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0春|S班(福州大学) |
---|---|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 个人作业——软件工程实践总结&个人技术博客 |
这个作业的目标 | 总结软件工程课程以及实践中的收获 |
作业正文 | |
其他参考文献 |
一、回望
(1)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软件工程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首先是经过几次实践,开发经验增长了不少,也学习了新的技术。特别是经过软件工程的学习,认识到了如何用工程的逻辑方法来看待软件开发,这是视野上的提升。但是这样的开发流程是按照老师和助教发布的作业指导下完成的,目前还没有完全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这是我需要多花时间还有实践再去积累。
(2)你在第一次作业的个人简历中描述了这门课程结束后,你预期你将增长的能力、技术、技能,并绘制了学习路线图。对比当前你的所学所得,你达到了当时的预期值吗?
在学习路线图中安排的技术基本上多有涉猎,六月因为学习上的其他安排没能花时间在附加任务上,总的来说还是完成了。预期中有的入门、掌握、精通三个阶段,体感自己还是没有达到精通阶段,还没有达到能够自己写框架的高度。
(3)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这个学习也完成了很多次作业了,我想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团队第一次ALPHA冲刺的作业,增长了我团队合作的经验,结识了新的朋友。当时安排的随机组队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走出舒适圈,和不熟悉或是不认识的同学从头至尾完成了一个项目,中间大家一起克服了不少困难,最后完成的项目的成就感非常难忘。
(4)在课程问卷中,我们统计了你在课程上花费的精力和提升;现在请你再次将这些数据罗列出来,作为个人的记录。包括以下内容:
- 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软件工程实践中,一共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4k+
- 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作业 | 消耗时间 |
---|---|
软工寒假作业1 | 5h |
软工寒假作业2 | 20h |
结对第一次—疫情统计可视化(原型设计) | 15h |
团队作业第一次—团队展示和项目展示 | 3h |
结对第二次作业——某次疫情统计可视化的实现 | 29h |
团队作业第二次——团队Github实战训练 | 2h |
团队作业第三次—项目需求分析 | 3h |
团队作业第四次—项目系统设计与数据库设计 | 3h |
个人作业——软件评测 | 6h |
团队作业第五次——站立式会议+alpha冲刺 | 45h |
团队作业第六次——beta冲刺+事后诸葛亮 | 31h |
个人作业——软件工程实践总结&个人技术博客 | 4h |
- 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实践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累计163小时,平均每周(共22周)7.4个小时
- 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Github Destop、Android Studio等
- 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Axure PR、XMind、Bamsamiq Wireframe、secharts等
- 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Java、Markdown、JS等
- 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单元测试的方法,网页前端开发及Android前端开发。
- 工程能力的提升: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测试、开发、页面设计和布局
- 团队合作上的提升:团队分工沟通协调
- 其他方面的提升:增长了经验,通过博客园进行学习记录、学习能力提升
二、团队总结
(1)你是组员还是组长?你觉得你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你觉得自己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具体可以怎么改进?
我是time_masters的一名组员。
在这次作业中能够按时完成好分配的任务,没有给其他队员添麻烦,在团队讨论中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起到积极地作用。
在开发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先倾向于自己解决,时常因此陷入死胡同,大多时候到后面还是要找队友答疑解惑,先后时间加起来花费了更多精力。希望下次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在自己无力解决的时候,敢于更早地寻求帮助,解决了问题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加强了团队合作。
(2)你觉得你的组长(组员们)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你觉得ta(ta们)还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我认为我们团队的分工安排还是很合理的,人人都有事做,都得到了实践。冲刺开发时,大多数组员也都很积极,很配合团队的工作。因为组员们一开始都互相不怎么熟悉,组长一开始也是赶鸭子上任,但他非常负责,承担了团队大大小小的事务,编程测试中也功不可没。
如果要改进的话,我们团队的一个缺点是互相之间太过客气了,当然这在后期有所改善,主要是刚开始合作的时候,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意见难以开口。如果大家能够早点熟悉起来,早些直抒己见的话,团队合作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3)《构建之法》上说团队的发展有几个阶段,你的团队都经历过么,最后到达了“创造”阶段了么?(参考《构建执法》第17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构建之法》上说团队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磨合阶段、规范阶段、创造阶段。
我们团队基本都经历过上述阶段,从萌芽,到规范磨合(感觉规范和磨合是同步发生的),在作业的最后,至少半数的组员之间达到了创造阶段。
(4)从开发的角度,你在团队中担任了什么角色?你是否完成了该角色的任务?现在你觉得你适合该角色吗?
