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成:本人大学生一枚,只为分享知识,别无他求。
个人公众号:飞享
第一章: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2.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计算机连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通常称为主机。
3.互联网由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组成。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用户直接使用,用来通信。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在这些网络上的服务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4.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5.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6.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约定。由语法,语义,同步三要素组成。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者格式。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7.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8.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方式是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连接方式(P2P)。
9.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由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组成。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而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协议。
10.分组交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最常用的分组交换是使用无连接的IP协议,数据传输过程,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11.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整个通信的过程,通信的双方自始至终占用着所使用的物理信道。
12.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整个报文在网络的结点中存储下来,然后再转发出去。
13.速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
14.带宽:网络的通信链路传送数据的能力,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15.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16.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包括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17.时延带宽积:是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
18.往返时间: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19.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即有数据通过。
20.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21.实体:任何可发送或者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进程。
22.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实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元。
23.服务访问点:SAP,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第二章:物理层
1.物理层负责完成网络结点之间的比特流传输,经过编码的比特流被转换成相应的物理信号,在传输介质上进行传输。
2.物理层与传输介质接口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3.数据通信: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在两个数据终端之间传输数据信息的通信过程。
4.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表现形式,通常指电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5.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信源,发送器,信道,噪声源,接收器,信宿。
6.发送器:数据的编码,信号的调制,放大, 滤波及发射。将信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便于在线路上进行传输的某种信号。
7.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数字系统分为:数字频带传输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8.信源编码: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加密。
9.信道编码:进行波形编码,以提高波形检测的性能。进行差错控制编码。
10.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a.抗干扰能力强,传输可靠性高。b.便于进行各种加密处理,保密性好。c.可以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信号进行分析,存储和变换。d.易于实现差错控制。e.可以综合传输不同类型的信息。f.容易实现集成化,电路成本低。
11.基带传输:对信号不进行调制,直接传输。
12.频带传输:首先对基带信号进行频域变换,即将其频谱变换到适合信道进行传输的频带上,然后再进行传输。
13.码元速率:每秒传送多少分码元,也称调制速率,波形速率,符号速率。
14.信息速率:每秒钟传送的信息量。
15.误码率:差错码元占总码元数的比率。
16.误信率,误比特率:差错的比特数占传输总比特数的比率。
17.异步传输方式:在每个字符码前后添加起始位和终止位。
18.同步传输方式:一次传输若干个字符码或若干个二进制位组成的数据块,起始或结束都是发送一个同步字符SYN或一个同步字节。
19.数字数据的编码类型:不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mB/nB编码。
