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敏 西医学硕士,职业是医生,事业是学生,一起终生学习。
微信公众号:喻大夫(DoctorYu660)
重新认识疾病:病者生存
文丨喻大夫
引言
犹记得当年上《病理学》课程的第一堂课,授课老师习惯性地提问:
「同学们,知道世间最动人的话语是什么吗?」,大家面面相觑。
「不是我爱你,而是被告知:你的肿瘤是良性的...」,老师略带俏皮地回答。
顿时,我对疾病的憎恶之情再次升华。
身为一名医生,疾病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极其复杂的医学名词和一张张布满愁容的面孔。面对形形色色的疾病:小到感冒,大到癌症,无疑都给个体带来或多或少的不悦和难受。
但是放眼整个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拜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赐,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甚至和黑猩猩平起平坐。
难道疾病不应该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吗?疾病之于大自然,正如部分之于整体、要素之于系统,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如此看来,疾病不应当作只会危害人类的“败类”,它甚至给人类先祖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保护。
例如,高血糖陪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冰河期,也就是说,糖尿病曾经是人类的朋友。我知道这是对现代医学的沉重打击。事实上,不仅只是糖尿病,血色病、蚕豆病、结核病...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人类脑容量的提升离不开结核病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猿类的头比人脑小的多。人脑经过极其漫长的进化,其大脑容量大约在5万年前就达到了目前的水平了,约1400ml,大脑容量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营养物。
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
然而,人类在采集-狩猎时代,肉类食物的来源并不能稳定地获得,而农耕时代的饮食结构中很大比例是谷物,其中的维生素B3含量非常低。因此,大脑需要额外的营养来源才能保证正常的日常生活。
这种外部援助很有可能来自于结核病菌,虽然肺结核通常被看作是可怕的疾病,但事实上,只有5%的带病菌者会有显性的病症,而其中死亡的比例很小(通常情况下,是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加重了病情)。
结核病菌更像是共生体而非病原体,虽然很多共生体在极端情况下会变成病原体。然而,重要的是结核病菌会分泌烟碱酸(即维生素B3),这种维生素对大脑的正常发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虽然我们曾经认为,人类的肺结核菌源自于八千年前驯养的牛科动物,但是,现在的基因证据显示,人和牛的结核菌是完全不同的。人类的结核菌可以追溯到至少七万年前,这个时间点正好与人类解剖学意义上大脑容量突然增加的时间相吻合。
02
糖尿病陪人类度过了冰河期
冰河时代
13000年前冰河期的不期而至,人类必须进化出抵御寒冷的适应能力,无论这种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多么不利,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寿命是活到成年还是早年夭折。此时,人类进化出排除水分、提高糖含量来抵抗含量的有效策略。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的胰岛素供应相对减缓,血糖因而上升,棕色脂肪“燃烧”血液中过剩的糖以产生热量,从而抵御寒冷。由于血糖的升高,人们排尿更为频繁,使体内含水量降低。(遇冷排尿的解释还有压力学说:遇冷时,四肢血管收缩,大量血液流向内脏,以保证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经过肾的血流量同样增加,从而排尿增多。)
其实,身体处在寒冷环境中,会产生胰岛素抵抗,这种对寒冷的反应就是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这也解释了在较冷的月份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明显增加。
想一想,曾超过99%的物种从我们的星球上灭绝了,人类还多亏了糖尿病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否则人类很有可能在那场冰天雪地中全部覆灭。
03
血色病是如何对抗黑死病的?
血色病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体内过多的铁元素沉积于肝、胰、心和肾上腺等重要器官,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
体内大多数细胞因为铁过量而死亡,只有一种细胞内会出现铁缺乏的情况,那就是——巨噬细胞,它是免疫系统中的巡逻兵,在控制感染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缺乏铁元素的巨噬细胞有何特异功能呢?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地球上几乎所有微生物都离不开铁元素(极少数细菌不需要铁,例如:益生菌中的乳酸菌利用钴和锰)。肿瘤细胞、细菌、真菌、寄生虫都在拼命攫取人类血液和组织中这座富含铁元素的金矿,如果体内铁元素过多,则为它们提供了饕餮大餐。
这就是癌症或者重度感染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贫血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把贫血当作是一种防御机制,有利于机体对抗病原菌)。那么,有时身体贫血造成的“缺铁”环境,反而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因此,缺乏铁的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真正的杀菌能手。
14世纪中期鼠疫横扫欧洲,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瘟疫(黑死病),人数超过2500万。鼠疫是鼠疫致病菌感染人体的淋巴系统,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发挥正常的抵御感染的功能,而携带血色病基因突变的人群因为有缺乏铁的巨噬细胞,所以对感染拥有特别的抵抗力。
诚然,这种突变基因将在数年后夺走他们的性命,但是至少当时会帮助他们逃离瘟疫,进行生存繁衍,并将这种突变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直到18~19世纪黑死病还一直在欧洲周期性地爆发,如果说血色病帮助第一代突变基因携带者度过了瘟疫,那么伴随着人群频率的倍增,连续不断的瘟疫爆发更扩大了这种突变的作用。
现在看来,血色病如此糟糕的疾病竟然帮助人们战胜了致命的传染病,才迫不得已在我们的基因库中遗存下来。
04
疟疾的天敌:蚕豆病
蚕豆病是全球最为常见的遗传性酶缺乏病(G6PD缺乏症),大约有过4亿人患有该疾病。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类进食蚕豆(或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后,会迅速出现严重的贫血,最终导致死亡。
在蚕豆病发病率较高的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它对人类生存究竟有何影响?
答案是蚕豆病天然对抗疟疾。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每年的感染者高达5亿,其中100多万人口会死于该病,也是全球十大致死原因之一。
疟疾传播媒介:按蚊
恶性疟原虫其实是一种脆弱挑剔的小生物,它只有在完美无缺的红细胞中才能生存。G6PD患者的红细胞并非疟疾的理想居住场所,同时与没有突变的人群相比,它们会更快地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这将破坏寄生虫的生命周期。这就是为什么疟疾高发地区,蚕豆病的发病率也高的原因所在。
同理,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的研究就发现,那些镰刀型红细胞贫血或地中海贫血及其他遗传性血液病的人,对疟疾有更好的天然抗性,其原理也是因为红细胞的缺陷。
红色:正常红细胞(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 紫色:异常红细胞(镰刀型红细胞)
05
结语
现在看来,无论是遗传性疾病如血色病、蚕豆病,还是结核病或糖尿病,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多么沉重的灾难,而在过去的某一时间段确实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这不就是“存在即合理”嘛!但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存在才合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