我担任的是前端开发的角色。
我们是使用Android Studio,前端部门的组员分别完成不同的页面。我觉得我还是蛮适合这个工作的,入手快,可操作性强。在中间的学习过程中,我也遇过很多困难,也慢慢熟悉了技术,非常感谢组员们的互相帮助。希望之后能够继续提升实力。
三、人月神话
1、怎样证明你学会了软件工程?以下要求你们的团队达到了哪几个?请在随笔中用数据证明上述内容或侧重选择之一。
-
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必须公开发布,有实际的用户,一定的用户量和持续使用量 (3 天后能保持10 - 100个用户);而不是: 做没有用户使用的软件
在Beta阶段快结束时,我们在发布了小程序的可执行文件,收到了很多用户的反馈,可以帮助用户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比起市面上的一些成熟的时间规划软件,使用感还不够突出,需要后期的继续完善。 -
通过一系列工具,流程,团队合作,能够在预计的时间内发布 “足够好” 的软件有项目规划/需求/设计/实现/发布/维护,有定时的进度发布 ; 而不是: 通过临时熬夜,胡乱拼凑,大牛一人代劳,延迟交付等方式糊弄。
我们团队的分共还是合理的,按时发布作业进度的随笔,每人的具体分工也在其中体现。团队中有能力强的组员,他们除了自己的任务之外,对其他组员的帮助更多是提供了技术指导,答疑解惑。 -
并且通过数据展现软件是可以维护和继续发展的。而不是 找不到源代码,代码无文档,代码不能编译,没有task/bug 等项目的发展资料
所有代码在github上进行托管,可以进行bug反馈和版本发布。在文档方面,也有接口文档、类图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用户使用手册等一系列可以查看的文档。
2、写下属于你自己的人月神话——个人或结对或团队项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例/例证结合的分析,字数不限,开放命题,可以使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个人第二次作业给我留下蛮深刻的印象,时间也已经很久远了,当时还是寒假期间,在线上收到了让人吓一跳的作业。在这次个人作业中,一个人摸索着推开了软件工程的大门。还记得刚开始使用GitHub的茫然,看到了阿里的Java规范时受到的惊吓(原本的编程真的很随便),根据需求文档分析然后安排了工作、画分析图路线图的过程也很有趣,还有还有最后完成所有编码测试的瞬间的成就感(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为啥分那么低,出了什么差错),撰写了长长长长的博客。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着规范地开发项目,过程有条不紊,非常舒适(结果非常可惜),中间也收获了很多经验。最后觉得自己对Github还是不怎么熟悉,用起来老出错,要赶紧熟练起来,交付之后心里总是毛毛的。继续加油咯
四、建议
1、对于下一届同学,或者大一的同学,你想说:
实践的过程总是很有意思。这个学期有大量的实践安排,在这之前最好请做好各种准备(心理准备、发量准备、脑子准备、体力准备、知识储备)。
2、对于自己今后,你有哪些建言?
不要自我麻痹,保有进取之心和进取之行为,方可热爱生活。
3、对于助教工作,你有哪些建议?
老师和助教都能及时听到同学们的声音,做出反馈,这门课给人的印象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而不是苦闷的作业大山。笔芯
4、对于软工实践课程,你有哪些建议?对于软工实践课程的上课形式和内容,你有什么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在哪儿需要强化或者剔除?
在个人作业之后,有一个突如其来的结对作业,感觉在其中没有很大的收获。
五、个人技术总结
Android前端—显示GIF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