又不仅仅为学术所用,我认为一切求知的理想和行为都可从这种态度中受益,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读书也是这样,虽卷帙浩繁但读一本有一本的体会,阅一卷有一卷的收获,跟我来罢,总不会停下就是了。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寸进之欢】栉风沐雨,我从风雨中走远又归来,我是悉达多——《悉达多》书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栉风沐雨,我从风雨中走远又归来,我是悉达多

——《悉达多》黑塞 书评

如果单看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修道的青年去寻找真正的道义的故事。”那么我想我可能得到五十岁以后才翻开这本书,那时就算有些许领悟,也不是新鲜到能触动这个年轻人的共鸣了。这本书,是真正写给年轻人的书。

故事本身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一个修道的年轻人出发去探寻自己认可的真正道义的历程,这位青年叫悉达多,天资聪颖,姿容俊美,家世在婆罗门本就地位崇高,所有人都喜欢他。但沐浴在盛名和宠爱中的少年人却不满意自己,他对自己虔诚的献祭和斋戒祈求生出了疑问,为了探求“真我”的存在,他拗着父亲的意思出门当了一位沙门(苦修者)。沙门的修行方法是抑制欲求,挨饿受冻,将生存所需的外物降到最低水平,从而静心向内观。因为天资聪颖悉达多苦修的两年进步颇大,很得老沙门的赏识。恰逢圣人释迦摩尼那时候名扬四海,他和他的朋友慕名去听释迦摩尼讲经,书中用大段的笔墨来讲释迦摩尼是多么的受当时的人的推崇,悉达多的朋友也皈依了,但悉达多并没有。然后悉达多遇到了一个非常美的女子,陷入了爱河之中,为了追求这位美女他还跟一个商人经商,多年修行让他很容易得到人的信任,轻易就在商业上所获颇丰,有钱有酒有爱人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悉达多经历了好奇这样的生活,为这种生活所累,直至逃离这种生活。最后他到了一条河边,想过死亡以逃离这种自我厌恶。不过没死成,醒了之后觉得自己重生了,自此和一位非常会倾听的摆渡人一起做了个摆渡的老头子,每天倾听河水的启示。如果故事就这么结尾了的话,这可能是一个说理性的小故事,启发是有,但也不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但结尾是有点妙的,悉达多多年的情人在他走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几年后临死前刚好渡河遇到了悉达多,去世之后就把儿子留给了悉达多,悉达多本已平静的心又涌动起了对儿子的无法抑制的爱,他想让儿子留在身边想好好爱儿子,罔顾这个小孩从小出身在城市,并不想过两个摆渡老头子仅凭香蕉裹腹,日日聆听河水的生活,小孩留在他身边并不开心,可是他还是不自觉的用爱把他禁锢在自己身边。每天听河水的明示暗示甚至嘲笑都不能令他回头,后来儿子终于不堪重负逃走了,他无法自已的追去,不过在城外停下了,他意识到了他的儿子回到了属于他的地方。就像当年的他自己离父亲而去一样。随着之前那位摆渡人的离去,悉达多经历了这一生,终于成为了一个笑容宁静安然的摆渡老头。

听起来怪无聊的,是吧,我写书评本来没有把书从头到尾不穿衣服的描述一遍的习惯,这实在太没有美感了。但没办法,读后感这东西本来就私人,再没有一个和读者有共识的背景提要,那大家看来无异于看天书了。这故事一看就充满了神神叨叨的神棍力,从背景到题材以及过程和结局都不对我的胃口,但是什么驱使着我熬到两点一口气把它看完的呢?

首先,它的易读性非常高,文笔简洁叙述流畅,阅读体验堪称飞一般。全本看下来没一句废话,主人公的所见所思所想一点儿不拖沓,也没有什么纠结的情节和痴缠的台词,句子大都简短,将克制的美诠释得十分具象。这简直颠覆了我对外文译本的认知,天知道我当年每天早上四点半起来读书的激情是如何被冗长啰嗦满篇不知所谓的比喻的卡勒德•胡赛尼(如果你看过《追风筝的人》相信你跟我有共鸣)消磨殆尽的。

其次,就是这本书真正可爱的地方,也是悉达多这个人物可爱的地方。全书我标记了这么几个书签:

第一个,是悉达多想去听释迦摩尼讲经的时候,老沙门秉持着沙门的骄傲,对年轻弟子的决定是不赞同的,悉达多的朋友也说,你在修行上天分很高,再留些时日一定能跟老沙门一样在水上行走呢!悉达多这么回答:“我不要在水上走路,让那些老沙门以这种本领去满足他们自己吧!”要知道,悉达多可不是一个一事无成资质平庸的人,两年的苦修他不可谓没有成果,要说他对沙门没有认同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认同且全身心投入地努力之后,还是可以不被迷惑——不被他从事了两年的事业里最引人倾羡的“水上行走”境界迷惑,就如他当年舍弃婆罗门的修行一般干脆,他悉达多有要追寻的东西,你这儿没有,那我就要离开。