20.曼彻斯特编码:自含时钟编码,使用电平跳变表示比特0和1.
21.mB/nB编码:将m比特的二进制数据块用n比特的码块进行表示。
22.脉冲编码调制: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基本编码方法,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三个步骤。
23.调制:在发送端将较低频分量的基带信号转换到特定频带上。
24.对数字数据进行调制的基本方法:幅移键控,相移键控,频移键控。
25.为实现高速率传输,应采用多相调制或混合调制。
26.多路复用:目的使多路信号能够在同一线路上进行传输,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信道资源。
27.多路复用方式:频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
28.时分多路复用:将传输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隙,每路信号占用一个时隙。
29.码分多路复用:码分多址,CDMA,采用特殊的扩频技术和编码方法,多个用户可以使用同样的频带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通信。能够在高利用率的网络中提供较低的数据传输时延。
30.数据在通信子网中的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31.报文交换:在数据的发送端,不管要传输的数据有多长,都将其看作一个逻辑单元,并添加源地址,目的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打包成一个报文。
32.分组交换: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数据段,然后对这些分组进行存储转发。
33.电路交换过程:建立连接阶段,通信阶段,释放连接阶段。
34.电路交换特点:一旦连接建立成功,该通路就为通信双方所使用。可以保证通信的实时性,适合于交互的会话型通信。
35.分组交换特点:通信双方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不需要事先建立好连接。允许一个发送方与多个接收方进行通信,也允许一个接收方接受来自多个发送方的分组。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类型:点对点信道,广播信道
2.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3.链路:就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
4.封装成帧:在一段数据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构成一帧。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分组称为帧。
5.MTU:每一种链路层协议都规定所能传送的帧的数据部分长度上限——最大传送单元MTU。
6.误码率BER:一段时间内,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率。
7.ppp协议:用户计算机和ISP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8.PPP协议必须能够在同一条物理链路上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的运行。
9.PPP协议的三个组成部分:1.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的串行链路的方法。2.一个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3.一套网络控制协议NCP,其中的每一个协议支持不同的网络层协议。
10.局域网最主要特点: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11.局域网的优点:1.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以很方便的访问全网。2.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3.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生存性。
12.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通信适配器进行的。
13.适配器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传输方式进行的,而适配器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则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的。
14.CSMA/A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
15.载波监听:不管发送前还是发送中,每个站必须不停地检测信道。
16.碰撞检测:边发送边监听,适配器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以便判断自己在发送数据时其他站是否也在发送数据。
17.电磁波在一千米电缆的传播时延为五微秒。
18.使双绞线能够传送高速数据的主要措施是把双绞线的绞合度做得非常精确。可使特性阻抗均匀以减小失真,大大减少了电磁波辐射和无线电频率干扰。
19.网卡:是连接计算机与网络的硬件设备,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
20.网桥:是实现局域网互连的存储转发设备。网桥从一个局域网接收MAC帧,拆封,校对,校验之后,按另一个局域网的格式重新组装,发往其他的物理层。
21.交换机: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可以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设备上。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张MAC表。在今后的通讯中,发往该MAC地址的数据包将仅送往其对应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端口。
22.MAC地址:互联网上每一个站点的标识符,共6个字节。
23.数据帧: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包括帧头,数据部分,帧尾。帧头和帧尾包括控制信息(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信息),数据部分包括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IP数据包)。
24.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CSMA/CD):允许多个设备在同一信道发送信号的协议。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随即延迟后重发。
25.路由器:IP分配,路由寻址,地址映射,访问控制的功能。
26.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链路接入与管理,流量控制,封装成帧,差错控制,透明传输,寻址,可靠交付。
