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行书—何为书法创作

  颜真卿的行书书帖很多,书法价值高,学习性也强,这里面牵涉一个真实书法作品的概念。颜真卿留下来的行书帖子,或为文稿,或为奏表,这是一个书法家自发性书写作品的留存,这才算可真正书法作品。这里面有三个寓含条件,首先是自发性的内容,即作者真实境遇的自说自话;其次是一个书法家,必须是运用了成熟书法技法写出来的字,再次是创造的字要有情感,也就是说书法技巧要自然和情感或一时所思很好地联系并表达出来。除此之外的书法作品严格来说不能算做是作品,而只能称之为书法抄写,比如许多名家书帖中诸多《千字文》 ,《洛神赋》 ,《归去来兮辞》等都是此类。

其行书名作有《祭侄文稿》,《祭伯父帖》,《争座位帖》并称三稿,可以说人书结合得精美绝伦,为人膜拜。

颜真卿行书—何为书法创作_第1张图片
祭侄文稿


颜真卿行书—何为书法创作_第2张图片
祭伯父稿
颜真卿行书—何为书法创作_第3张图片
争座位帖

最有名的是奉为天下第二的行书《祭侄文稿》,它有很多实用的书写技法供人揣摩学习。因为作为一篇愤怒悲痛的祭文原稿,其情感与文思之复杂已完全通过书法表露于纸上,所以非本人难以具体分析其具体融合的过程,不过可以总结几点应用书体的经验,一,要善于借用草法改变一成不变的书写面貌,避免作文无趣而生厌烦,文中真卿用了行书体局部草法,和行草书相间两种方式。前者比如首行的“九日”两字相连,便避免了呆板,还有独字局部草法,如三行,五行的蒲,清二字。后者运用最为明显频繁,比如第三,五,十八,二十行以后皆有明显的草法连贯,以及墨线疾驰干涩笔痕。二,要适当打破书法规则,有破有立,一笔多法,避免同字,或相似结构的重复,比如第一十三行的“两开两门”四字两两各有写法变化,从而不觉得雷同,相反感觉丰富。

颜真卿行书—何为书法创作_第4张图片
作者临《祭侄文稿》

颜真卿行书—何为书法创作_第5张图片
作者临《祭侄文稿》

颜真卿行书—何为书法创作_第6张图片
作者临《祭侄文稿》

对于以上的规则宋代的苏轼有明显的学习痕迹,通过其书信札记可以看出,另外米芾也偶尔会运用之,不过这两位都不喜做草书,或以为草书有些欺骗世人的缘故,完整的草字一般不采用,所以行列局部独字采用草法形成行草字运用频繁,有打破书面整齐板面的功效,也调节书写速度为做为行文情感宣泄需要的方式。

颜真卿整体行书风貌是行草参半的,这种多书体的运用成就许多优秀的行书作品,为后人所佩服的同时,也可作为我们日常书写行文的楷模来学习。

    这当然不一定要求我们熟知两种书体的结构方式与写法才行,因为明代文征明的出现,完成了行草书的真正整合,形成了可以直接学习的行草书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颜真卿行书—何为书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