后来他听过释迦摩尼讲经后,他的朋友也皈依了,他找到那位年轻的佛祖说,我认可您自圆其说的佛法,愿那些皈依于你的人都信从您的教义吧!愿他们都达到他们的目标。我无法判断别人的人生,但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来判断,我必须选择和拒绝。我的沙门是从“我”中寻找解脱。如果我做您的信徒,恐怕我只是在表面上如此而已,我只是在欺骗自己而已,让自己以为是有了平静,得到了解脱,而事实上,“我”会继续存在和生长,因为“我”已变成了您的教义,变成了我对您对沙门团体的皈依和热爱。(节选自《悉达多》)佛祖说他可真有说话的技巧,可我说他悉达多,真是傲,无论如何高看自己一眼。面对婆罗门,面对沙门,这次面对佛祖,他悉达多都没有屈从,他自始至终坚定的试图寻找那个“我”,那个真我。用流行的话来说,悉达多是一个真正高自尊的人。

不过故事到这里,开始展开它最有魅力的部分了。

这样虔诚、骄傲、孜孜以求、不惧权威去追寻真我的人,跟一个美貌的女人相爱了。为了跟美女看着般配点,他还去经商挣钱,一改自己当时苦修两年风餐露宿的凄惨面貌,成了个有肉有酒的富人。一开始他还觉得自己与这样的生活隔了一层,他带着好奇和探寻投入这样的生活,去外地谈生意没谈成,他还觉得自己这次出去保持了对新事物的观察,交到了新的朋友结了新的善缘,可谓不虚此行,这种罔顾成本的行为把老板气得半死。但是也安慰了我这个可怜的读者,我眼睁睁地看着这样一个真佛系青年一点儿纠结没有的就还了俗,还一上来就俗到底,我的主角人设去哪了???所以他这个行为好歹透露了一点他依然保有的赤子之心,他还是那个会骄傲地说自己最大的三项本事是思想、等待和斋戒的佛系青年。然而作为读者的我毕竟还是too young,接下来,悉达多义无返顾的一头扎进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俗人,“他的面孔虽然看起来仍然比别人机敏、理智,但是他很少露出笑容,并且脸上渐渐带出了几种表情,而通常只有在富人们的脸上才看得到这些表情:满腹牢骚、病恹恹、不高兴、懒惰、无情。富人灵魂上的疾病慢慢地渗入他的心中,蔓延在他的灵魂上。”作者大手,竟然真的让主角儿悉达多,毫无悬念的成了这么一个俗人。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终于有一天,悉达多觉得厌倦了,他离开了。富人有自己的悲哀和欢乐,但“他的生活却比他们悲惨的太多,可怜的太多,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他的目标,他们的悲哀也不是他的悲哀。”(节选自《悉达多》)

来到当初进城的那条河边,对生活沉重的厌倦让悉达多想要一死了之,他睡着了,醒来之后他觉得曾经的自己,那个深陷凡俗的悉达多已经死了,他又一次经历了大彻大悟,“他曾经妄自尊大,一直最聪明,一直最热心,一直比别人领先一步,一直是个有学问有追求的人,一直是人群中的祭司、圣贤。他的“我”曾经隐身成为祭司,隐没到他的骄傲和聪明里。它稳稳固固地盘踞在那儿成长,而他却以为自己是正在用绝食和忏悔毁灭它。现在他了解它了,懂得了心中的声音是对的,也明白了没有任何老师能够给他带来解救。这就是为什么他要投入到世界中去,去在权力、女人和金钱中失掉他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去做一个商人、一个骰子赌徒、一个酒鬼、一个有钱人,一直到他整个人中祭司和沙门的一面都死去;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去忍受那些可怕的日子,忍受恶心的事情和教训,忍受毫无意义的沉闷空虚直至痛苦绝望的尽头,到了那时,浪子悉达多和富翁悉达多才会死去。”(节选自《悉达多》)不破不立,这个悉达多,索性是走出来了,他获得了新生。这个悉达多,傲起来是真傲,可我发现他不止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它可以不为祭司佛祖的伟大信仰折腰,也可以把自己的全部修行追求说抛到脑后就抛到脑后,说踩在脚底就踩在脚底,大大方方的与女人欢愉,与金钱吸吐。他傲起来不信神佛,浪起来也纵情声色。