27.透明传输:不限制数据部分包含的比特组合。
28.解决透明传输方法:字符填充法(加转义字符),比特填充法。
29.数据链路层地址通常又称为物理地址或硬件地址。
30.可靠交付通常使用确认重传机制。
31.流量控制:对发送方的发送频率做适当限制,使发送速率不超过接收方速率。
32.帧检测序列:数据链路层帧所携带的用于差错校验的冗余位。
33.CRC:循环冗余编码,利用在帧数据后面添加n比特的差错校验的冗余位实现差错校验。
34.CRC计算过程P72
35.可靠交付:要求接受结点的数据链路层应确保向上层交付正确无误的数据帧。
36.Go-Back-N机制:某帧出错,丢弃后面所有的帧,发送方重传出错帧和出错以后的所有帧。
37.选择重传:发送方只重传出错帧,接收方受到重传的帧后再按顺序交给下一层。
38.滑动窗口:流量控制的机制,限制允许已发送但未被确认的帧的个数。
39.HDLC:通用的数据链路控制协议,面向比特,不依赖与任何一个编码字符集,数据分组可透明传输;全双工通信;提供信息帧编号,可选择多种确认方式,提供可靠交付功能;支持连续发送帧,数据链路传输效率高;采用CRC校验,同时支持多种帧,灵活性好。
40.HDLC中定义的操作方式:正常响应方式,异步响应方式,异步平衡模式。(主站,从站组合)
41.HDLC的帧:信息帧,监控帧和无编号帧。(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
42.PPP协议:a.只支持点对点链路,不支持多点访问。b.不提供确认重传机制,属于不可靠链路层协议。c.不提供流量控制。d.只进行检错编码,不进行纠错编码。f.只支持全双工链路。
43.PPP协议的组成:成帧的方法,链路控制协议,网络控制协议,认证协议。
44.PPP的链路工作过程:链路静止,链路建立,认证,网络层协议NCP,链路打开,链路终止。
45.PPP认证方式:口令验证协议PAP,挑战握手验证协议CHAP。
46.物理层负责体现机械,电气和过程方面的特性,建立,维持和拆除物理链路;数据链路层负责把不可靠的传输信道转换成可靠的传输信道,传送带有校验的数据帧,采用差错控制和帧确认技术。
47.MAC子层的功能:为LLC子层提供媒体访问控制,实现帧的寻址和识别,产生帧检验序列和完成帧检验的功能。
48.MAC地址:硬件地址,物理地址,网络地址,分配给每个网络接口卡的唯一标识,是在MAC子层协议中使用的地址。
第四章:网络层
1.网络控制报文协议ICMP:更有效转发IP数据报和提高交互成功的机会。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文。
2.ICMP差错报告报文共有四种:终点不可达,时间超过,参数问题,改变路由(重定向)。
3.互联网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自适应的(即动态的),分布式路由选择协议。
4.内部网关协议IGP: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与在互联网中的其他自治系统选用什么路由选择协议无关。
5.外部网关协议EGP:当数据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
6.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叫域间路由选择,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叫域内路由选择。
7.内部网关协议中的RIP协议特点: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2.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现在的路由表。3.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信息。
8.拥塞:当一个子网或子网的一部分出现太多分组的时候,网络的性能急剧下降,这就是拥塞。
8.IP地址是一种逻辑上的虚拟地址,可以根据需要改变。MAC地址即物理地址,硬件地址,不可随意改变。
9.地址解析协议ARP:根据IP地址找出硬件地址,方便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时候能够知道自己的下一跳是哪里,配置在路由器中。
10.OSPF协议:djstra算法,由于有洪范算法,所以错误信息更新快,直接使用IP数据报传输,不经过传输层。
11.BGP协议:一个自治系统AS中有一个代言人,它可以代表AS来和外界沟通信息,物理位置在边界上。
12.路由器:是一个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其任务是转发分组。
13.线速:线路把分组传送到路由器的速率。
14.路由表并没有指明到某个网络的完整地址。路由表指出,到达某个网络应当先到达下一跳路由器,到达下一跳路由器后再继续查找其路由表。一步一步查找下去直到到达目的网络。
15.IP地址三级结构: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
16.子网掩码与IP地址逐位相与就可得到网络地址
17.子网划分后,路由表内容: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
18.最大地址和最小地址求法P143
19.网络前缀越短,其地址所包含的地址数越多。
20.网络层功能:编址,寻址,转发,跨网络的路由选择,报文长度的控制。
21.网络层提供的分组转发服务:虚电路服务,数据报服务。
22.因特网的网络层所采用的IP协议就是提供的数据报服务。
23.数据报工作方式:源结点为分组加上目的地址,发给相邻的下一站,沿途通过的每一个中间结点都利用该目的地址和自己的转发表来转发分组,每一个分组独立发送,来自同一应用的数据报可能沿不同的路径传输,也可能会有分组丢失和失序的情况。
24.虚电路是分组交换技术学习和效仿电路交换的产物。电路交换的连接是物理信道的连接,而虚电路的连接是一种逻辑上的连接。在网络层建立的连接称为虚电路。
25.IPV4的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构成。
26.IP数据报寻址依据:数据报携带的目的IP地址,路由器自己的路由表。路由器的寻址算法是根据目的网络地址展开的。
27.路由表记录:目的网络地址,下一跳地址。
28.划分子网的优点:有效隔离网络的广播流量,有效利用地址空间,对外的路由聚合。
29.划分子网后的IP地址结构:网络地址,子网地址,主机地址。
30.子网掩码目的:为采用一种统一的算法提取网络地址。
31.子网掩码:对应网络号和子网号的部分为1,主机号部分为0.子网掩码与主机地址想与就可以得到网络号。
32.划分子网后数据报的寻址: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
33.在数据报寻址时,特定主机路由的优先级最高,基于目的网络寻址的路由优先级次之,默认路由的优先级最低。
34.静态路由:路由表中的每一条路由是由网络管理人员手工配置的。
35.动态路由:通过路由算法和路由协议来实现。能自动建立路由表,及时和自动的适应网络流量负载和拓扑结构的变化。
36.路由协议:目标是路由选择,任务是路由器之间信息交换和实现路由算法。
37.路由算法:距离向量路由算法(RIP和IGRP),链路状态路由算法(Dijkstra)。
38.洪泛法:邻居节点收到后依此向他的邻居广播。
39.自治系统分区域管理:内部网关管理(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BGP)
40.BGP发言人维护路由信息库内容:邻居输入路由信息,本地路由信息库,向邻居输出的路由信息库。
41.ICMP:负责与网络层路径和可达相关的差错报告,而不涉及数据部分的差错。
42.多播/广播:以网络中所有主机位目的的报文发送。
43.IPV4向IPV6过度:双协议栈,隧道技术。