最后一处妙笔,在于他的儿子。

悉达多自河边顿悟以后,和那位二十年前的摆渡人每日聆听河水的启示和教诲,心情平静,他一生中汲汲追求的“我”仿佛已温顺地在他面前露出了真面目。但当他的儿子来到他的身边后,他压制不住自己胸腔中涌动的对血亲的爱意,他试图爱他的儿子,他想把他留在身边,好多享受一番这天伦之乐,他怕他的儿子离开他后会重犯他当年犯过的一切错误,深深陷落于轮回之中。但他的儿子在城市里出生,对两个老头的日子实在无法习惯,不想吃香蕉也不愿与河为伍,他想自己去经历这个世界的一切,而不是在这儿听自己的父亲的啰嗦告诫。悉达多的朋友劝说他:“我的朋友,你真以为自己做过的那些蠢事,你儿子不会再做?你能保护你的儿子免于陷落到轮回中去吗?你怎样保护他?用教导,用祈祷,还是用告诫?我亲爱的朋友,难道你忘了自己曾经在这里告诉过我的故事吗?那是有关婆罗门的儿子悉达多的故事,一个很有教益的故事。可是昔日有谁保护住了悉达多,让他免于陷落到轮回中,让他免于堕入罪恶、贪婪和愚蠢之中?他父亲的虔诚能保护住他吗?他老师的告诫能保护住他吗?他自己的知识和他自己的探求能保护住他吗?那一位父亲、哪一位老师能阻止他,能不让他去过他自己的生活,不让他用他的生活把自己弄脏,不让他全身载满罪恶,不让他自己去喝下那杯苦酒,不让他去寻找他自己的路?我亲爱的朋友,你认为有人能避开这条途径吗?因为你自己希望能看到你的儿子避免悲哀、痛苦和幻灭,你就以为他也许能避免这条历程?然而,即使你为他死十次,他的命运你依旧一点也改变不了。”

这位摆渡人朋友从未说过这么多话,悉达多虽然都明白,可他还是用尽耐心与宽和将儿子束缚在身边,只因为他爱他。这位可爱的修行者,又一次毫无留恋地抛却了自己的修行和了悟,完全放任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和要求,恋和期望。他的摆渡人朋友以及河对他的劝说和忠告他都充耳不闻,就像他当年对神佛的不屑不屈一样不知好歹。悉达多曾经以为自己不会爱上任何人,但当他是一个父亲的时候,他发现经过悲哀的折磨,经过爱的煎熬,他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由于爱,他成了一个傻子。这份人之常情,他允许自己尽情体验了,他总是这样。

后来他的儿子终于还是离开了,他没有克制自己去追的冲动,但当他追到城边,看到当年他和情人在一起的院子,他仿佛看到了这件事又是一个历练的轮回。他在树下静静地、失落地坐着,他的摆渡人朋友把他带回了家。“这份爱像是一个伤口,但是他同时也感到,这个伤口不会在自己心中溃烂,它是会痊愈的。可是此时此刻这个伤口还没有痊愈,所以他非常悲伤。”(节选自《悉达多》)

当我看到这里,我作为一个读者,本已完全放弃对书本意义的探寻了,这个主角太过任性,我每次试图赋予他点儿什么精神品质,他转眼就自己推翻,我只能麻木地看下去,就让悉达多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吧。可这句话突然触动了我的一部分敏感的神经,悉达多是一个带着圣心的人,可最根本他是一个人,他有追求,也有放弃的时候;他有精神,也有沉沦于物质的时候;他有傲气,也有自己把自己的尊严踩在脚底的时候;他有人格,也有在爱面前克制不住自己凡俗的情感奔涌的时候。他的一生为什么这么精彩曲折?出身于信仰的顶端,践行过最枯绝的苦难,在最大的威压下保持过自己的骄傲,又在世间最轻浮的罪恶中一睡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在平凡又伟大的父爱之中,蜷缩成卑微的身影。

在书的结尾,他少年时期的朋友又遇到了他。他的朋友看他,他已面目祥和,笑容宁静。悉达多说:“我曾经从我的躯体和灵魂明白了,我的犯罪是必须的,我需要欲望,必须为财产而奋斗,必须历经厌恶和绝望的深渊,为的是学会不抗拒这种种,为的是学会去爱这世界,为的是学会不再把这世界与一种臆想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想象的完美幻景相比较,而是接受这个世界,去爱他,为自己属于它而高兴。”

我不因信仰高贵而骄傲,不因利欲熏心而自卑,不因宁静平和而自持,不因爱意翻涌而克制。

栉风沐雨,我从风雨中走远又归来,我是悉达多。

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体验一切,热爱一切的悉达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寸进之欢】栉风沐雨,我从风雨中走远又归来,我是悉达多——《悉达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