第五章:运输层
1.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它属于面向通信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底层。
2.当网络的边缘部分中的两个主机使用网络的核心部分的功能进行端到端的通信时,只有位于网络边缘部分的主机的协议栈才有运输层,而网络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都只用到下三层的功能。
3.两个主机进行通信实际上就是两个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互相通信。
4.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又称为端到端的通信。
5.运输层的重要功能就是复用和分用,应用层不同进程的报文通过不同的端口向下交到运输层,再往下就公用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6.复用:在发送方不同的应用进程都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协议传送数据,加上适当的首部。
7.分用:接收方的运输层在剥去报文的首部后能够把这些数据正确交付目的应用进程。
8.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运输层提供应用进程间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9.运输层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
10.运输层有两种不同的运输协议:面向连接的TCP协议和无连接的UDP协议。
11.TPDU:两个对等运输实体在通信时传送的数据单位叫作运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
12.TCP传送的数据单位协议是TCP报文段,TCP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在传送数据报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要释放连接,TCP不提供广播或多播服务。
13.UDP传送的数据单位协议是UDP报文或用户数据段,UDP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先建立连接,不提供可靠交互。
14.硬件端口:不同硬件设备进行交互的接口。
15.软件端口:在协议栈层间的抽象的协议端口,应用层的各种协议进程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
16.熟知端口号/系统端口号:0~1023
登记端口号:1024~49151,为没有熟知端口号的应用程序使用。
客户端口号/短暂端口号:49152~65535,留给客户进程选择暂时使用。
17.UDP特点:(无连接,尽力而为的传输,首部开销小,无拥塞控制)
a.UDP只在IP的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很少一点的功能,即端口的功能和差错检测的功能。
b.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c.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同时也不使用拥塞控制。
d.UDP是面向报文的,UDP没有拥塞控制,很适合多媒体通信的要求。
e.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支持多播。
F.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
18.UDP首部格式:源端口,目的端口,长度,检验和。
19.传输层功能:a.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B.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C.需要两种不同的运输协议,面向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TCP,无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UDP。
20.端口的作用:让应用层的各种应用进程都能将其数据通过端口向下交付给传输层,传输层将其报文段中的数据向上通过端口交付给应用层相应的进程。
21.多路复用:多个应用进程使用同一个传输层协议发送数据报。
22.多路分解:传输层协议将接受到的报文分发给不同的应用程序进程。
23.TCP特点: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全双工通信,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
24.慢开始算法:当TCP建立好连接准备发送数据时,拥赛窗口的大小被设置为一个报文段,每收到一个新的报文段的确认信息,将拥赛窗口的大小增加一个报文段。
25.拥赛避免算法:每经过一个往返时延RTT,只有当发送方收到对所有报文段的确认信息后,才将拥赛窗口的大小增加一个报文段。
第六章:应用层
1.物理层提供比特的透明传输,数据链路层提供链路上的帧传输,网络层为所有分组提供选路和转发功能,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应用层对应着网络中运行的特定应用程序。
2.应用层协议:文本传输协议(FTP),远程终端协议(Talent),电子邮件协议(SMTP),网络管理协议(SNMP),域名解析协议(DNS),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3.网络应用的工作模式:C/S,B/S,P2P
4.C/S: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服务器上集中进行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和存取。
5.B/S:三层结构,前端,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6.P2P:每个应用节点均以平等方式共享其他结点的共享资源,同时扮演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角色。
7.域名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库,在因特网中将域名映射到IP地址的系统。
8.邮件系统组成:邮件用户代理MUA,邮件传输代理MTA,邮件投递代理MDA。
9.WWW万维网:因特网上以超文本为基础形成的分布式的信息网,其核心由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组成。
10.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万维网浏览器和万维网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
11.FTP文件传输协议:需要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两个TCP连接,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
12.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对一个局域网内被的所有计算机进行集中式管理并自动分配IP地址。